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调与简洁:艺术的路径

2015-01-19刘乃季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简洁艺术创作审美

摘 要:艺术的规律自不当说,仅手法就有很多,这里着重议论“强调与简洁”的问题。“强调”和“简洁”是相辅相成的,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一种特别的、必须的艺术手段,是任何艺术门类在创作中须臾不可忽视的,是艺术走向成功的路径。只有熟练地、自在地把握好“强调”和“简洁”,其作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创作;审美;艺术规律;强调;简洁;路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总的来说,艺术源于自然,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自然。艺术源自现实,但绝不是照抄照搬现实。艺术是一种创造,是艺术家(包括观赏者、听者、品者)对生活、对自然由心底生发出来的、外在的、并且是被抽象化了的一种美的形式。用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的话说,“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①,也叫“有意味的形式”。所以,艺术不仅仅是仿照美、赞誉美。美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的,但美不一定就是艺术。比如早晨林中鸟儿的吟唱非常动听,但那不是艺术。山美,水美,自然美,极其可人,只能养眼,也不是艺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正因为它不是自然,也不是简单的现实。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生活,是艺术家本着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和审美要求,鬼斧神工打造的心灵虚像,是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现实和自然的独特“解释”。它的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素养,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和驯化。所谓“韩娥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均是指艺术而不是其他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德籍美国作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作品不单纯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有选择地复制,而是将观察到的特征纳入某一特定手段所规定的形式的结果。”②所有的艺术门类均如此。包括造型类的绘画、设计、雕塑、书法、建筑,语言类的小说、散文、诗歌、曲赋,表演类的音乐、舞蹈,视听类的广播、影视,综合类的戏剧、摄影等等。别的暂不说,仅以书法论,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就曾说“书当造乎自然”③。一个“造”字把书法、把艺术源自生活、源于自然,并且高于生活、美化生活、聚焦透视了自然形容得淋漓尽致。生活中不乏美的现象,自然中确有动人的景致,但只有通过人、通过人为的加工取舍再造出来的东西才称其为艺术。“艺术尊重自然而又左右自然”。④如:早春二月,江河上发出“咔咔”的冰裂声,诗人形容它是春天的脚步;房檐上残留着滴水的冰流,小说家说这是冬天的眼泪;一天两次的潮汐,散文家认为是大海的呼吸……最近公映的电影《归来》,是根据畅销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严歌苓不愧是小说大家,语言美到极点。她在原作中描写陆焉识顶着冬雪寒风艰难地行路时,是用这样的句子形容的:“好像拉着无形的犁在耕耘着凛冽的风”。何其悲怆,何其生动!这就叫艺术。就连佛家都非常知晓艺术,当代佛者明海在他的著作《禅心三无》中形容蝶恋花时是这样说的:“只采其味儿去,不坏色与香”,暗喻佛家的取舍观,多么入化的境界!当然,宗教的艺术经典还有很多,这里不去赘述。是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称为艺术的作品表面上和生活完全不符,但也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像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聊斋志异》,西方名著《唐吉诃德》《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等,是平时生活中根本没有的事,也不可能发生。还有,有些抽象的画作,有些似乎看不懂的雕塑,还有那些无厘头的荒诞剧,为什么也叫“艺术”呢?这就是艺术的联想和虚构问题了,亦或说叫想象。我们说,世界是无奇不有的,任何事情、任何景物都是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家们(不用说艺术家,就是普通的人不也常常夜晚做梦、白日胡思乱想吗?)