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推进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研究
2015-01-20刘东庆刘美春
刘东庆 刘美春
摘要:不管是利率管制还是市场化的利率,都是为了更好的资金配置。利率管制曾对我国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渐渐不适应我国的经济现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成本的,如果成本在一定的时间内被收益所吸收,则改革更易成功;尚若改革的风险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往往会导致改革的失败。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看,深化利率改革需要审慎遵循渐进式和有管理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利率改革
一、引论
在20世纪大半时间里,多数国家是都是利率管制的,其利率维持较低的水平。通观一些主要国家利率管制史,可以发现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是利率管制的主要动因。随着经济金融的开放,缺乏弹性的管制利率与国际的利率差距会导致“热钱”的流入流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难于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成为必然。
70年代,发达国家的“滞涨”现象动摇了主张政府调控的凯恩斯主义政策,而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主张货币的市场化。在该理论的影响下,“里根革命”和“撒切尔革命”分别在美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具体到利率政策上,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 dward Shaw)于1973年,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新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过度干预金融市场,人为压低利率水平,会导致金融市场效率偏低,极易出现寻租和市场失灵,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的趋于均衡水平,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以最优的速度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C)等国际组织在80年代形成了一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提倡经济、金融市场化。
金融市场以非常不完美的净值为特征,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波动可能导致银行危机(Stiglatz和Greenwald,2003)。“十二五”规划的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推进策略:即采取“划定范围、提供激励、自律秩序”(周小川,2012)。利率市场化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产权约束强的股份制银行可能是第一步的首选试点(巴曙松,2007)。深化利率市场化需要处理好利率市场化与债券市场、商业银行转型、金融调控监管、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刘东庆,2012),实际上是表明利率市场化不能放任自由,必须要系统的协调管理。一般而言,推动利率市场化,要注意几个方面:渐进推进是一个合理的过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严格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保障;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动力(宗良、高扬,2013)。
二、渐进型和激进型的利率市场化道路
纵观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模式大体上分为渐进型和激进型两种。学术界对渐进型和激进型改革模式界定一直比较模糊,主要按照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和达到的结果进行互相比较来加以区分。对于那些改革进程比较迅速,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较直接,很少运用“增量改革”手段的国家,我们一般称其改革模式为激进式改革;反之,对于改革进程比较慢,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较拖沓,经常进行“增量改革”的国家,我们一般称之为渐进式改革。
(一)激进式改革模式
采用激进式改革模式并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不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德国在1962年~1967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就通过逐步缩小利率限制对象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德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第二,德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比较有效,可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德国的宏观经济长期稳定:最后就是德国的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比较宽松,一直被人们称为“全能型银行”。
(二)渐进式改革模式
相对于激进式改革来说,采用渐进改革模式的国家就比较多,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改革的背景和过程也比较复杂,一般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累加式的效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经过十几年时间里就有步骤、有计划地累加式取消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美国利率管制下,20世纪70年代出现20%的高通胀率所导致的“脱媒危机”,美国货币当局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1970年6月美联储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后又推广到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并且同时将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渐提高,以缓和利率管制的程度。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定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简称“1980年银行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在6年内,将Q条例所规定的利率上限逐步提高,到1986年3月底止,分阶段取消Q条例对于一切存款机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1月;美国所有的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的限制被取消。
三、渐进式、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道路应成为我国选择
(一)利率管制发挥了历史作用但已经渐渐不适应我国经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二战后的大部分国家一样,为动员低成本储蓄和维护金融稳定,在很多的一段时间里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管制的目地是政府调节金融资产的分配,通过降低利率的办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低成本获得贷款资金,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降低存款利率以加强银行系统的安全,以此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但是,利率管制对我国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以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同时,利率管制也造成经济中的重大扭曲。首先,管制的利率不能反映实际的资金供需状况,降低了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扭曲了信贷市场、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其次,管制的利率使政府部门难于及时、准确获得宏观经济的重要信息,降低了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再次,管制的利率使得银行业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使得银行更加倾向于对国有大型企业发放贷款,而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于获得资金,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出现了正规信贷市场和地下金融市场的利率“双轨制”,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此外,利率管制导致“负利率”现象长期存在,一方面刺激信贷过剩需求形成了资本泡沫(如房地产)和产能过剩(如钢铁);另一方面又对普通居民的财富形成了严重的侵蚀,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