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研究
2016-05-26刘希
刘希
摘 要: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存在脱节之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标准建设方面,引入职业标准,以行业调查为依据,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标准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会计专业来说,也承担了为社会培养合格财务人员的重任。但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人说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论实践操作比不上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论理论知识比不上本科,属于尴尬的中间层。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原因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财务人员在就业方面缺乏优势,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标准方面的不足之处,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深度融入,真正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现状
所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与非常明确的行业职业用人标准相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要相对模糊一些。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哪些课程、课程采取的教学标准仍然是从本科院校移植过来并稍加改动,譬如四年制教育改成三年制,部分课程课时被删减,课程教学标准要求降低一些。类似这样的改动,基本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没有考虑到高职课程的特色。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总体来看,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相互之间缺乏内在关联。虽然课程设置基本遵循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的原则,但是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缺少逐层递进的安排,导致学生所学课程“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部分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超出学生理解水平。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有些课程在设计课程标准时,对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过高,课程内容超出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以现有的理解能力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学效果较差。(3)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超出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工作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财会工作时都是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论从投入的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精力来说,对基层岗位需求技能的学习远不如相对更加专业岗位技能的学习,但是学生刚毕业时面临的又是最基层的岗位,所以会有学生觉得在校期间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用不上,可能要过几年才会接触到更专业的岗位,但到那时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已基本遗忘。
二、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国家有众多文件对从业人员、行业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73号)第一章第三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以及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一)出纳;(二)稽核;(三)资本、基金核算;(四)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五)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六)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七)总账;(八)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九)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十)其他会计工作。根据武汉市教育局2015年立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会计、出纳、收银、税务等。那么这些岗位最核心的能力或者说竞争力在哪个方面呢?结合课题组对合作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相比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更加看重所招聘财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而根据对1000名近三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报告)
综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高职会计毕业生所主要从事的会计、出纳、收银、税务等岗位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可以进行一定归纳,如表1所示。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
基于职业标准建设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可以更加贴近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让学生就业更轻松,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对课程标准乃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职业标准。(1)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围绕从业资格证展开。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要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做为基础知识教学的首要目标。鉴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理论性较强的现状,要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并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强化复习与大量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参加会从考试打好基础,并可将会从考试成绩直接作为该门课程在学校的期末考核分数。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在下一学期其他课程的基础上,单独编班,继续进行考试前的强化复习和训练。从实践经验来看,虽然高职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而且会从考试改为机考后难度有所增加,但是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经过大量练习后,通过率还是有显著提升。(2)会计实践教学要围绕岗位标准来进行。由于高职普遍实行的是三年学制,所以从第三个学期开始,高职会计专业就应该逐步开展实践教学。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仍然是围绕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展,显得课程前后联系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将来就业的帮助均不足。为了实践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为学生将来就业铺垫好基础,可以参照主要职业岗位技能,由易到难,引入职业岗位标准,逐步开展岗位实训。如图2所示,每学期开展相应职业实践,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之外,能较好地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对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也是工作能力的积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适应职业标准。(1)注重结合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第一目标仍然是顺利就业,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所以为了学生能够顺利上岗,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第一要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也要围绕就业这一要务,紧扣用得上、够用的目标,既要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也不过度超出。譬如说点钞,在收银和出纳岗位都对点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企业对收银和出纳岗位从业人员的点钞能力并没有太高要求,而是从实际出发,主要要求细心谨慎,不要求速度,而要求精度,所以在设计点钞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要从职业岗位出发,先强化点钞的精度,再逐步提高速度,通过实践课程达到基本职业需要,如果需要达到更高标准,则主要靠自己练习。(2)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企业对招收财务人员强调更多的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职业道德。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会涉及到企业一些较为机密的商业信息,有的甚至负责保管大量现金,可以说财会行业是职务犯罪行为较多的行业,所以企业相对专业能力更加看重职业道德。虽然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公共课和第二学期的专业课都有对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但还不足以在学生思想上留下较深印象。所以各门专业课程在设计课程标准时,都应加入职业道德内容,保证在每一个学期每门课程都在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给学生留下不会轻易磨灭的印记。(3)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为将来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锻炼好所有的职业能力,所以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各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该领域基础知识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引入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业姜大源教授所独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来设计课程,按照职业来划分、重构知识体系,由易到难,从讲到做到练习到考试到提高,形成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不容忽视。要做好课程标准建设,引入职业标准应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不间断地开展用人市场调查,明确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来指引课程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肖海越.高职会计专业及课程标准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读书文摘,2015,16:98.
[3] 苏宗敏.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4,23:139-140.
[4] 刘波.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