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启示

2015-01-21董伟强

关键词: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德行为

董伟强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1)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启示

董伟强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青少年良知被物欲、私利所遮蔽,道德成长陷入了认知偏颇、判断迷离和行为失范的困境,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王阳明从“良知”出发,将“良知”付诸“致”的环节,主张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运用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有助于青少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养成道德反思习惯和落实道德行为规范。

王阳明;致良知;青少年;道德成长

王阳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继承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在对儒、释、道三家学说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思想。“致良知”是心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解决了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在程朱理学禁锢下道德理想丧失的问题,为世人传达了如何进行道德反思、道德修炼等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成长有着重要启示。

一、“致良知”的基本内涵与途径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良知说,即道德本体论;二是致良知论,即本体工夫合一论。

(一)“致良知”的基本内涵

“良知”是王阳明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孟子在《尽心上》中曾经说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沈晓明:《从王阳明的良知观看社会的良知缺失》,《黄海学术论坛》2012年第18期,第44页。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人先天的道德意识。王阳明延续其基本含义,借鉴朱熹的理学思想、二程的天理学说、陆象山的心学,吸取释道两家思想之精髓,明确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良知主要有三个基本规定性:第一,良知即天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第45页。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与生俱来的道德理性,是灵觉与天理的合一。第二,良知即造化的精灵,“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王阳明:《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第104页。他认为良知是社会道德纲常之根,事情的理是良知发展的结果。第三,良知即是非之心,“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王阳明:《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第111页。“好恶”就是“善恶”,在王阳明那里,是非准则与伦理规则是合二为一的。

王阳明自述道:“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王阳明:《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二,第1170页。“良知”二字只有付诸“致”才能真正显现其魅力。而要让“良知”这种懂得善恶的能力转化为自致向善避恶的能力,就是“致良知”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在经历龙场悟道后正式提出的,是其一生思想的系统总结和升华。该思想就其来源看,是将《孟子》的良知理论运用《大学》格物致知工夫进行分析。王阳明曾说:“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己其至矣。”*王阳明:《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六,第972页。可见“致良知”的基本内涵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良知推广至日常生活,这就是“致良知”的“致极义”。*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56页。除此以外,“致良知”还有一层意思是“实行义”,他说:“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王阳明:《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第50页。即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指导。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既继承了传统儒家学派对个体道德的追求、发展和完善,又开辟了个人获得高层次的德性与良知的新路径,使个体在“致”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良知”。

(二)“致良知”的途径

“致良知”的“致极义”和“实行义”紧密联系,互为手段,共同存在于道德践履这一实践过程中。简言之,“致良知”就是了解事情为善、为是,坚决去做;了解事情为非、为恶,坚决不去做。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致良知”呢?

首先,谨守其心,为善去恶。王阳明说:“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之谓也。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六,第967页。他把修养工夫归结为去掉萌发于心的恶念,弘扬善念,以此恢复心之本体,正确应对万事万物。良知没有善恶之分,却能分善恶。在他看来,只知“善”的人称不上是有“良知”的人,单知“恶”也不是修养的表现。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既知善也知恶的。因此只要依良知本体所指示的去做,不让良知不安,则所做之事便是善的行为。

其次,知行合一,立足实践。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卷一,第34页。在这里,“主意”就是指目的(致良知),“功夫”就是指达到目的的手段。他十分重视“行”这一实践环节,认为离开了手段,目的无法实现;离开了目的,也没有手段可言。总之,知与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入事件的同一过程。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顺利完成“致良知”,完成个人道德的追求与完善。

二、良知的遮蔽: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困境

道德成长是人性的成长,是道德主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不断优化和提升,同样也是道德主体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青少年的道德成长首先需要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内化为“道”,最终表现出“德”。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迷失了精神方向。形形色色的诱惑,使部分青少年的良知受到干扰、遮蔽,道德成长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一,道德认知的偏颇。道德认知主要是指道德个体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以及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掌握能力,反映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靳涌涛:《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中国德育》2008年第3期,第22页。青少年处于学龄期,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这就决定他们既拥有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又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缺乏足够的道德知识,在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颇,表现出迷茫、不稳定等特点,有时不清楚所生活的道德环境,不能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加上社会的纷繁杂乱和良知未能得到启蒙,就难以将道德规范领悟于心,进而道德认知出现偏差,做出违背道德的事。

第二,道德判断的迷离。道德判断主要是指在科学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运用道德知识,对面临的道德问题加以充分辨析,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评价。*蔡志良、蔡应妹:《道德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道德判断表达的是道德主体的态度倾向,而青少年道德判断的迷离主要表现在是非、美丑和善恶的混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不断被部分青少年否定、抛弃,他们没有原则地求新、求异。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他们又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在利益谋求成功后,开始懒散、浮躁、享乐。青少年受到该风气影响,不能在利益谋取手段的善与恶、是与非之间作出道德判断而采取行动,良知陷入迷茫。

第三,道德行为的失范。在道德践履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都会对道德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道德主体行为的失范主要是指道德主体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现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可塑性,但个人意志还不够坚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道德意志的薄弱,加之拜金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青少年有时会难抵诱惑,利欲熏心,不能时时刻刻用善良和美好的准则来指引与规范自己的行为,通常会抛弃节俭、朴素等优良传统,过分追求与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有些为了钱财而疯狂,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

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核心价值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主张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突出道德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的道德成长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这对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良知的启蒙——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王阳明:《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六,第890页。前半句是说心的本体(良知)没有善恶之分,后半句是说当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主观意识有了活动。既然良知没有善恶,那么青少年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开启良知的大门。

