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证融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2015-10-14李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证融合课程改革

摘 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导游人才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导游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在导游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导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证融合”的课程改革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岗位需要的导游人才,实现高校与旅游市场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课证融合;导游业务;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9006503

社会的发展,人才质量是关键,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引起行业内的激烈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表现在旅游人才的竞争[1]。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要求高职导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社会,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目前来看,我国导游人数连年递增,截止2014年底,全国在册导游人数有200万左右,在数量上已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可各旅游企业还是大喊“缺人”,这些都表明是人才质量出了问题,才形成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上的不平衡。

教育部2010年的教育工作中提出在高职高专院校倡导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观念,实行“双证制”。伴随“双证书”制度的兴起,“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开始在高职课堂上慢慢开展起来[2]。高职院校采取职业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育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企业录用标准对应起来,是实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的正确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执行“三标统一”,即“课堂标准、行业标准、考证标准”相一致;实现“政校企”无缝对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岗位职业化、行业企业用人专业化,考证要求标准化,最终解决旅游市场人才供需的错位问题[3]。

一、“导游业务”的课程性质和作用

导游业务是旅行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导游职业的必备技能和能力。作为培养导游人才的基础、核心课程,“导游业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导游,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起着支撑的作用,该课程同时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因此该课程成为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导游资格证书的通过与否;实践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日后对从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其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现代旅游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全陪、地陪、领队、景点景区等旅游一线岗位服务能力(即“一专+多能+综合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导游业务”课程的改革实践,以实施课证岗紧密结合,政校企通力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导游员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职责、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导游讲解、服务技能等内容,掌握作为一名合格导游员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化管理知识。(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为旅游者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掌握带团、讲解、旅行生活服务等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导游讲解能力、导游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3)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实现在情感、礼仪等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共事的能力[4]。

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导游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导游业务”课堂教学出现相脱节现象,突出表现为二者教学内容重复、评价不一,且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等的现象:

(一)二者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导游资格证书的获取已经成为旅游企业招聘导游人才的关注要素之一。因此为提升导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导游资格证必考科目之一的“导游业务”要在考证前夕完成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和考证的培训,二者教材相同,内容一致,甚至连授课教师都完全相同。虽然教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但无疑造成师生在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更甚者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寄希望于考前培训;而培训时又认为已经学过,最终不珍惜任何一次的课程教学,反而会产生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这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培训或日常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流于形式。

(二)二者评价标准不一

课堂教学的考核与资格证评价尚未融合,出现评价标准不统一现象。目前“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以授课教师自主命题,自己评价为主。由于条件的制约,现有课程考核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得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而导游资格证书的考核评价由国家授权各省统一进行。对学生而言,同一门课,相同的内容,却有着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厚此薄彼的认识,对“导游业务”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产生偏差,从而产生对职业认知的偏差,甚至误解。

(三)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课堂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教材内容,通过制作PPT讲授给学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或实训课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课堂教学形式,造成学生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煞费苦心,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精美PPT, 尽可能优化这种单一媒介,但对于学生,PPT的授课手段已经司空见惯,再精美的PPT也无法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如课堂讲授导游工作流程时,步骤和内容已经很完美地罗列在精美的课件上,但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仍然无动于衷。苦苦学习一个月的课程,一次带团经历就完全可以搞定。

除此以外,导游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存在考证前、后专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的现象。一味追求考证的通过率,使学生对导游专业目标错误地认为就是考证通过。因此,导游证考试一旦通过,即宣告专业学习已完成,根本无心继续上课。

三、“课证融合”在“导游业务”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方案 (一)实施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课证融合”是适应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教育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经过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

“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让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有目的性。课堂所学就是考证所需,更是就业岗位所能,真正实现学生带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胜任岗位需求,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

