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2015-01-21翟晓强
翟晓强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结合是必要的教学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第一,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第二,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第三,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第四,学习是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近年来,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具体模式如下:
1.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的模式:创设情境(课件)——微机上自学(软件)——交流情况——检测效果(软件)。(开发出自学生字的智能型小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个软件自学完成识字任务。)
2.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创设情境(利用互联 网)——读书质疑(校园网咨询)——查阅资料(互联网)——讨论交流(校园网上发帖子或口述)——巩固练习(校园网)——指导朗读——扩展阅读(互联网)。
3.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模式:创设情境(利用互联 网)——交流体会——自由撰稿(校园网)——欣赏作文(校园网)——修改作文(校园网)——发表文章(互联网发帖子)
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整合的模式:
教师的引导活动:商议主题——激趣导入——主题引导——拓展指导——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指导运用。
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课前探究、实践——展示交流——网络探究——协同创作——评议、提升——课外综合实践、运用(课外实践、探究)——(课内探究、创新)——(课外实践、运用)
5.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的模式:课前上网,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网上交流,协作探究交际——上网查阅,拓展交际空间——网上评价,交流点评交际。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的点滴做法。
我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先通过观赏张家界的迷人景观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加上配乐朗读,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内容铺路架桥,大大培养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然后学生从阅读课本入手,提出问题,加以归类、总结。同时开展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语文课堂试图体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理念。
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看图写话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它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把动物、人物、背景等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电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图”,编故事,然后写下来;或以自己在电脑课中用金山画王完成的绘画作业为元素,看图写话,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写话情境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象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出写话兴趣及热情。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能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而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优势,但是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要知道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要从学科需求、学生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决定运用与否。
现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很少,只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没有达到有效整合。因此,今后我将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实施途径和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让信息技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课堂,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也给教育注入新的生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