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1-21林涛向欣
林涛 向欣
【摘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总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认真真的记,以讲读为中心,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江苏的扬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到重庆的隆盛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运用,让他们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神话。
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1.新课程改革有着很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着政府的全力支持,为何步履维艰?2.繁花乱眼的各路名家的教学思想、教学套路曾经威震天下,各领风骚,为何开始应者如云,末了了无声息?3.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这些教学条件极差的学校,为何能够运用自己独创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在全国声誉雀起?
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这些学校,他们将新课改理论层面的学习和研究变成研究行为,进而将研究行为变成常规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什么得不到落实,那是因为没有将理念用特有的范式演绎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改的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中,成了无根的游魂;而洋思、杜郎口等等,他们只认定了一条死理——把有用的思想变成有用行为!
“把有用的思想变成有用行为”,这就是怎样去做好课题研究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怎样去研究新课改、实践新课改的标准答案!
我县的实证性课题《丰都县中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于2008年10月正式启动,其核心骨架是“一主两翼”:“一主”就是课堂模式的创设与运用;“两翼”就是自主推荐课和层级目标课的开设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主”,即“带疑初读、置疑探读、释疑导读、发展扩读、能力测读”的“五环节阅读法”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精神,就是以课堂阅读教学的“自主”“增量”“提质”为轴心,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从“有读”到“无读”的转变、从“被问”到“发问”的转变、从“限量”到“扩量”的转变。这三个转变,通过“五环节阅读法”课堂教学模式来得以实现。
到目前为止,实验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实验学校对“带疑初读、置疑探读、释疑导读”三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验班,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学在简短的导读后,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入了“带疑初读”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任务就是读懂文本,提出自己认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达到“有效性阅读”(即实现“有读”到“无读”的转变),县上统一推出了“带疑初读十注阅读法”。从实验的情况看,学生非常满意角色的变化,为自己能成为“文本阅读的第一人”感到无比的喜悦。他们以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自己其实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都是老师嚼烂了喂给他们。现在,可以在“静思默想、十法批注、提要勾玄、卒章反刍”(“带疑初读”阅读标志性口号)的明确要求下去实现自我的阅读,收获非常的大。
最关键的是在模式的第二环节“置疑探读”中,他们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即实现“被问”到“发问”的转变)。以前他们烂在肚子里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内提出开展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提出来让老师回答。这大大地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阅读的积极性。
“释疑导读”是第三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不是做传统的讲解,而是“导读”,就是点拨、疏导、启发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在方法牵引的前提下,力争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确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给以必要的讲解。
在以上环节的实践中,生发了一系列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完成“带疑初读”怎么办?学生“带疑初读”的质量不高怎么办?“带疑初读”的质量如何评价?“带疑初读”在方案中要求15分钟完成,学生却用了30分钟还没有读完,该怎么应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无问题状态)?学生提出了“无意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怎么办?学生的问题太多,教师怎么去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搭边怎么办?由此带来的教学进度滞后问题怎样解决?在这样的模式中,怎样去发挥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些问题,从一方面说影响了课题的研究,从另一方面说又推动了模式的研究。学校课题组的教师,对这些问题经常开展热烈深入的讨论,有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浑然不觉。以前说了几句恭维话就缄口不语的现象荡然无存,无休无止的探讨论辩,不断地将研究引向纵深。
我县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艰苦曲折的、从要求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松懈、倦怠、疑虑的情绪,这在任何模式的研究实施中,都会产生这样的现状,这种课题实验的“高原现象”,一旦不去有效的遏制和解决,研究就会中止死亡。克服“高原现象”最根本的办法,一是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像洋思、杜郎口那样,推行一整套科学的、严密的管理评价制度,让模式的实践运用成为常规教学考评的硬性要求。
新概念、新模式、新创造、新方法。颠覆传统教学,实践课改行为。我们希望,我县的教学模式研究能在阵痛与希望中,开辟出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简介:林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向欣,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