2融“证”入“课”,以“课”为主

“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要以职业资格(岗)以及资格证书(证)的标准和能力要求为主线,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中完成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熟练掌握应会内容。这就要求课前专业应做好目标企业或行业的需求调研,确定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准确需求,把职业能力按照课程体系框架的标准进行整合或分解,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重构,整合出新课程。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

实践性是髙职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导游业务”的课程教学就需要变教师主体为教师主导,变学生客体为学生主体,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同时实现了岗课证的紧密融合,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方案

1“导游业务”课程学制延长

鉴于导游业务对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改革变原来一个学期的“导游业务”教学为贯穿导游专业始末的技能、素质教学。浙江省导游资格证考证时间在每年的9—12月(包括笔试、面试两部分),将“导游业务”课程总体授课分为基础理论学习、考证集训和实践提升三个阶段:

(1)考证前,即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基础理论的课堂讲授;

(2)考证中,即从学生报名考证到考证结束期间,开展考证集训,包括专题理论训练和模拟导游实践训练;

(3)考证后,即学生考证通过后,采用顶岗实习和校内“导游大业务”的教学提升职业内涵,完成“导游业务”的实践提升部分。

2“导游业务”课程内容重构

“导游业务”作为导游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教材选用浙江省旅游局的考证教材,为避免与考证集训重复,第一阶段的授课,重构课程内容,采用模块细分的方式(见表1),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年内完成。

“导游业务”第二阶段的考证集训,主要以应试为主,课程内容无需重置。

“导游业务”第三阶段的实践提升训练,旅游旺季学生直接到校企合作的旅行社、景点景区开展导游顶岗实习,旅游淡季返校接受“导游大业务”(如图1)课程学习,以提升导 表1

游职业内涵。

3推行“学工交替,旺入淡出”的教学模式

导游专业的顶岗实习紧贴旅游活动“淡旺季”的特点,这不同于其他专业。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急需大量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这时正是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大好时机;而当旅游淡季时,旅游企业自身都将入不敷出,根本不会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学生此时正好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学业,为自己充电。因此,导游专业采用“学工交替、旺入淡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旺季,课堂在职场;淡季,课堂在教室,既有利于提高顶岗实习的效率,又能使学生的职业认可和职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岗位实战相辅相成。

4推进校企合作,采用教师“团队授课”形式

校企合作是导游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校企共建“导游业务”课程,实现校企双赢。课堂教学,采用教师团队授课的形式,即理实一体的课务,由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堂内容针对教师的不同研究领域与专长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尽可能保障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样,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了其在一线工作的多实践经验的优势,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增长学生见闻,同时获取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信息。“校企合作、团队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模糊教室与职场的概念

导游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导游的口头表达能力。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往往在课堂上与师生间的交流都表现出“零障碍”,一旦在岗位上或是职场中,就表现得格外拘谨,不敢当众开口讲话,究其原因缺乏自信和勇气。针对这一弱点,“导游业务”课程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城市的街道上“上课”,到景点景区去“上课”,到展会展厅去“上课”,越是人多,越让学生锻炼导游讲解,模糊教室与职场的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多提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这是个发现人才和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增强自信心的好办法。

6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化考核完善课程评价

“导游业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来代替现有的“终结性”评价。根据课改方案,“导游业务”贯穿于导游专业的全部学制,包含了导游人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因此,过程性评价应包含理论知识的笔试、实践操作的口试、导游资格证书的考取以及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考核内容既包括了知识、能力、技巧,也包括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主体应由“校、企、政”多方参与,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效果明显。

7紧跟“互联网+”时代特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传统课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才能在挑战中获胜。目前被关注的热点是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导游业务”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应该积极运用这一重大技术变革,充分利用“微资源”“微网络”“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大数据平台与技术,辅以案例、课件、素材、动画等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乐得其所。

参考文献:

[1]陈保霞.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6).

[2]曹文涛.课证融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3]李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8).

[4]朱正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构建[J].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ERMI2012) Volume 5,2012,12.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导游业务课证融合课程改革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做学一体”模式下的《导游业务》有效教学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