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5-01-20段国平

江西教育C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甲班舞蹈队合唱队

段国平

小学数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重在思考,注重思维的活跃性。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围绕目标题型,进行发散

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二、围绕知识的支撑点,进行发散

如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这节内容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针对教情、学情不妨先进行等量关系式的训练。具体作法:

用不同的等式表示下列每句话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A.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2倍。

B.杨树的棵数比柳树多5棵。

C.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2倍多3人。

A、B两小题,学生根据两种量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

A: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乙班人数=甲班人数÷2,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

B:杨树棵数-柳树棵数=5,杨树棵数-5=柳树棵数。柳树棵数+5=杨树棵数。

而C小题学生在A、B小题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讨论,补充得出多种不同的等量关系:合唱队人数=舞蹈队人数×2+3,合唱队人数-3=舞蹈队人数×2,(合唱队人数-3)÷2=舞蹈队人数,(合唱队人数-3)÷舞蹈队人数=2,合唱队人数-舞蹈队人数×2=3。

这些等量关系式正是列方程的依据。通过这一准备阶段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表示同一种关系,培养了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在列方程解题时,也就能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答,掌握本节内容也就很容易。

三、围绕思维过程,进行发散

学生在准备阶段,思维虽然得到发展,但在实际解题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学生解题后,围绕其思维过程进行论述,加深理解,以达到互补、条理的目的。

如比例尺中,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是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图距(或实距)。教学这一课时,在准备中就展开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①图距是实距的1/100;②图距和实距的比是1/100;③实距是图距的100倍;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厘米;⑤实距1厘米,图上是1/100厘米。

学生在全面理解比例尺的基础上,试做例题:一操场长75米,画在比例是1/1000的图纸上,长应画多少?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四种不同的解法,分别请学生上台写在黑板上,并请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根据。

学A:75÷1000。学B:75×1000。学C:设应画X米,列方程:X/75×1/1000。学D:1/1000×75

当大家看到D同学的列式时,都议论纷纷,声称没有道理。这时D同学开始讲述自己的理由:“因为比例尺是1/1000米,现在的实距是75,在图上就是75个1/1000米。”大家听了D同学的发言,都心服口服地点头。

这一过程,实质是一种探讨、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互相交流,开阔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辩证的思想。

四、围绕知识特征,先散后集

数学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是有规律可循,在教学中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从大量例子中发现特征,找出规律。

如教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这节课在最后的巩固训练题中,设计一题多问的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给下题找出问题,并列式:修一条路120千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学生兴趣一下调动开了,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提出了下列问题和算式:

A:第一天修了多少米?120×1/6。

B:第二天修了多少米?120×1/4。

C:第一天、第二天共修多少米?120×(1/6+1/4)。

D: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120×(1/4-1/6)。

E:剩下没有修的路比已修的路多多少米?120×(1-1/4-1/6-1/4-1/6)。

及时进行集中,让学生观察思考:1.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2.为什么乘数都是120?3.为什么所乘的数又都不相同?

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中心——“如何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总之,在课堂中根据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禾溪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endprint

猜你喜欢

甲班舞蹈队合唱队
姐妹舞蹈队掠影
对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兴衰史的文化解读
神兄神弟
拓宽思路 一题多解
五十四载青春接力投身铁路调车工作“甲班三调”的风雨坚守
洋葱合唱队
金发舞蹈队
保定市老年大学蓝月亮舞蹈队再获殊荣
跳起新疆舞年轻好几岁
如何使两班人数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