1.分辨是非善恶,启发良知。“是非”一词主要是指人伦社会事务是否符合人伦之理或礼。王阳明曾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王阳明:《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第101页。王阳明认为良知是自家的准则,是内心深处道德判断的标准,良知“知是”“知非”,说明它也是道德判断的主体。道德判断的主体有了道德判断的标准,就表现出一种道德方面的认知能力。因此,青少年首先需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对是非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明是非,辨善恶,青少年必然需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并深刻领会于心,使得良知得到充分启发,才能够在纷繁杂乱的社会里按照良知行事,扬善抑恶。其次,青少年应当悉知法规及各种规章制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发扬光大。最后,青少年需要不断培养道德自律的意识,在缺少外在制度监督的环境下自觉做到道德自律而“不逾矩”,这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

2.体验道德情境,感悟良知。从本质上来说,良知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它是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习俗和群体价值观念浸染下形成的道德心理现象,它的形成主体是“良心”。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料。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占该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王阳明:《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三,第63页。在这里,王阳明把人心比作“天渊”,良知原本“无所不该”“无穷尽”,但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良知难免会受到感性欲望的干扰,不能恰当地反映内心世界。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不高,良知被遮蔽,这就需要体验道德情境。当下道德情境的体验呼唤生活化,如观看道德楷模的纪录片或电影,该类节目与青少年息息相关,显然道德楷模的感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外,青少年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现象进行交流与点评,各抒己见,感悟内心深处的良知,接受正义与善良。

(二)良知的洗礼——养成道德反思习惯

反思作为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方法之一,最早受到儒家的推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儒家主张人需要反思。而到王阳明那里,则发展成为“致良知”,即通过良知的洗礼,养成道德反思习惯,最终实现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

1.增强道德意识,唤醒良知。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总称。当然,每一个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以及道德实践中慢慢积累的。青少年应当做一个有心人,在道德实践时能够对获得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等进行统筹与规划,进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良知。王阳明曾说:“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亲切简易……缘此两字人人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王阳明:《寄邹谦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六,第53页。他强调良知有时会被物欲和私利遮蔽,使得部分人的良知“沉睡”,这就需要增强道德意识,唤醒良知,使得良知更加完整地展现出来。这一过程是无穷无尽的,就算是圣贤也难以达到“致良知”的顶峰水平。同时青少年如要摆脱道德成长的困境,需不断扪心自问,获得一定的道德自觉与道德智慧。此外,青少年也需切实履行道德职责,明晰自身的使命,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2.学会道德反思,强化良知。王阳明说:“故悔者,善恶之分也,诚伪之关也,吉凶之机也。”*王阳明:《梅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四,第278页。在他看来悔是善恶、诚伪的分水岭,道德反思是自我修养的重要环节。道德反思的是道德主体对修养过程的持之以恒和自我检讨,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内心是否存在杂念,要求道德主体能正视心灵世界,敢于把自己押上道德的法庭进行公正审判。若存在杂念,则需不断剔除;若不存在杂念,则应当继续保持。只有这样,才能使良知得到强化,明确自己的道德修养方向,养成反思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王阳明又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王阳明:《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一,第56页。由此可知,道德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但需要讲究“度”。因此道德反思的次数不可过于频繁,过分的妄自菲薄和没有原则的自责,都会使良知感到不安,得不到疏导与强化,反思的效果也会大大下降,甚至给青少年带来自卑、压抑等身心伤害,如此就与道德成长的初衷相背离了。

(三)良知的贯彻——落实道德行为规范

践履良知,事实上就是依照良知做事,使得道德主体的行为合乎规范。王阳明的“致良知”本身就是道德实践,是为己、克己、成己的过程,以穷理至善为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多样的,如居敬存养、事上磨炼等,都重在内心对良知的体认,在心体上下功夫,落实道德行为规范。

1.端正道德动机,彰显良知。道德动机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是道德主体内部的需要或愿望,直接影响道德行为,对道德实践具有激发、定向和维持的作用。王阳明说:“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王阳明:《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十六,第143页。王阳明认为,良知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实践时,如遇到与自己良知相符的事情,放心大胆去做;一旦违背了良知,就必须立即停止。因此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首先应当端正自身的道德动机,在动机明确了以后付诸行动,以此来彰显良知,使得自身的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青少年的良知在端正道德动机的过程中不断体现,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自然不会迷失了方向。唯有端正道德动机,突显良知,以“致良知”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贯彻自己的良知,将道德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调控道德行为,践履良知。自古以来,知行关系是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两种能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青少年同样需要将道德动机转化为实践。他们在端正了道德动机后,需思考如何在今后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走得更稳当、顺利,这需要不断调控道德行为,践履良知。王阳明认为行而后有真知:“食味之美恶必待口入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王阳明:《传习录中》,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即表明只有去实践、身体力行了以后才能实现“深省密察”与“笃行实践”的统一。只有不断进行道德践履,积累经验,才能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进而走向道德自立和自强。不过,道德行为难免也会出现偏差,须时常依照良知对自身的道德行为作出调控,以便更好地应对道德情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许青少年在践履良知的过程中道路坎坷,但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应努力完善道德行为。

(责任编辑 毛红霞)

The Enlightenment of Wang Yangming’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to Youth Moral Growth

DONG Weiqiang

(EducationSchoo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ome youth are prone to pursue self-benefit as their conscience and are affected by the material desire.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standards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cognitive bias, blurred judgment and misleading behavior, which affect youth development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Wang Yangming who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advocated the perfe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embark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helps to improve adolescence’s moral cognition, foster the habit of moral reflection and implement ethical code of conduct.

Wang Yangmin;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youth; moral growth

2015-05-21

董伟强,男,浙江德清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20

猜你喜欢

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德行为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钱谦益诗作中的自我指称与身份建构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邻父伐树
登楼
阐释学视角下《传习录》亨克英译本中的误译研究
《传习录》“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鉴赏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