受各种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现象的刺激,固然要生发出一些超自然的、非常规的合乎情理的想象,于是顺着个体的(也是公众的)知识脉络、心理脉络、意念脉络以及情绪记忆编织成一个有形的“东西”,既符合艺术家本人的心境,同时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盼,所以它就诞生并存在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类理想和梦想的夸张外溢。事实证明,真正上佳的“虚构”作品,还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呢!鲁道夫·阿恩海姆讲过:“这些科学家的发现使人们愈加坚信,虽然艺术形象远远不是酷似现实的形象……但他们仍然能使人感到是真实的。”⑤王朝闻也曾说:“艺术家的本领之一,在于适应广大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审美要求、欣赏习惯……,塑造出容易了解却又是能够唤起相应的再创造的心理活动的形象。”⑥总之,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所以,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产品的时候,除了传统概念上的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精心积累、潜智研究,呕血打造,像古语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之外,还要采用诸多技巧(也叫技术)和手段。这里,笔者要着重探讨一下艺术的技巧或者说手段之一的“强调与简洁”的话题。

一、强调其实,强调与简洁是分不开的,没有强调,无从简洁,没有简洁,也不成其为强调。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说说强调。“强调”在汉语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那么,艺术的强调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艺术家要把自己受感动的事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并且能让他人理解的“语言”充要的表达出来。这里边有两个关键,其一,何为“充要”?充要本是逻辑学用语,是指比充分还要加强。充要表达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千万别去面面俱到,千万不能“顾左右而言他”。画家在画纸上画几只生动活泼的蟋蟀,意在引起人们的童趣记忆。如果按照生活真实,在旁边再画上其他昆虫,如蚂蚁、蜈蚣之类,那就大大走味儿了。尤其再画一只大公鸡,那“主题”(权且用这么一个词)就更变了。艺术家一定要把受“刺激”的那个瞬间、那个情节、那个场面、那个感怀,用巧妙的、隐晦的(一定还要是清晰的)方式或羞涩、或激昂地展现出来。刘熙载《书概》论:“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固善书者必争此一笔。”⑦其二,什么叫“大家理解的语言”?这要考验艺术家的功力了。人们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没有交流,语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且,语言还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交流。其实动物之间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禽类的鸣叫、蜜蜂的“舞蹈”、野兽的气味儿,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相互传递信息。但我们人类不懂,所以跟它们没有共同语言。当一位英语特别棒的人士面对不懂外语的群众发表演讲时,那也是“对牛弹琴”,受众好似鸭子听雷。三十几年前,在思想解放热潮鼓舞下,文艺界出现了许多好的创新,但也是“鱼龙混珠”,有一阵子诗歌界兴起了一种所谓的“朦胧派”,那诗真是“朦胧”得让人读不懂。作者们自己都说,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只是偶发的一种情绪、一种梦境、一种呓语。或者要问,这种东西拿出来,是让人欣赏还是猜谜?不得而知。显然,这不能算艺术。凡是真正好的艺术品势必能让大多数欣赏者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产生心底的共鸣,达到愉悦和享受的效果。换句话说,只有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才是艺术创作的任务和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⑧话及至此,又引出另一个议题,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应该说,艺术欣赏是个体的感受,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每个受众客体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的差异,对同样一个事物会有相当不一样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一个在深山里劳作很多年的人,想必年年能经历满山红叶的时光,可他们从来没觉得红叶多么美,只知道秋天来了。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春天的时候,他们会采几朵野山花送给心爱的人。同是搞音乐的人也不都能触类旁通:喜欢板胡的人,在听民乐演出的时候,只独享板胡的领奏;嗜好双簧管的同胞,则在交响乐中捕捉双簧管的悠扬。