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家音注之特殊音切举例
2015-01-21廖秋华
廖秋华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史记》三家音注之特殊音切举例
廖秋华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史记》三家音注中有部分特殊音切,它们表面上注的是A字,实际上注的是跟A字相关的B字,它们的相关性表现在形、音、义等方面。在整理、分析音注时,将其视为A字音则乖,当作B字音方为一体。
《史记》;三家音注;特殊音切
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三家注”是汉唐时代“史记学”的集大成之作,保存有六朝隋唐大量的语音材料。而三家为《史记》注音的目的主要在于明训诂、破通假、订讹误,故三家音切必然有一些特殊音切。其特殊之处在于,表面上注的是A字,实际上注的是跟A字相关的B字,在整理、分析音注时,将其视为A字音则乖,当作B字音方为一体。反之,如果对这些特殊音切不加分析地进行反切系联,势必会影响到作注者反切语音系统的可靠性。考察特殊音切中表面被注字A与实际注解字B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形、音、义三方面着手。具体做法是将三家音切与《切韵》或《广韵》*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第3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音系相互比较,《广韵》缺失的音切则采用《集韵》*丁度等编:《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音切,从音义匹配的角度来筛选出这些特殊音切并对它们作一简单的分析。本文音切从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中简作《佚》)两书中辑得。限于篇幅,本文列出特殊音切实例二十五条。现按切语出现的先后将它们叙述如下(先列出特殊音切出现的原文,标明卷次与页码,括号里的字是《广韵》音)。
一、A、B异文
这些音切主要依据别本、古本,用注音的方式改订被注音字,一般有所谓“某字‘某书作某某’”“某字‘又作’某”等训释用语出现。表面被注字与实际被注字是异文关系。
(1)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1—16)郁(影,屋),《正义》:“郁音隅(疑,虞)。”
《集解》:“《尚书》作‘嵎夷’。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于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按,《广韵·虞韵》:“嵎,遇(疑)俱(虞)切。”《正义》“音隅”与之相合,因而《正义》“音隅”是为“嵎”字注音。
(2)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1—21)矜(见,蒸),《正义》:“矜,古(见)顽(删)反。”
《集解》引孔安国曰:“无妻曰矜。”《诗经·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礼·王制》:“老而无妻者谓之矜。”《琅邪代醉编》:“鳏寡之‘鳏’,礼记作‘矜’。哀矜之‘矜’,前汉于定国传作‘鳏’。二字通声互用也。”《经典释文》:“矜,本又作‘鳏’,同。古顽反。”又按,《广韵·山韵》:“鳏,古顽切。”张氏“古顽反”与“古顽切”同,是为“鳏”字注音。
(3)郑伯旌鸾刀,严王退舍。(6—293)严(疑,严),《正义》:“严音庄(庄,阳)。”
严,与“庄”同。《周礼·秋官·小司寇注》:“针严子为坐。”《释文》:“严,刘音庄,<左传>作庄。汉明帝名庄,改为严。”可见,原文因避讳以“严”代“庄”,《正义》注音“严音庄”意谓原文“严”字当作“庄”。
(4)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7—327)逃(定,豪),《索隐》:“音徒(定)凋(萧)反。《汉书》作‘跳’字。”
按,《广韵·萧韵》:“跳,徒(定)聊(萧)切。”《索隐》“音徒(定)凋(萧)反”与“徒聊切”相合,是依《汉书》为“跳”字注音。又,今重庆、遵义一带谓跑为“逃”,音thiau,正与“徒聊切”音合。*此方言材料承杨军先生惠赐,谨致谢忱!
