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2015-01-20李文辉
李文辉
摘要:“课证融合”是高职教育实现“双证书”要求的有效途径,要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现课证融合,必须深刻领会“课”与“证”的内涵,并在构建实践中实施有效策略,其中,校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起点,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是依据,解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学资源是核心,合理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是落实“课证融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011年)等教育行政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的要求,给高职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课证融合”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产物,“课证融合”是实现“双证书”要求的途径或方法,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及其大多数专业都在尝试“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这对打破高职院校是本科院校“压缩饼干”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职业教育特性有所体现。但在“课证融合”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成效尚不尽如人意,如何理解“课证融合”内涵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中,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课证融合”现实解读
一般认为,“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证书,“课证融合”就是指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由于学习的针对性加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机率提高,从而缩短了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为“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条件。这是一种狭义的“课证融合”观,也是“课证融合”最核心的要求。但这种狭义的解读,容易混淆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就单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有些会提倡获取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为目标,课程教学是以考证为中心展开的,这显然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
我们认为,“课证融合”应该有更加广深的含义,“课”代表的应该是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的应该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因此,广义的“课证融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将行业企业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培养中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最终使培养的学生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种理念之下构建的课程体系,就不会单纯以考证为目的,而是以培养符合相应规格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为目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校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
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通道或工具,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之上。确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可通过人才市场及招聘公告、企业和毕业生反馈、网络信息、专业指导委员征询、在校生问卷调查等途径,对本区域企业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状况,企业会计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会计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和职业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等调查、研究、分析,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备扎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确定或校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明确职业服务方向(就业岗位)和社会职业角色(职业资格)两个内容,并将面向的行业企业、核心岗位及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要求这三层含义表达清楚。一般而言,高职会计专业主要面向本省及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培养的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纳税、审计、财务管理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会计人才。从专业层次上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成为操作群体中的组织管理者,能处理复杂的经济业务,是“高级蓝领”或“银领人才”。
(二)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是“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按照广义“课证融合”观,“证”代表的是职业能力,因此,要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按照能力性质进行分解,可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关键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据此形成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通识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行业通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特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创新和职业拓展能力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入“证”元素,实际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特性,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就业导向的显性目标,决定了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岗位及其能力要求,构建的是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而不是遵循学科逻辑完全依照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从而与普通高校的学科逻辑课程体系相区别,注重的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岗位特定能力,而非学科研究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特点,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三)解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学资源是实施课证融合的核心
专业核心课程直指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也是最能体现“证”元素要求的课程,其开发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对会计人才市场调研,明确高职会计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通过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如出纳、核算、纳税、审计等)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汇总成会计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基本素养、职业资格证要求、岗位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形成基于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的工作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据此重构课程内容,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最直接的通道。
为了更好地融于“证”元素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改革传统的学科教材,建立或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一般而言,优质的核心课程资源应该包括工学结合的课程总体建设思路、课程标准、讲义、教案、课件、教材、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网上资源、网上教学等要素,同时应有高利用率的教学平台,既能及时更新实际工作的新制度、新技术、新要求,又能陆续开发新的网络教学功能,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较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更是直接体现了“证”的要求,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成融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务操作、评价反馈等为一体的实践平台和测试平台,使学生在虚拟流程、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中感受职业氛围,体验职业素质的养成,第二,利用教师个人空间、QQ等网络平台,构建了师生交流的网络空间平台,在网络上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包括作业布置与批改、对学生的考评和师生的在线交流等,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延伸了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及早实现角色转化,促其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成长。
(四)合理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是落实“课证融合”的有效措施
1、工学结合,通过三阶段进阶式培养,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首先是职业基础能力形成阶段。进行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职业和企业环境有一个感性认知和真实体会,同时为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第二是专业核心能力形成阶段。针对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开展专业核心能力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各项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中了解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处理方法,掌握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编制报表等会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核心能力,是技术技能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成长”阶段。第三是综合处置能力形成阶段。本阶段通过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项目模拟和以准员工的身份到行业、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和任务中完成提高职业素养,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2、通过课堂教学、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种主要教学形式,完成从学生到会计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这里所指课堂教学非单一理论讲授而是指理实一体教学,理论知识教学与单项实训随堂同步,课堂与实训室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是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形式。仿真实训既可以采用完全数字化实训,也可以采用生产性实训及信息化企业全景体验中心实训,实训内容按能力进阶要求从会计认知实训到分岗实训再到综合实训,一方面使学生上岗前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相对完整,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仿真的就业环境中获得职业人所需的素养,最终能独立处理一个中小型工商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深入到职场,从事真实会计工作,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3、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渗透会计诚信教育,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会计诚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即以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双精通。
4、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职业技能项目为载体,根据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的特征和要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情境,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践真实或仿真项目,体验会计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理解和内化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知识和技能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对接。
5、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实现集中式和分段式相结合。根据学生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结合岗位的不同工作任务,分集中式和分段式的教学形式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崔奎勇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澍清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J]中国商贸,20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