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作文教学指导
2015-01-21杨涵
杨涵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模块之一,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所以,它是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最好的表现文采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学生都怕写作文,无从下手,不知所言,可以说是“谈文色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消除师生作文恐惧心理,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验,收效不薄。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灵感;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享受阅读,积累素材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凡是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保持着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下是我调查的100个学生案例,写作较好的50名,较差的50名。
对象 50人作文较好的 50人作文较差的
有阅读习惯的 50人 11人
写读书笔记的 21人 2人
保持写作习惯的 9人 1人
从这张表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阅读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二是教师有必要多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并做阅读的相关指导。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习作的素材,胸中有墨,才能文采飞扬。积极阅读,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书中渗透的那些人生哲理,洋溢的那些修辞语文,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时教师要点化学生,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善于借鉴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先模仿再内化,逐渐变成自己有个性的写作风格。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课外多安排学生朗读,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
写作素材应该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又个性化地反映生活。因而走进课堂的同时还要学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悟,去捕捉,去提炼。处处留心皆学问,用心感受生活才能走进生活,从一片落叶的凋零想到人生的衰退,从一缕阳光的照射想到光明的未来。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的所有一切,赋予它们生命,物我两忘,交相辉应,然后涌现真实的情感,发挥想象,以写作的灵感跌宕出文采的火花。
三、指导习作技巧,鼓励多样化修改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写作技巧的指导,包括从篇幅结构、锤炼修改、选材立意等。从篇幅结构来看,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文体,是记叙还是议论,是平实还是抒情,是倒叙还是插叙,所要表达的对象,所要说明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文体的选择。拿记叙文来讲,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记叙一件事,那么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完整阐述,而人物又是事情的操纵者,他的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也要饱满地表达出来。往往还要安排矛盾冲突来推动事情发展的高潮,突出人物个性,从而更好地构思结局。
一篇作文完工后,还需经过推敲琢磨,锤炼文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改作文。修改包括删、增、调、换、改,力求言简意赅用“删”,语言饱满清晰用“增”,力求文从字顺用“调”,做到措词精准用“换”,为了紧扣主题需“改”。然后反复朗读,同学交换批阅,发现问题协同解决,让错误无处藏身。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初中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选材立意,是作文的走向和精髓,一篇作文怎样选材,要表达什么旨意,是写作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选材对象是父亲,想要表达父亲的勤劳和简朴,可以从父亲具体做某件事来细写,血汗不顾,默默耕作,毫无怨言,可以从他的穿着打扮来体现他的简朴。朱自清的《背影》选材更具特色,以父亲的背影来取材,从父亲蹒跚的背影中看出父亲的苍老和自己的幼稚不懂事,内心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四、训练发散思维,让作文锦上添花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要注重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把读书笔记中的经典优美词句灵活变通,转为己用,加强语感的选择能力,做到词句随感觉涌动,如火山般蓄势待发。其次,要善于运用感官手法和修辞手法,用五官去观察,用修辞去点缀,让作文锦上添花。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比如,可以根据晨露、喧闹、朝霞、小草、静寂、恬静等几个词语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写作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圈点出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也可以根据一首诗让学生画出一幅画或改编成一个故事。
写作教学需潜移默化,融于生活和课堂中,无法速成,但只要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作文水平是可以提高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写作,喜欢写作,让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分支,多提供写作平台,在活动中实现学生写作的欲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