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频繁流动的原因及对策
——基于4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2015-07-02李文红
李文红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高校辅导员频繁流动的原因及对策
——基于4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李文红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通过对4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调查,提出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成效难以量化等。这些原因造成辅导员流动较为频繁,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民办高校应控制好师生比,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稳步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吕诺、陈至立:《着力建设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2006-04-29,http://www.edu.cn/20060429/3188156.shtml。近10年来,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展,招生竞争的加剧,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内容也不断丰富,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王胡英、黄核成:《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58页。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超出职责范围的现象较为普遍,也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因此,了解辅导员离岗的原因和流动后去向、辅导员流动对在校学生成长成才以及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广东省4所民办高校,其中独立学院2所、民办本科高校2所。调查分三个层次进行,具体样本描述如下。
1.对离岗辅导员的调查。对“有关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原因”及“辅导员流动后去向”的调查,采取直接沟通、电话访谈和侧面了解三种方式进行,对89名离岗辅导员进行跟踪调查。
2.对在岗辅导员的调查。共发放2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91.82%。调查对象按学历层次分:硕士研究生(含在读硕士)占84.4%;本科及以下占15.6%。按职称结构分:中级职称占36.7%;初级职称及以下占63.3%。按年龄结构分:35岁以上占16.6%;30岁~35岁占36.7%;30岁以下占46.7%。按性别分:男性占44.4%;女性占55.6%。按工作年限分:工作10年以上的占18.9%;工作5年至10年的占18.9%;工作3年至5年的占6.6%;工作1年至3年的占26.7%;不满1年的占28.9%。
3.对在校生的调查。“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后对学生影响”的问卷共发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92.89%。其中大一学生40人,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34人。
(二)调查结果
1.流动情况统计。近年来民办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却频繁流动。例如,2010年至2013年间某民办高校共有68位辅导员流动,每年流动的辅导员总数达15人以上,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这个年龄段,占85.29%;30岁以上的仅占14.71%(见表1)。
表1 2010—2013某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情况统计表/人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为了组织内部人员的优化和重组,内部人员的流动率应该控制在5%以内。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流动已远远超过5%,2010年~2013年流失比例分别为26.67%、25.00%、28.13%和29.6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优化。
2.流动原因统计。通过对离职辅导员的调查,离职原因有四点:事务性工作繁重,对辅导员职业缺乏认同感的占58.43%;家庭原因(路途远及照顾家人)的占20.22%;攻读博士学位的占11.24%;学校的管理和薪酬制度不理想、人际关系不愉快的占10.11%。
3.流动去向统计。辅导员流动去向主要有:转至高校行政管理和专任教师岗位的占40.45%;转至公办中学教师岗位的占6.74%;攻读博士的占12.36%;转至其他岗位(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自主创业或家族企业工作)的占21.35%;转至其他民办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占7.87%(见表2)。
表2 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去向统计表
4.对在校生管理影响统计。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辅导员频繁流动对学生管理方面的影响
(续表3)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的原因
调查得知,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的特征主要是单向流动和流动频繁,如果流动频繁只是表现为辅导员寻觅人力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那么超过一定比率的单向流动则影响了民办高校辅导员整体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最终会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过多的岗位职责
2012年民办高校的数量已达2003年的4倍,学生人数是2003年的6.58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辅导员带的学生数量也由1 ∶200左右发展到1 ∶25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 ∶300。*根据《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学业成绩、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相应的各类学生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强烈发展的意愿和现实生存的压力促使民办高校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从而树立起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对民办高校而言,安全与稳定工作始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辅导员承担着200人以上的学生管理工作,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学校严格实施着早查勤、晚查寝、学生课间谈心谈话等值班制度。另外,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辅导员都必须保持畅通的联络状态。过长的工作时间和高度的“战备”状态让辅导员身心俱疲。
(二)烦琐的事务性工作
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公办高校学费在2 000元~12 000元,而民办高校学费在3 500元~20 000元。在学费提高空间不大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晏成步:《关于高校学费问题的实证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9期,第14-19页。随着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提升,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软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民办高校受主客观条件所限,软硬件建设投入很难与扩大的招生规模相适应。比如,图书馆藏书量与实验室软件无法满足学生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教学管理的软硬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等。这些问题最终会反馈给辅导员,因为辅导员是学校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的主体。受调查的辅导员中,认为“薪酬待遇较专职教师低,与工作量和承载的压力不成正比”的占85.5%;“事务性工作繁重,没有专业技术含量,流动性较大”的占73.8%;“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的配套体系不健全”的占65.9%。这种局面造成了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迷茫,进而辅导员工作被当作一种临时职业或跳板,缺乏组织归属感。
(三)不健全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包括各级政策的制度支撑、学科的专业支撑以及学校的保障措施支撑等多个方面。民办高校在辅导员继续深造、职称晋升和条件保障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辅导员的待遇和保障措施落实得还不够,辅导员个人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还存在着较大反差。调查显示,刚上岗的辅导员工作热情较高,但工作两三年以后就会出现工作疲惫感,工作劲头减退。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出现过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由8个辅导员带班的情况。
(四)难以量化的工作成效
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自律意识、学习自觉性、学习基础、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等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差,甚至有些日常琐事也需要辅导员帮忙解决。调查显示,60.4%的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79.5%的辅导员对发展前途持消极态度,89.4%的辅导员认为学校缺乏对辅导员的激励政策,88.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难以量化,考核难度大”,69.5%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付出与报酬不太相称。有些学校虽制定了辅导员考核激励办法,但考核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张书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泰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多流于形式,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三、稳定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对策
