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2016-11-07石晓园
石晓园
摘 要:城市老街巷是形成城市形态的主要架构, 是城市交通的动脉, 也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也体现着城市生活质量。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秦淮区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从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以及大自然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语言符号,创造出新的历史街区景观。
关键词:老街巷;历史街区;本土设计元素;提取;置换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88-01
一、城市老街巷
城市的街巷无疑是记录城市沧桑与辉煌的载体,东关街镌刻着扬州曾经的商贸盛况、庭园美景、文化风流。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东关街是一条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街它因运河而繁荣因盐商而兴旺。
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它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如今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日前,一座仿古牌坊在门东地区北界亮相,坊额上写着“老门东”3个字。
老门东保护区东到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北到马道街,南到明城墙。同时亮相的,还有牌坊周围的4组街头雕塑,体现老门东民居生活景象的街头雕塑,分别是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进馆(上私塾)。雕塑人物全“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老门东明清时的民居生活。
二、对本土设计元素的理解
本土文化元素根据其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两类,实体元素和非实体元素。(1)实体元素:是指地形、水体、植物、构筑物和装饰小品等实体元素。即为本土的自然材料,基本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景观营造,如本土建筑、本土植被、本土材料、器具、工艺品和当地产出的木头、石材等实体元素;(2)非实体元素:指许多的非物质形态的元素。如地方风情、地方民俗、民间典故、历史传说、地方精神、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地域氛围等。
三、本土设计元素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它使这个城市有历史感和归属感,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本土化元素,从景观属性上使人产生亲切感,从景观效果上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景观成本上可以降低造价。所以,景观设计要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做出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景观设计。 本土化设计元素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手段来体现是对本土文化的最好传承。一个民族历经多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符号、艺术等,如果不被后人继承与传扬,就会渐渐没落至消失;随着信息的全球化,使得各种表现语言呈现多元化,本土文化元素的比重越来越少。
四、景观本土设计元素在门东历史街区景观中的提取与置换
南京门东地区是古秦淮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重要区域,保存了五六百年的街巷肌理及历史建筑。这里有明初富豪沈万三故居、太平天国时期金陵首富蒋百万故居、明武宗钓鱼的小西湖,还有“问渠哪得清如许”的问渠茶社……
马头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常用格式之一,也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徽派马头墙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老门东提取了“马头墙”这一元素,在牌坊南面,两侧建满了明清风格的各式造型的仿古建筑。其中既有体现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青砖小瓦,又有类似于苏式园林的亭台楼阁,更有粗犷些的民国式洋楼,甚至还有玻璃幕墙包裹下的后现代风格建筑,味道十足,独具匠心。
马头墙、石板路、花格窗等元素置换在整体的建筑风格中,还原了明清时期门东的繁华盛貌。门东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的基础设施、景观路标、硬质铺装、植物配置等设计将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元素在现代空间中的融合在一起。从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以及大自然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语言符号,创造出新的历史街区景观。
五、结语
能将本土化元素恰如其分地提取与置换于历史街区景观,可以让人们强烈感受到文化的历史渊源。在门东历史街区改造中,适当的把文化元素融入到建设之中,会增加历史街区文化的感染力和居民强烈的本土文化保护意识,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实现了文化带向全世界的目的,让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源远流长的深邃内涵。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伯顿(英).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