鲁迅在评价《红楼梦》时有过经典的论述:“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⑨由此可见,面对芸芸众生的需求和胃口来讲,艺术家需要找到一种让个体的感受尽量(绝不是必须)满足欣赏者的方法或者说是路径。就好像电学中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一样:一个并不强大的电源并联了太多的“终端”时,电阻虽小,电流快了,但“供给不足”,内涵不够,用户都不会满意。反过来,一根很粗的电源只串联了一根细电线,电阻太大,电流不畅,还会憋坏了电源。只有电流(电源)和电阻(用户)匹配,才能设计完美的“工程”。当然,那些艺术巨匠的产品足以让所有懂艺术的人叹服,因为他的“电源”足够大。顶级的艺术品对欣赏者来说是不受国界、不受民族、不受地域、不受时间所限的。还用鲁道夫的话说是:“一切完整的概念都应该包含着某种共同的(或普遍的)真理内核,这一内核使得一切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的艺术能够对一切的人发生作用。”⑩对一般的(只是区别于艺术巨匠,没有他意)艺术家来讲,要想让更多的受众理解、欣赏、喜欢自己的成果,就要感同身受地力争抓住服务对象的心理,使尽浑身解数“强调”自己独有的“无声呐喊”,以此来左右观众、控制读者。形象点说,艺术中的“强调”,就像旅途中的导游,游客们只知道大概,而通过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就能渐入佳境,迷恋其中。苏联艺术家鲍列夫讲:“真正的艺术不是跟在接受者后面,而是走在他的前面,把一个人和他的艺术趣味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B11只有做到这样,艺术“被欣赏者所‘丰富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它被深刻认识的时候。”B12才能让他人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胜境。纵观所有成功的艺术作品,都在“强调”上下足了功夫。鲁迅小说《祝福》,描写了一位极其命苦的女人:年轻时被人贩子卖来卖去,自杀不成,委屈着嫁了一个废人又很快呜呼哀哉,儿子被狼叼走后,自己犯了魔怔,受乡邻不齿,最后饿死街头。如果只写到这儿,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还不够惨,作者又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每当祥林嫂厄运来临的时候,偏偏赶上过年,鲁迅不惜笔墨地在几处描绘了别人家喜庆年关的爆竹声。这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具有爆发力的强调——一个世界两重天。祥林嫂是在除夕夜听着渐渐远了的爆竹声而离世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多瑙河河边,有一组名为《铁鞋》的著名雕塑。是60多只无序摆放的和真鞋一样的铁塑:有男鞋、女鞋,还有儿童鞋。有能配上对儿的,也有单只的。这是匈牙利雕塑家乌埃尔于2004年创作的。据说当年德寇占领布达佩斯时,在这里屠杀了一大批犹太人,并把尸首全部投入河中。艺术家精心构思了这样一组雕塑,旨在声讨法西斯的暴行并慰藉逝去的灵魂。他没有直接还原当年的血腥场面,却用一堆鞋子代替了所有的述说,间接地控诉了野蛮的侵略,相当震撼,使到访者无不唏嘘。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强调”的作用。杭州岳王庙里的秦桧跪像铜雕想必大家都熟知,那是典型的“强调”艺术。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很讲究下跪的:见了父母要下跪,见了皇帝要下跪,见了尊者要下跪,这是一种文化。不仅是秦桧,岳飞见了皇帝也要下跪。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纹刺“精忠报国”几个字的时候,岳飞不也是跪着的吗?那为什么岳飞在寺庙里的形象永远是站立着,而秦桧却永远是跪着的呢?这就是后人对他们人品的准确评价。秦桧在世的时候,恐怕只跪皇帝,对老百姓则是颐指气使的。他欺上瞒下,陷害忠良,卖国求荣,干尽了坏事,让百姓万世痛恨。现在,让他跪在那里,永世向天下的百姓谢罪:不仅他一个人跪着,还要带着一家四口长跪在那里。舞蹈家王亚彬(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王小蒙的扮演者)首获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是《扇舞丹青》,其主要特点是舞者持一把中国扇,用以太极武术为骨干的“语汇”,演绎了全新的符合中国风格的独舞,这就是一种“强调”。她在舞蹈中突出了“中国元素”,所以她才成功了。各国、各民族的舞蹈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风格和符号(这里讲的符号,不是罗兰·巴特、艾恩斯特·卡希尔和苏珊·朗格等人力捧的符号理论):蒙古舞抖肩,新疆舞挪颈,藏族舞甩袖,朝鲜族舞柳腰鹤步。西班牙舞热情奔放,非洲舞粗犷有力,爱尔兰大河舞是踢踏,俄罗斯舞是眼花缭乱的步伐。所以,中国的民族舞(这里指汉族),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符号”。王亚彬的舞蹈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1958年党中央创办《红旗》月刊,请毛主席书写刊名,毛主席在写好的“红旗”下方加了一个小注:“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B13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市文工团创编了一个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舞蹈,名《红绸舞》,后被文化部选中,参加柏林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结果得了舞蹈比赛一等奖及金质奖章,并用一年多的时间在欧洲9个国家连续演出了400多场,引起了轰动。