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及提升策略

2015-01-21

关键词:生源民办高校办学

陈 静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及提升策略

陈 静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经过30余年扩张式发展,民办高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提高教育质量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生源的逐步减少,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不小挑战。社会、政府和民办高校自身这三个主体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树立辩证统一的质量观、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构建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价值取向;质量管理

民办高校经过30余年的扩张式发展,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强的诉求,民办高校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生源的逐步减少,社会、政府和高校自身都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质量诠释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第11条。国际标准组织(ISO)对高等教育质量定义为“明确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并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Gola M M, Premises to Accreditation: A Minimum Set of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s,in: Accreditation Models in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in: ENQA Workshop Report 3, 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Helsinki,2003,pp.25-3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页。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指“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2页。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人才培养活动,而高校是面向社会办学的,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其过程和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有序运作的明确或蕴涵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辨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42-43页。

(二)民办高等教育质量

对民办高校而言,其质量取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适切性,即目标的适应性;学校如何并多大程度上达成了目标,即对目标的适应性。正如《阿拉伯国家宣言》所指出的:“没有适切性的质量毫无意义。”*UNESCO,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rab Region(1998—2003),Documents Prepared by UNESCO Regional Bureau for the Arab States,Paris,UNESCO,2003a.

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包含以下因素:民办高校所处的特定环境,即政府、市场、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待;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即民办高校科学定位、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国家政策和生源危机倒逼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明确高校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出发,要求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命脉,只有依靠质量才能保障生源数量,才能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持续下降的困境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高校生源也出现多向分流的状况。一是国内生源的减少。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增加,自2008年以后,虽然在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略有回升,但总体上逐年降低,然而高考录取率基本上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同时,大部分民办高校不能享有公办高校的政府补贴,学费比公办高校高得多,使得民办高校招生陷入艰难境地。二是国际或地区生源的争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分别自1998年、2008年和2011年起在大陆招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高校也纷纷涌入中国,通过海外招生来摆脱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避免在生源抢夺大战中惨遭失败。

三、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从社会边缘走到社会中心,*《提升大学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2005年)。与师生成长、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建设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民办高校面对不同的主体,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为主体的“市场”价值取向

民办高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因此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它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发挥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努力提高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度。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表现出更明显的市场化,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市场,教育产品的价格基本由办学成本和产品(学生)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依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市场调节民办高校的过程中会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李钊:《论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20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廖尔森就曾指出:“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保罗·A.萨廖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而且由于教育产品的公共性、外部性、服务规模效应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点,市场在调节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失灵现象。*刘岩岩:《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3页。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片面理解面向市场办学,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跑,设置社会急需且收益高的热门专业,如外语类、经贸类、管理类、信息与计算机类等,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专业设置重复,同构化现象普遍,没有办学特色;低投入的专业布点过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二是追逐实用主义,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规划,且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薄、知识面窄、缺少发展后劲。另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虚假宣传、违规招生和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避免人才的结构性失调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效保障民办高校教育质量。

(二)政府为主体的“权力”价值取向

一方面,由于办学起点低、办学历史短,加上受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标签的影响,民办高校社会影响力不大,而高等教育消费者对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政府的官方信息,因此政府只有认可了民办高校,才能通过媒体等公共平台发布更多的关于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目前能够获得政府经费资助的民办高校并不多,且资助金额与公办高校相比甚微;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享受到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因此,民办高校只有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认同相关研究表明,处于不利位置或者底层的组织,会更加倾向于采纳和接受组织外部的规范,从而获得外界认可。*Hsu G,Hannan M T,Identities, Genr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Frontiers of Organization Science, Laguna Beach,2003,No.11,pp.7-9.《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行使教育管理职能。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条例来鼓励和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同时也注重对民办高校办学规范和质量的监督。