二、A、B古今字
这些音切主要根据经籍中的古、今文传本或古今注文的不同,用注音的方式对被注音字加以改订。一般以今文改订古文,或以汉以后通行的文字改订经籍中传抄的古字。表面被注字与实际被注字是古今字关系。
(5)日中,星鸟,以殷中春。(1—16)中(知,送),《正义》:“下‘中’音仲(澄,送)。”
“中”,“仲”的古字,指每季中居中的。中春,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正义》:“中音仲。古者帝王巡狩,常以中月。”又,《集韵·送韵》:“中,直(澄)众(送)切。”《正义》“音仲”与之相合,意谓“中”当为“仲”。
(6)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1—34)空(溪,送),《索隐》:“音孔(溪,董)。”
《周礼·考工记·函人》:“凡察革之道,视其钻空,欲其怨也。”陆德明《释文》:“空,音孔,又如字。”《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颜师古注:“空,孔也。”按,《说文·穴部》:“空,窍也。”“窍,空也。”“空”“窍”互训。段《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谓“空”和“孔”为古今字。《索隐》以“孔”音“空”,即以今字易古字。
(7)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3—104)偶(疑,厚),《索隐》:“偶音寓(疑,遇)。”
偶,“禺”的今字,亦作“遇”。以土、木制成的偶像。《战国策·齐策三》:“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按,《广韵·遇韵》“遇,牛(疑)具(遇)切。”《字汇补》:“遇,五口切。”同“偶”。《史记·天官书》:“气相遇者,卑胜高,兑胜方。”司马贞《索隐》:“遇音偶。”《汉书》作“禺”。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五》“相遇”条:“《天文志》:‘气相遇者,卑胜高,锐胜方。’念孙案,遇本作禺,禺读为偶,谓两气相敌偶也。”可见,“偶”是“禺”的本字,“遇”是“禺”的今字,寓遇音同,《索隐》“偶音寓”即“偶音遇”,是以今字释古字,同时也起到注音的作用。
(8)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6—245)辟(並,昔),《正义》:“音避(並,寘)。”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索隐》:“辟音避。避正寝。”《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王力《古代汉语》(1985)注:“辟,躲避,后来写作‘避’。”“辟”有“分开、旁边”义,那么“躲到旁边”就可作“辟”,后加形旁作“避”。《正义》“音避”是以今文易古文。
(9)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6—265)臧(精,唐),《正义》:“臧,才(从)浪(唐)反。”
臧,“藏”的古字。收藏,隐藏。《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臧。”清黄生《义府》卷上:“古藏、赃字皆作臧。后人传写误加草耳。”又按,《广韵·唐韵》:“藏,昨(从)郎(唐)切。”可见,《正义》“才浪反”是为“臧”的今字“藏”注音。
三、A、B通假
这些音切主要根据字与字之间的通假关系,用注音的方式对被注音字加以改订,一般有某字“读为”“读曰”为另一字,意谓某字通另一字。这些音切有时给通假字注音,有时又给本字注音,需要详加分析。
(10)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1—34)絺(彻,脂),《正义》:“邹氏音竹(知)几(旨)反。”
《广韵·脂韵》:絺,丑(彻)饥(脂)切。细葛布。《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孔传:“絺,细葛。”絺,又通“黹”。按,《广韵·旨韵》:“黹,猪(知)几(旨)切。”《正义》“邹氏音竹几反”与之相合。又《说文·黹部》:“黹,箴缕所紩衣。”《书·益稷》:“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蔡沈集传:“絺,郑氏读为黹,紩也。紩,以为绣也。”可见,邹氏“竹几反”是为“絺”的通假字“黹”注音。
(11)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1—43)招(章,宵),《索隐》:“招音韶(禅,宵)。”
《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汉书·礼乐志》:“尧作《大章》,舜作《招》。”颜师古注:“招,读曰韶。”依颜注,“韶”是“招”的本字,《索隐》“音韶”是为本字注音。
(12)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2—67)负(並,有),《索隐》:“负音陪(並,灰)也。”
《说文·贝部》:“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负,通“倍”。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绝声弃知,民利百负。”汉王充《论衡·顺鼓》:“人相攻击,气不相兼,兵不相负,不能取胜。”刘盼遂《集解》:“负读为倍,一声之转,与上句气不相兼之兼字文义同也。”又,“倍”是“陪”的古字。《穆天子传》卷六:“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郭璞注:“倍,倍列位也。”洪颐暖校:“倍,古陪字。”所以,“倍”“陪”古今字关系,而“负”“倍”通假字关系。《索隐》“音陪”是以今字释古字,同时起到对“负”的本字“倍”注音的作用。
(13)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栞木。(2—79)橇(溪,宵),《正义》:“橇,昌(昌)芮(祭)反。”(据《佚》补)
