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5-01-19任华清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通识教育

任华清

摘 要:针对普通高校开设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现状,文章提出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请进高校素质教育课堂。期待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开设更多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希望更多大学生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加入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队伍。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音乐文化进入高校课堂的历史

20世纪初民族器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将民族器乐带到高校的课堂并为推动民族音乐贡献其一生。笔者看过纪录片《刘天华》,清楚地记得其中的每句话语。刘天华先生在1922年受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他给北大学生做国乐讲座时说到:“比如吃饭,吃西洋大餐可以饱人,但窝窝头同样可以果腹;比如走路,穿皮鞋可以上街,但穿布鞋同样可以远足,而今天的中国,窝窝头和布鞋比起大餐和皮鞋其价值要大得多!”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如此稳定、发达、繁荣,提供给我们的音乐种类繁多,我们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在自由的选择中被五花八门的音乐表象所吸引,缺少价值。我们的“窝窝头”和“布鞋”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身边渐渐销声匿迹,熟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精通各门技能并与国际接轨,频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但是在他们身上很少体现出中国印记,比如会写毛笔字的少了,会演奏二胡、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的更少了,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印记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身上很难寻到,这样的严重消失,其实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没有中国印记的大学生,不了解琴、棋、书、画、诗的大学生,能代表中国吗?若干年后这代青年人如何教他们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呢?

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现状传统音乐的历史不能从吾辈之手再翻开新的一页吗?代表中国人的音乐思想、中国千年文化精髓及世代传颂的音乐在高校的音乐素质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意义。要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身上散发着“中国印记”的气质,要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接过来、传下去”。高校音乐素质教学中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音乐课堂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单纯地理解作品和传授演奏及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熟知中国文化的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素质。以上海大学2013年春季学期音乐课程开设情况为例,开设的通识课和选修课中音乐类课程如下:一、通识类课程有“东方音乐文化”、“交响音乐赏析”、“世界经典轻音乐赏析”、“西方音乐文化”、“戏剧音乐”、“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音乐文学赏析与创作”、“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欧洲民族乐派的音乐赏析”、“百老汇音乐剧与美国文化”;二、选修类课程有“世界著名音乐剧赏析”、“钢琴入门”、“歌曲写作与小提琴写作入门”、“动漫中的音乐”、“世界著名舞台剧赏析”、“漫步中国音乐与古典诗词”、“音乐鉴赏”、“宫崎骏与日本动漫文化”、“电影中的音乐家故事”、“电影鉴赏”、“经典百老汇音乐电影赏析”、“管乐艺术赏析”、“钢琴艺术”。在以上开设的课程中音乐通识类课程10门,其中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足1门,因为“东方音乐文化”涵盖的是整个“Orient”音乐,从世界地理范围上看,所谓的“东方”音乐是除了中国还包含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尼西亚等东方国家的音乐,所以“东方音乐”课程中讲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特别少,不足1门。音乐选修类课程13门,其中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足2门,分别是“漫步中国音乐与古典诗词”和“音乐鉴赏”,因为“音乐鉴赏”是讲解中西方音乐的鉴赏类课程,所以中国音乐只占一半。从一学期开设的课程来看,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所占比重不足1/10,看见这个数字令人担忧。

在日复一日的课程中,我们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框架?这样的疑问在笔者的教学中常常跳出。笔者在“东方音乐”课程的教学中,讲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一节时,问学生“你们见过古琴吗?”同学们鸦雀无声。又问“你们听过琵琶曲“阳春白雪”吗?”同学们沉默无语。笔者灵机一动改问“周杰伦近期有什么新专辑出版?”同学们兴奋不已、侃侃而谈。继续又问“‘S.H.E(台湾的女子流行演唱组合)最近又在哪个城市开演唱会?”同学们热情洋溢、滔滔不绝……而笔者沉默了!如今很多民众青睐快餐文化,人们有些浮躁在所难免,但是高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老师们不仅要将文科理科的专业知识教学以及科学研究项目冲刺到学科的前沿领域,也要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神灌溉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中。目前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重视不够,虽然国家提倡并支持“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在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和竞争下,有谁能闲下心来听一曲古琴、品一首诗词、赏一幅书法和绘画呢?虽然在国家汉办大力推动下,已在世界各国成立代表中国儒家文化的孔子学院,但是又有多少国内的大学生熟知这些本国的传统文化呢?国内高校的课堂为什么不开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是否喜欢以及了解的程度如何,笔者做了300多份“上海大学学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300份并作整理和分析。在这里提供问卷的部分内容及数据供读者参考。1.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西方流行音乐占18%、西方古典音乐占14%、中国传统音乐占30%、中国流行音乐38%;2.传统音乐是否有必要在校园里推广:有必要的占86%,没必要的占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8%;3.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情况:不知道从问卷刚看到占4%、知道但不喜欢占2%、知道而且比较喜欢占27%、知道但从未了解占67%。从整套问卷的分析数据来看,学生们喜欢传统音乐文化但是没有很多可供他们学习的课程及可参与的校园活动。

三、将传统音乐文化请进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意义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这个大家庭发展的后备力量,如果对自己家里的东西都不清楚,这对未来的发展很不幸,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这是我们的根,不论将来我们如何发达,如果把根丢了,这样的发达和成功没有意义。为了给大学生们刻上“中国印记”,使他们身上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势在必行。这不仅让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1986-1987年我国考古人员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20余支骨笛,据碳十四测定距今约七千至八千年。其中在对挖掘出土的骨笛的测音中,最完整的一支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另外有五支能奏出五声音阶。可见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掌握吹管乐器的发音原理,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传统音乐逐渐丰富,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产生的“乐舞”这一主流音乐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新兴起的地主阶级,被“郑卫之音”所取代,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郑卫之音”也是后来新颖的歌舞伎乐的雏形。到了唐代歌舞伎乐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歌舞伎乐”又被宋代兴起的戏曲音乐所取代,成为社会音乐形态的主流。从这些音乐形态的发展能看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传统音乐文化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但又层层相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里。

四、结语上海大学“通识教育”的展开具有极大的创新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识教育”一词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国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而来。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通识教育的重点在“育”而非“教”,因为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它超越了专业技术领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通识教育旨在孕育出真正有思想的“人”而非类似于“生产车间大批量复制的产品”。传统文化中主张“博学多识”、“融会贯通”的思想历史悠久,如《中庸》中对做学问的主张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传统音乐文化崇尚的“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海纳百川”,这种立足于精神层面的教育,出神入化地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处处体现。因此在高校的通识课程中应多开设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土地与歌”、“国乐今说”等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供学生去吸收、去享用。(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通识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