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促进我国卫生应急医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5-01-21岳茂兴
岳茂兴
20世纪以来世界上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 全球每年伤亡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1]。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22.5万人丧生,这是自然灾害为我们敲响警钟并留下了沉重的思考。而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则是人为灾害给人类带来的难以磨灭的阴影。中国是世界上多灾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多数省份暴发SARS流行,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性恐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2015年 “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故、昆山大爆炸及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等等,都暴露出我国在卫生应急医学领域的不足。
此外,除了这些客观性的突发事件,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也同时给自身制造了大量主动性的灾害——恐怖活动扩散加剧,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频繁发生,如:远程打击、精确制导、非接触、超视距等作战样式不断翻新;导弹、贫铀炸弹、燃料空气炸弹、石墨炸弹、油气炸弹等广泛应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新型核生化武器、中子弹等悄然出现[2]。
这些现代高技术战争使传统的一线卫生应急救治方式受到冲击,必须重新认识一线卫生应急救援的一些问题,并转变卫生应急救援观念。
现代条件下,世界医学特别是军事医学领域,“伤”的概念正在迅速发生质的巨变,未来在向传统挑战。军与民、平时与战时、理念、概念、体系、模式、学科等都在悄然发生重大变革,我们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革[3]。
鉴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性的特点,卫生应急与救援工作也就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医疗过程,在处理卫生应急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本身的特征并面对和克服更多问题,如:突发事件往往危害极大、作用时间长,可能带来的心理恐怖大,工作环境艰苦,医疗物资、药品保障困难,疫情防治任务艰巨以及指挥保障协同困难等[4]。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地在学术上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正确应对。增强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和卫生应急的应对建设,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已于2003年5月9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的形式公布实施,现已有12年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这对我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等。
我国各有关部门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相应设立了应急办,现在国家应急广播电台也已正式挂牌,各部门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为了把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必须要做好“卫生应急”的研究及实际工作。但在卫生应急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卫生应急”的医学研究与临床救援尚缺乏规范,亟需从医学卫生应急专业的角度来研究及探讨用于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设备和新工具等。
即使我们把伤员从突发事件现场救出,如果没有过硬的医学卫生应急专业技术给予卫生应急救治,伤员的死亡率依然很高。
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卫生应急医学事业,特别是要推广“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有效救治”为核心的急诊、急救、手术、监护、康复一体化卫生应急救援新模式,实现院前急救无缝隙衔接,使得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5];推广“流动便携式ICU病房”及“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在现场卫生应急救援中的应用[6-8];推广“腹部提压CPR的临床应用新方法”[9];推广“白金十分钟急救技术”;推广“丰诺安联用大剂量B6新疗法”[10];推广“狭窄空间医学的概念及医学应急救援原则”[11-14];推广“现场卫生应急救援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等等。除了努力提高一线医护人员自身的医疗救护技术,还要普及卫生应急医学的科普知识,以充分发挥普通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15],减少专业医护人员在突发卫生应急事件的工作压力,使有限的医护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合理的分配及利用。
在医疗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遵循“交流经验、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共享成果和服务社会”的方针,以学术的原创性和专业的指导性促进国内外卫生应急医学的学术交流,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基础研究者彼此之间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习,使得真正有效的创新性医疗救护新技术、新思路能得到最大可能的改善并应用于一线救护工作,促进我国卫生应急医学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一定要搭建好“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卫生应急医学的学术与创新平台,汇集诸多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参与,探讨和制定相应的专家共识及卫生应急救援标准,创新和转化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设备和新工具等[16],并向着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卫生应急体系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1 岳茂兴.创伤的现场急救与治疗模式探讨 [J]. 中华创伤杂志,2006,22 (9):644-646.
2 程天民.现代军事医学进展[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3):4-6.
3 岳茂兴,张坚,刘志国,等.化学物质爆炸致化学和冲击复合伤的损伤特点及紧急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15-517.
4 岳茂兴. 化学武器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其现场救治[J].人民军医,2004,47(4):227-228.
5 岳茂兴,何东,秦国良,等.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的创建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31-134.
6 岳茂兴,邹德威,张坚,等.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创建[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0):589-591.
7 岳茂兴.流动便携式ICU病房与创伤急救新模式[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8,7
8 岳茂兴,夏锡仪,何东,等.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急救车的研制及其在灾害事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10):624-625.
9 张思森,孟志剑,刘青,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胸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1):32-34.
10 岳茂兴,夏锡仪,李瑛,等.丰诺安联用大剂量维生素B6新疗法救治严重创伤后凝血病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13,25(5):310.
11 岳茂兴.狭窄空间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2 岳茂兴,张海涛.狭窄空间医学应急救援原则[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118-1120.
13 岳茂兴,夏锡仪.狭窄空间事故的类型与特点及医学应急救援新技术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杂志,2013,8(3):7-9.
14 岳茂兴,周培根,李奇林,等.灾害伤与成批伤伤员的现场救治策略、原则及关键新技术、新方法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2014,9(3):7-10.
15 马苏,冯铁男,接潇,等.上海市大学生及驾驶员应急救护知识现状调查[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4):279-282.
16 岳茂兴,李瑛,卞晓星,等.便携式“瞬锋急救切割器”在突发事故及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2013,8(3):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