毳,通“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形如船而短小,两头翘起。《史记·河渠书》:“泥行乘毳,山行即桥。”司马贞《索隐》:“‘毳’字亦作‘橇’。”《汉书·沟洫志》:“泥行乘毳。”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毳,形如箕,擿行泥上。”颜师古曰:“毳读如本字。”按,《广韵·祭韵》,毳有“此(清)芮(祭)”、“楚(初)税(祭)”二切。又《韵会》:“橇,充芮切,同毳。”可见,“毳”“橇”二者通假关系,张氏“昌芮反”是为本字“毳”注音。
(14)帝少康崩,子帝予立。(2—86)予(以,语),《索隐》:“音伫(澄,语)。”
《集韵·语韵》:“予,丈吕切,夏帝名,通作‘杼’。”又按,《广韵·语韵》杼有“直(澄)吕(语)”、“神(船)与(语)”二切,其中“直吕切”相当于《索隐》“音伫(澄,语)。”可见,“音伫”是为帝名“予”的通假字“杼”注音。
(15)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6—254)拂(滂,物),《正义》:“蒲(並)笔(质)反。”
拂,通“弼”。辅佐。《晏子春秋·杂上二十》:“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墨子·耕柱》:“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于省吾新证:“拂、弼古字通……弼谓辅助也。”又按,《广韵·质韵》:“弼,房(並)密(质)切。”《正义》“蒲笔反”与之合,是为通假字“弼”注音。
(16)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6—262)省(生,梗开2),《正义》:“省,山(生)景(梗开3)反。省,过也。”
省,通“眚”。过失。《书·洪范》:“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蔡沈集传:“王者之失得,其征以岁。”孙星衍注:“史迁‘省’作‘眚’。”杨筠如核诂:“古省通‘眚’。”按,《广韵·梗韵》:“眚,所(生)景(梗开3)切。”《正义》“山景反”与“所景切”相当,是对“省”的通假字“眚”的注音,表“过失”义。
(17)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7—305)梧(疑,模),《正义》:“梧音悟(疑,暮)。”
梧,通“迕”。抵触。《汉书·司马迁传赞》:“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梧读曰迕,相触迕也。”《后汉书·马融传》:“窜伏扔轮,发作梧槥。”李贤注:“梧,支梧也,音悟。谓支着车也。”又,《广韵·暮韵》:“迕,五(疑)故(暮)切。”“音悟”与“五故切”同,则为本字“迕”注音。
四、A、B意义相关
这些音切以注音的方式对被注音字的意义加以阐释,用以疏通文义,有些采用“如字”的办法,以此说明某个字按常见义、常见词性理解,而有些则是以专语释专语抑或以专语释泛语。
(18)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3)披(滂,支),《集解》引徐广音“诐”(帮,支)。
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司马贞《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
徐氏改“披”为“陂”,注音“诐”,司马氏不同意他的意见。按,《说文·手部》:“披,从旁持曰披。”《说文·阜部》:“陂,阪也。一曰池也。”《说文·阜部》:“阪,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也。”可见,徐氏认为此处“披”当作“陂”,意为“山坡,斜坡”,上文“平”字作“平坦”义与之相对,徐氏注音主要在于释义。从上下文看此处的“平”应该释为“平服”,不当释作“平坦”,“披”当按照常见义作“劈开,裂开”解,因而司马氏是而徐氏非。
(19)帝槐崩,子帝芒立。(2—86)芒(明,唐),《索隐》引邹诞生“又音荒(晓,唐)也”。
《集韵·唐韵》:“芒,呼光切,见‘大芒落’。”“大芒落”,亦作“大荒骆”“大芒骆”。《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史记·天官书》:“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史记·历书》:“祝犁大芒落四年。”裴骃《集解》:“芒,一作‘荒’。”因而,邹诞生“又音荒”是以专名“大荒落”释泛名,意谓帝名“芒”可读“荒”。
(20)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2—86)扰(日,小),《集解》引应劭曰:“扰音柔(日,尤)。扰,驯也。能顺养得其嗜欲。”
《广韵·小韵》:“扰,而沼切。”下有“驯养”义。《周礼·夏官·服不氏》:“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郑玄注:“扰,驯也,教习使之驯服。”又引申作“安抚、和顺”解。《书·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孔传:“以安和天下之民,使小大皆协睦。”《说文·木部》:“柔,木曲直也。”引申为“怀柔,安抚。”《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杜预注:“柔,安也。”可见,扰、柔都表“驯服,安抚”义,《集解》引应劭“扰音柔”是释义也。
(21)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5—191)番(並,桓),《正义》:“音婆(並,戈)。”
番番,白貌。多形容白发。番,通“皤”。《正义》:“音‘婆’,字当作‘皤’。皤,白头貌。言髪白而更黄,故云黄发番番。”又《广韵·戈韵》:“皤,薄(並)波(戈)切。”老人白首貌。亦借指元老。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蜀人谓老为皤,取皤皤黄发义。”欧阳修《读〈徂徕集〉》诗:“岂止学者师,谓宜国之皤。”《正义》“音婆”与“薄波切”相合,谓“番”当改释作“皤”。
