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
——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

2015-01-21王旭烽

关键词:茶文化浙江中华

王旭烽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茶 文 化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
——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

王旭烽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编者按:全球2/3人口喝茶,茶与社会和谐、茶与人性自我之间构成了深刻的关系。中国是茶的故乡,其中浙江绿茶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2015年5月25日至6月10日,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浙茶之美”茶文化巡礼团赴美国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了纽约国际图书节,赴纽黑文大学进行了茶文化交流,在耶鲁大学举行了《爱茶者说》中英双语版首发式暨赠书仪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在耶鲁大学发表了题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的演讲,精辟地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意义,引发强烈反响。现将演讲稿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茶文化;传统文化;爱茶者说

古老东方的茶界曾有一句关于茶的格言,叫“一期一会”,说的是每一次相会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多少带一些伤感与惆怅。但这一格言还有另一种解读,指的是每一次相会都是一生中再一次的久别重逢,那便是喜悦与雀跃了。

今天,我们借助于中国浙江的绿茶,相会于耶鲁大学的校园。东方最美好的和平之饮,就这样以一种隆重的精神品相与待客之道,融入大洋彼岸的精神生活。在此,我深切感谢各位嘉宾对本人作品发布会的热情肯定,欢迎你们的到来!

依照时间的顺序,“茶人三部曲”是我最早出版的关于茶的长篇小说,从1990年至2000年相继出版。这是关于中国南方杭州一个杭姓茶叶家族几代茶人命运沉浮的虚构作品,背景却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茶叶文明轨迹。130万字的叙述中,虚构被推到前台,真实退隐成为衬托,构成了一部被评论界称为关于茶人的文化小说。此书的英译版目前正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紧锣密鼓地翻译之中。

《瑞草之国》出版于1991年,是关于中华茶文化的一部作品,庄晚芳先生亲自为此书撰序;《爱茶者说》出版于2002年,是一部散文集,是我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闪过的灵感的片羽吉光;《茶的故事》出版于2014年,更偏向于以随笔方式写成的关于茶的科普读物。这些书的英语出版,要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纽约商务新闻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以及我所供职的浙江农林大学。

虽然关于茶的文字表达,有着小说、散文、随笔和科普读物的区别,但的确有着一些共通的茶文化思考引领着我的文学表达。

一、中华茶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茶文化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母系统内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近年来,许嘉璐先生关于中华文化一体两翼的理论,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之体、中医与茶叶为中国文化之双翼的理论建构,我是深切认同的。我们知道,水源的分布制约并引导了人类的发展,而一些饮品的应运而生,便相继扮演了人类历史的塑造者。茶作为木本植物发源于中国,中国人一直将茶的种植、加工、流通与品饮过程,视为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复合过程,所谓一叶双菩提,茶与儒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茶与礼仁的概念;与佛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茶禅一味的概念;与道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乐生养生的概念。茶作为物质形态,由此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性,观照在中国人的心灵。

二、中国茶德精神: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我认同以价值取向对“文化”作定义、划分,认同建立在这一坐标体系下的茶文化的崇德性,并以为这是对“茶文化”本质层面上的定义与划分。汉语之“文化”,初始本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说,自然界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被叫作“天文”,而人类间的各种言行举止、外表体态、分寸进退,则被称为“人文”。因此,中国“文化”一词,本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

诞生在农耕文明土壤中的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套温和的生活形态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恰是一种崇尚道德的文化。中国人相信人在造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赞天地之化育,而茶文化恰是帮助天地化育、弥补天地化育之不足的文化。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儒学伦理思想下建构的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即是一种投射在茶事生活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茶事中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和平衡社会及个人的功能。

三、茶文化功能:以和谐理念为基础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茶文化的伦理功能以和谐理念为基础,强调人类和平生活、平和对话的双向思维,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当代解读。

当今时代的一些哲学家们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历史主义和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历史主义讲发展,欲望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发展又使伦理受到破坏,所以把历史主义放在优先地位的同时,又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就是伦理主义。从伦理主义出发,必然走向和谐理念,这是一种双向思维,一种人类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及阶级调和的方式来达到人类和平的愿景。对应著名学者论著写到的三种哲学——斗争哲学你死我活;死亡哲学你死我也死;和谐哲学你活我也活,中华茶文化选择了和谐哲学,而和谐哲学恰恰是世界绝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用两个字说,就是“中和”。“中”也者,本性具足、本性完善的境界;“和”也者,本性彻底实现出来的完满境界。所以,“中”就是做事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就是把这个恰如其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中国茶文化之所以具备和谐精神,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儒家学说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道家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佛教文化虽言彼岸,实质关注人与自我、灵与肉之间的和谐。此三教合一,在2 000多年的中华历史上,互为表里,或主或辅,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模式。而这样一个以“中和”为文明基调的民族,亦是数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球2/3人口喝茶,这2/3人口正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是中国茶文化可以更为广泛地在世界交流共通、在全球找到更广泛知音的基础。中国茶道即以“中和”为核心的关于茶的人文精神及相应的教化规范,茶与人类和平、茶与社会和谐、茶与人性自我之间,就如此构成深刻的本质关系。

四、茶文化世界:茶的“符号世界”

茶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之一,人类因茶具备了丰富的可能性,去创造一个“符号的世界”,即茶文化的世界。

依据恩斯特·卡西尔的文化哲学重要观点,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人的突出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世界”——人类文化的世界。而茶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被人创造出来、同时又创造着人的文化符号。从中国人所叙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间如此之大的跨度、如此丰富的茶文化事象中,可以发现,人类创造着的正是这样一个具备了深刻、高妙的人性化过程,一个完全属于人类文化的符号世界。作为一名小说家,一位茶文化的传播交流工作者,我目前所做的一切,正是用茶文化这样一个符号,去进行精神与美的劳作,去创造茶的世界,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

最后我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愿:如果说要用一种世间的事物来观照中华民族的话,没有什么比茶更能够象征中华民族了。茶是中国的符号,因为茶是可以品饮的,所以中国是可以品饮的。亲爱的朋友们,请品饮中国。

(责任编辑 陈汉轮)

2015-07-21

王旭烽,女,浙江平湖人,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6.014

猜你喜欢

茶文化浙江中华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