2012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将民办高校正式纳入评估范围。该通知的出台和实施,无疑会促进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评估的牵引和政策的助推,民办高校将逐渐主动向政府规则靠拢。然而,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干预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干预过度、干预缺乏和干预不足的问题。*周宇凯:《政府监管民办高校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与社会》2011年第5期,第156页。首先,由于政府是公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对民办高校难免存在歧视,过度干预会造成对民办高校的束缚。其次,政府对民办教育第三方组织培育不够,得到政府审批和认可的民办高等教育第三方组织数量少,且缺乏权威性和凝聚力,无法对民办高校实施监督,也不能公开、公正地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进行发布。对于民办高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来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信息还是缺失的。最后,虽然政府越来越注重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但相比公办高校仍显示出扶持力度不足、政策和法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利用好“权力”指挥棒,对民办高校进行适时、适事、适度的干预,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扩大他们的办学自主权,使其充分发挥机制优势,走特色办学道路,提升教育质量。

(三)学校为主体的“效益”价值取向

与公办高校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目前主要依靠学费办学,来源渠道单一,只有少数民办高校有政府少量经费资助,民办高校要持续发展,不得不追求效率和经济利益。这种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办学的办学模式,决定了不少民办高校办学者的趋利性,力求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办学过程中,有的民办高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淡化社会效益,把学校资金集中在招生、硬件设施等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行为失范、教育质量无法保障。事实上,民办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良好的社会效益能吸引充足的优质生源,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因此,民办高校应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苦练内功,增强软实力,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争取获得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资。同时,应注意开源节流,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学校的高效运作,使民办高校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市场、权力和效益是影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力量,表现了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外适性。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是外部因素博弈的过程,关键是寻找到市场、权力和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四、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辩证统一的质量观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应该是具有特色的质量。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必然路径,只有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民办高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其次,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具有一般性。不能片面地理解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化,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缺陷。正如潘懋元先生对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解:“教育质量标准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第7页。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树立一般性和特色化辩证统一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在符合高等教育一般质量的基础上,发挥体制优势,办出特色,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非营利性办学

以美国“常青藤盟校”为首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8所私立高校,无一不是非营利性的,他们必须遵守“剩余约束”,即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活动获得的利润只能用于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教育质量。与国外私立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具有特殊性,即相较于国外私立高校的捐资办学为主,我国民办高校以投资办学为主。虽然一些投资者希望既从事公益性事业,又能够获取一定的合理回报,但应鼓励更多的民办高校以高尚的情怀和公益精神,坚持公益性办学,将办学盈余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上去。相关政府部门和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办学者意识到非营利性办学的重要性,于2013年12月成立了“教育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成立大会举行 鲁昕出席》,2013-12-13,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312/t20131213_563285.html。至2015年4月联盟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时,成员单位已扩大至74所高校。*《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扩大至74所》,2015-04-10,http://jl.people.com.cn/n/2015/0410/c349771-24450853.html。可见,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加入到了非营利性办学的队伍中,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

(三)构建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归根到底是两个主体的质量,即学生和教师的质量。民办高校在两个主体上更具特殊性:一是生源质量。民办高校生源在高考录取批次中一直靠后,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判断可通过毕业生反馈来体现。毕业生反馈是学生学业成果、能力和素质水平的客观反映,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生源数量和质量。民办高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听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二是教师质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业成果具有直接关系。*Kember D,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Research into University Academics’ Concep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7,No.7,pp.255-275.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发展是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源。因此,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教师发展和质量提升统一起来,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民办高校要围绕师生发展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地方高校转型和生源危机的“倒逼”下,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仅是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诉求和期待,更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唯一出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自身,要真正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建立以两个主体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迎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满足了高等教育选择的需要。政府应扶持能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民办高校,优化公办、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责任编辑 毛红霞)

Value Ori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Education Quality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HEN Jing

(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JilinHuaqiao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Changchun,Jilin, 130117,China)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leapfrog” development,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and on a new starting point, bu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only way to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student numbers have rais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education quality fo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three stakeholders of market,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 hav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in education quality, so the key is to strike a balance among them. In order to promote education quality,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set up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quality views, adhere to the nonprofit public welfar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entered on “co-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 quality; value orient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2015-05-22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B07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233)

陈静,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03

猜你喜欢

生源民办高校办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