(22)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5—210)彗(邪,祭),《正义》:“似(邪)岁(祭)反,又先(心)到(号)反。”
彗星,俗称“扫帚星”。按,《广韵·号韵》:扫有“苏老”、“苏(心)到(号)切”。“先到反”相当于“苏到切”,《正义》又音意谓彗星当释作“扫帚星”,是释俗名耳。
(2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7—315)唉(影,咍),《索隐》:“音虚(晓)其(之)反。”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唉,乌来反。”司马贞《索隐》:“音虚其反。皆叹恨发声之辞。”司马氏“虚其反”是为“嘻”字注音,而其中“皆叹恨发声之辞”的“皆”字没有着落,疑此处有脱文,或应为:“同嘻,音虚其反,皆叹恨发声之辞。”按,《广韵》:“嘻,许其切。”司马氏“虚其反”与之合。又,文献中“嘻”多表叹恨发声之辞。《诗疏》:“成汤见四面罗者曰:‘嘻,尽之也’。噫嘻,皆是叹声,为叹以敕之。”《礼·檀弓》:“夫子曰:‘嘻,其甚也。’”《注》:“嘻,悲恨之声。”《释文》:“嘻,许其反。”《公羊传·僖元年》庆父闻之曰:“嘻。”《注》:“嘻,发痛语首之声。”可见,《索隐》注音意谓此处当作“嘻”解。
(24)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7—325)食(船只,以志)《正义》:“上如字,下音寺(邪,志)。”
文中上下“食”音、义皆不同,属别义异读,上“食”音如字,平声,按常见义“饭菜,肴馔”解。下“食”字音寺,去声,表“给……东西吃”。《正义》“音寺”只表明此处的“食”字应该读去声,主释义。
(2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7—336)檥(疑,纸),《集解》引徐广曰:“檥音仪(疑,支)。一音俄(疑,歌)。”
《集解》:“应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音蚁,附也,附船着岸也。’如淳曰:‘南方人谓整船向岸曰檥。’”《索隐》:“檥字,服、应、孟、晋各以意解耳。邹诞生音‘漾船’,以尚反,刘氏亦有此音。”
按,《说文·木部》:“檥,干也。”引申为“使船靠岸”。如“檥船”“檥舟”。宋范成大《送汪仲嘉侍郎使虏》诗:“清游不可迟,日日檥船待。”《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贼檥舟堤下而陈于堤外,伏千人于舟中,官军将至,陈者皆走入陂中。”综上,我们同意如淳的意见,文中的“檥船”是方言词,表示停泊船只。各家注音都只是表示他们对“檥”字字义的理解。
以上举例说明《史记》三家音注中存有特殊音切,其特殊性在于实际被注字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本文主要从表面被注字A与实际被注字B在形、音、义等方面的关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出四种情况,这样做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比如当A、B为异文或古今关系时,都会涉及意义。也就是说,A、B可以在形、音、义三方面的任何一个或两个甚至三个方面都发生关系。一般认为,对于音注类材料而言,由于其随文注释的特性,它们大多不成系统,因而传统的反切系联的方法不大适用于处理此类材料。笔者认为,音注材料主要目的在于疏通文意,注音只是目的之一。因而,对于这类材料,在整理分析反切系统时,应首先对它们进行仔细分析,找出表面被注字与实际被注字之间的语音关系。因而,对于整理语音系统而言,这类材料并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它们仍能透露出语音发展演变的事实,它们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如果不加分析地系联,则所得到的反切语音系统当然是不可靠的,如果在系联之前通过仔细分析找出其背后隐含的语音关联,整理所得的语音系统才是可靠的。
(责任编辑 金菊爱)
Examples of the Special Ones in the Three Phonetic Notes ofShiji
LIAO Qiuhua
(Humanities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here are some special ones in the three phonetic notes ofShiji. They apparently note character A, but in fact should note character B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and B show in the aspects of form, speech and meaning. When 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se phonetic notes, only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noted as character B can find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notes.
Shiji; three phonetic notes; special phonetic notes
2015-09-24
廖秋华,男,湖南武冈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音史。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