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伦理观的转变

2015-01-19李娜王罡王巍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文化产品历史街区

李娜+王罡+王巍

摘 要: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促使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的伦理观发生转变。从遗产保护到文化消费的设计伦理观的转变,反映了当代对待建筑遗产的态度已经由关注建筑实体保护转向关注人们对建筑的情感需求,由将建筑看作不可变动的遗产转向看作可供生产的文化资本。将历史街区改造看作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帮助设计师理解大众对历史街区的消费需求,从遗产的未来与大众的需求二者兼顾的角度做出设计决策。

关键词:历史街区;设计伦理观;文化消费;文化产品;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产生与沿革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按照文物保护的方法实行。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80处),同年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此后又先后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使总量达到4291处。受国际上普遍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观念影响,我国于1982年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在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此同时,国务院的文件中规定了要保护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历史地段,依据它们的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保护的观念开始显现。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中提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2009年,经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了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评选出10条历史文化名街,至今已举办了5届活动,共选出50条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显示出历史街区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政府、学者和公众的普遍认同。2010年11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要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

二、历史街区改造的时代背景城市化和全球化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城市以旧城改造的名义推进住宅商品化进程,老街区急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楼大厦。由于构成历史街区的单个建筑一般不具备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所以在历史街区保护概念提出前,这些记录城市发展历史,体现世俗文化的街区也被大量拆除。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的消费需求旺盛,而房地产的高收益更是吸引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投资者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商品房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土地价值不断上涨,拆旧建新无疑是最高效最简便的兑现土地增值利益的方法。 全球化进程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国内城市的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全球流动与传播,加速了国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类似于西方国家“二战”后的城市建设时期的情景,快速交通体系成为主导城市建设的因素,它们野蛮地切割老城市,清理、吞噬着老街区,以拥堵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于是城市的尺度越来越大,城市的面貌越来越雷同。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初始,对大规模的综合性在开发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分裂开始出现反思,出现诸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和赫伯特·甘斯的《都市村民》等著作,其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振兴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观念。国内城市近年来也出现了历史街区改造的高潮,继上海新天地项目之后,出现了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等一系列以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为特色的商业消费区,成为城市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场所。

三、从遗产保护到文化消费的设计伦理观的转变遗产保护的观念曾经长期影响着历史街区改造活动。原样保护使得历史街区改造成为无利可图的项目,地方政府必须付出维护成本,而房地产商想尽办法突破保护的防线,从中获取拆旧建新的经济利益,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使历史街区改造沦为大量拆除重建。随后人们意识到,历史街区改造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2001年,上海新天地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华丽现身,它所呈现的老上海石库门建筑风貌与现代时尚消费环境结合的设计理念,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的赞誉。在建筑界,它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文化遗产建筑”奖,美国ULI(Urban Land Institute)优秀奖,并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案例;在社会事务中,它接待普京等多国元首参观,承办上海新年倒计时晚会、世界小姐选美活动、巴黎上海周等多项活动,成为上海的“新名片”;在房地产开发中,虽然保护石库门老建筑的每平方综合费用高达2.28万元,但由于新天地项目提升了周边环境的人文价值,使得周边地产项目大幅升值,开发商香港瑞安公司不仅获得了经济回报,而且获得了社会声誉。在上海新天地项目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类似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这些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保留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改造内部使用功能,增加时尚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内容。从这些历史街区改造项目身上不难看出,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历史街区的新功能、新氛围,历史街区已经被设计成一件文化商品,富于历史氛围的场景连同展示在建筑空间中的商品和服务一起被消费掉。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深入分析了消费社会的特点,指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历史街区消费实现了历史和文化的交换价值,它通过人们对消费体验的付费行为赋予历史街区经济价值,使其重新获得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从遗产保护到文化消费的设计伦理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对物(历史街区建筑)的关注转向对人(消费者)的关注。当孤立地强调保护历史街区遗产时,政府缺乏遗产保护的资金,难以实现维护和管理好遗产的目标;房地产商觊觎土地和空间增值的丰厚利润,利用各种途径实现拆旧建新的目的;历史街区的居民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只注重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并不能保证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意识到推动历史街区的经济增长以恢复其活力的重要性。随着消费社会逐渐在国内城市显现,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领域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领域的投资,制定文化策略推动城市中心区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苏荷区、20世纪80年代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旧金山渔人码头的复兴、伦敦道克兰地区的再生等,都是历史衰败地区和棕地变为现代甚至是前卫文化消费空间的杰出代表。国内自2000年后相继建成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等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也遵循同样的文化消费理念,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将私人居住空间转变为公共消费空间,实现了历史街区的消费价值。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街区居民的利益被贬低,他们被迁出原地,随之消失的还有他们的文化。另一方面,将历史街区看作遗产转向看作文化资本。将历史街区看作遗产,在设计中表现为关注维护历史街区的历史特性,遵循严格的遗产保护规范。而将其看作文化资本,在设计中则关注遗产的未来,强调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的合理利用与活态化保护。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因素已经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布尔迪厄在客观化文化资本中指出,文化产品是客观化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统一体。进入消费社会后,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文化产业的重视。精美的建筑形式,宜人的街巷空间,流传的人与事,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们被文化生产者捕捉,作为文化资本进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借助历史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布局,拼贴符号化的地方装饰素材,容纳符合商业潮流的商品和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的消费场景,从而将新奇的消费体验连同商品一起贩卖给消费者。作为文化资本的历史街区虽然因具有经济价值而得以保护和发展,但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从2003年成都市开始实施宽窄巷的保护性改造以来,在长达五年的改造过程中,围绕宽窄巷子的“拆”与“保”的争议一直就未停息过,甚至在宽窄巷开街后,各界人士对此仍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赞成拆迁者认为原真建筑破烂不堪,应当拆迁,反对拆迁者认为“拆迁会破坏历史建筑原真性”。建成后的宽窄巷虽然获得了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的口碑,但曾经质朴的街巷氛围消失了,曾经生活其中的居民被迁走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消费符号,远离了孕育它的土壤。

综上所述,老街老巷承载了城市的记忆,满足了人们怀旧体验的需求,也由此促使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的伦理观发生转变。从遗产保护到文化消费的设计伦理观的转变,反映了当代对待建筑遗产的态度已经由关注建筑实体保护转向关注人们对建筑的情感需求,由将建筑看作不可变动的遗产转向看作可供生产的文化资本。历史街区改造的设计伦理观的转变与当下我国城市逐渐进入消费社会,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密切相关。将历史街区改造看作文化产品的生产,更能帮助设计师理解大众对历史街区的消费需求,从遗产的未来与大众的需求二者兼顾的角度做出设计决策。

(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文化产品历史街区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