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切实以制度保障、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推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为驱动力,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一)创新用人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大,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较强,具有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的条件,因此在人员选聘上更灵活,在管理上也更富有弹性。民办高校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增强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第一,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学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应制定翔实的招聘计划,明确胜任辅导员工作的素质结构和资格标准,探索辅导员队伍的准入制度,综合考察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及为学生发展作指导的专业知识,更要考察其是否具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吸收优秀的人才从事学生工作,加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第二,制定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强化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度。第三,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保障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第四,建立辅导员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体系,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可靠的物质保证。第五,设置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将教育研究工作常态化,起到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各民办高校应以辅导员专业为背景、工作为模块来进行设置,如就业指导工作室、心理辅导工作室、学生资助工作室、团学工作室和学生科研工作室等,同时,结合新媒体设置虚拟辅导员工作室,如QQ群、微博、微信和飞信群等,既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又促进辅导员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培养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
(二)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输送辅导员专门人才
有调查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工作最为满意。*黄桂琴:《辅导员团队专业结构调查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3页。在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设高等教育行政学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事务培养专门人才,如哥伦比亚大学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其为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的就有12门。*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浙江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5页。而在我国,目前虽然有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但对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来说,离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校应加强相关的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郑金鹏:《美国如何推进大学生管理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2日,第5版。设立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使其知识体系和技能更具专业性,有利于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三)推进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重视社会化功能
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过程中,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式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这些多途径、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对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国家、社会、相关的教育机构应为辅导员和学生社会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及相应的岗位,在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如社区活动和公共福利机构服务的同时,也鼓励辅导员社会化。辅导员社会化一方面有助于辅导员了解和掌握社会化路径,培养与学生共同的兴趣、语言;另一方面,学院可借助社会化平台整合包括“三下乡”“自主创业校友”“实习单位”“公益事业”和“媒体圈”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让辅导员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由于辅导员个体间的素质参差不齐,全体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还很不充分,既然无法将所有的辅导员都职业化和专业化,可以考虑在辅导员中设立职业化辅导员和非职业化辅导员。非职业化辅导员如设立处理事务的辅导员助理和实习辅导员岗位等,对于这些岗位的辅导员而言,彻底的职业化并没有必要。民办高校有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可尝试从辅导员中分流一批非职业化的学生事务工作辅导教师。同时,民办高校应重视并宣传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民办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四)控制生师比,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民办高校扩招带来的生师比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应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控制好生师比,寻求内涵式发展。同时,应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充当学生的咨询员、管理员还是服务员,都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在工作中,辅导员应把握工作原则、方法及技巧,做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精神成长上的引路人、品格上的优秀典范、学业和创业上的人生导师、情感上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真正建成一支让学生信赖、家长满意和社会放心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而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强。
辅导员队伍的流动与稳定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我们追求的是辅导员队伍的动态稳定而非绝对稳定。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流的私立高校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才能茁壮成长,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不断稳定并日益壮大。
(责任编辑 毛红霞)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Counselor Turnover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I Wenhong
(GuangdongPeizheng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830,China)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counselors in fou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s causing their high turnover, including increased student numbers and heavy work load, lack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upport system for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in quantifying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 high turnover of counselors has affecte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control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clarify counselors’ role, improve the support system for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selor team.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urnover of school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2015-01-16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CY040)
李文红,女,湖北公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高校德育。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