浅论《荷塘月色》之文本细读
2015-01-21杜虹洁
杜虹洁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荷塘月色》;文本;细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荷塘月色》是一篇被几代人传诵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大挥笔墨对荷塘月色进行详细的描述,这些文字也体现了朱先生深厚的文笔功底及其清心寡欲的心境,还饱含长时间生活经历、人情世故的沉淀。这些语言在教学中细读,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与享受。人在经历过许多事情之后,对原有的事情、经历,又会有着新的想法,发生革新和变化。这篇著名散文,寓意深长,对这部经典的细读也是无穷无尽,值得推敲。
不过其中的几处更值得我们在教学时深度挖掘、思考。我们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所谈均是个人对教学细读的愚见,还请方家雅正。
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细读
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作者用这句话是要表达出自己特殊的情感,也把文章的线索隐寓在这句十分重要的语句里。文章正是因为不宁静,才写出景,文章既然因情而起,那到底又是什么样的特殊感情来道出此景、此境呢?关键词:“不宁静”三个字,仔细探究,意味深长,可以解释为内心的一种烦躁。生活并没那么循规蹈矩,心情也一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这或许是表达一种凄凉,或愁闷,或现实不满情绪,或自己想要一片宁静小天地的强烈感情。
这一系列的猜想最终都要基于当时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许能从这其中得到合理解释,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而且还是“颇不宁静”。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一文揭示了朱先生写作该文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或许是创造此文的原因,从而产生了朱自清先生自己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最终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当时,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徘徊疑惑。因此陷入困惑,不宁静,想要从这种心怀疑惧的情绪中逃脱出来。[1]
不过,我们认为,有些时候在创作作品时不一定就跟写作的生活政治背景有必然联系,或许只是朱自清迫于生活的压力,想要有自己的天地,享受独自一人的快乐与不受烦扰自由的情怀。就如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中的分析,认为只是想超出自己自由[2]。类似的,当我们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时,该词开头一个“独”字,难道能够解读为仅是“一个人站着”吗?我们认为还会让人联想到独领、独尊、独步、独孤等关联词语。因此《荷塘月色》中的“不宁静”,极可能是朱自清独自一人漫步荷塘,是一种对自由、独孤的感受。
二、“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之细读
这句话也代表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初读这句,描写了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虽然不能朗照,但是作者认为这也不错。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出发,与“不爱热闹”相吻合,二者皆可接受,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对待事物的淡淡的、平和的心态与思绪。细读此句,不温不火,含蓄温婉,一个平淡朴素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朱自清这一清新淡雅、平和淡然的形象也可以根据他所写的散文风格看出。朱自清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由此可见,朱先生是一个蕴涵丰富思想和情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积极人生态度,泰然自若“大写”且“鲜活”的人。
另外这也说明了朱自清的人生态度,平和不傲娇,“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修炼淡定平和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而朱自清能不争不抢,不为外物扰乱心情,这种人生态度难能可贵。
此句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感觉。倘若人们都能在平平淡淡之中,能持之以恒,更彰显其厚重。偶尔添加点重彩点缀浪漫一下,也是极好的,那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不去想和谁比,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个轻松愉悦氛围的平台,使大家在生活中放松心情,能够收获一份快乐,也就感到欣慰了。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平淡中显神奇,朴实中显充实,霸气固然要,更需要平和,所以朱自清这名句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但热闹都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之细读
文章通过描写了蝉声及蛙声的热闹场面,以动衬静,但这美丽的景色让作者却认为是“但热闹都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此句也证明了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思绪可以不受束缚,这种精神世界可以自由翱翔,可以纵情穿梭音乐森林,漫游海洋;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群人在一起,彼此牵制着,当然思绪也随之停滞,这种精神世界其实就是孤单。但有时孤独孤单其实也是一个人很惬意的享受。
这或许是一种洒脱的孤单,而朱自清先生的那时那刻的心境或许并不是这种洒脱、开放。繁华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作者虽然置身于热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感情经历还是复杂,并且表现出了一丝愁闷,同时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不能安心、苦闷彷徨。
四、教学启示
细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们得到一些教学启示:首先在培养学生学习散文过程和方法中,我们必须鉴赏、领悟作者情感,从而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其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识别以及品词判句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懂得、理解、领会。再次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得到深化、升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对“鉴赏”,我们认为“鉴”就是理解,“赏”就是赏析,学生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赏析。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深化、升华,鉴赏文字。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J].语文学习,1993(12).
[2]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J].名作欣赏,2003(8).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