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看过《红绸舞》的演出,都非常喜欢。故此,毛主席把“红旗”两个字写得像红绸一般潇洒飘逸。他在“强调”什么,谁都能明白。日本电影《泥之河》描写了“二战”后日本普通人民的苦难生活。在一条河上及周边,发生了许多悲惨的事件:河上老翁离奇死去,力工在桥上被惊马踩死,女人受生活所迫不得不以卖身为生,就是稍稍富裕点儿的人家也因为偷情而闹得妻离子散、伤痕累累……高明的作者把这些苦难都集中在一条河上来写,是在强调和说明,战后的人民生活,以及所有的经济建设,都将像在这两米厚淤泥的河中行船一样艰难。这苦难不仅是被侵略者要承受,而且侵略者本身也不能幸免。就像恩格斯在谈民族压迫时所讲:“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B14深刻至极。印度影片《奴里》更是充分运用了“强调”的手法,把故事主题升华到一定高度。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叫奴里的姑娘被庄园主蹂躏后含悲自杀,奴里家一条叫“凯鲁”的狗看到了全过程,从此记住了仇人,穷追不舍。由于奴里的未婚夫和父亲都被庄园主设计害死了,“凯鲁”无家可归。但是,它一直没有放弃复仇的“理想”,忍着饥饿,躲避着庄园主手下打手的攻击,不屈不挠,终于抓住机会,把庄园主撵到河里淹死了。尽管不够真实,但也大快人心。活道具“凯鲁”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成了这部戏的“戏胆”。作者采用了“人性”和“狗性”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空具人的躯壳,而践踏生灵、丧失人性者的可耻。音乐作品中的“强调”更是多种多样。歌曲中的副歌,就是一种。副歌既是一首好歌的主干,也是该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二段式歌曲中,起到了烘托主题并强势收尾的效果。当然也有第一段就用副歌的例子,如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一曲,开头便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多么豪迈,多么激动人心。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南大街路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它的建筑风格是非常有特点的:外边呈半圆状,但却没有影响内部房间的格局,每个房间都正正好好是方型的。设计师的理念相当前卫,他在用外交部的楼宇说话,旨在强调我国的外交策略是不卑不亢、绵里藏针、决不妥协、外圆内方的。好个设计!说到这,还应补充一句,艺术的强调绝不是过分的夸张,过分夸张就不是艺术了。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认为,“美是挑选和隐藏的艺术”。这就要求艺术家们在运用“强调”的手法时,还要谨慎再谨慎,拿捏好尺度,既要告诉别人什么,还要“三缄其口,小点声说”,千万别过,过犹不及。因为美是有度的,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讲:“美的最高理想是在实在与形式的尽量完美的结合与平衡里才可找到。”B15“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其间的奥妙还真得让人们好好揣摩呢。所以,下面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一下关于“简洁”的问题。

二、简洁

“简洁”是伴随着“强调”的,只有简洁了,才能凸显强调。画牡丹者,通常是先画一两朵盛开的大花,然后再画上鳞次栉比的小花及花骨朵,既符合真实,又分外强调了牡丹的高贵,如果画上满篇大花,则让欣赏者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反倒生厌。简洁是空疏的艺术,是给观众及欣赏者以空间,也就是留有余地,让欣赏者自己在内心“再创造”。只有让欣赏者通过片刻(也可能是稍长一点时间)的思考,顿悟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呼声”,这才是创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苏珊·朗格还说:“每当情感由一种间接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的时候,就标志着艺术表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B16用绘画的理论讲,简洁就是“留白”。这里说的留白,不只是中国画中的技法,而是指藏景、藏境。我们看到溪边有船,就想到有人要来乘渡;看到林中出现酒幌,就知道里面有客栈;看到山中寺庙,肯定就有仙者高人。“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简洁有时间的简洁和空间的简洁。

一部电影,一般都把时间控制在100分钟以内,即使是鸿篇巨著的历史题材,也至多是用上下部的形式(最多不超过150分钟)来完成。为什么呢?这是从人的眼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接受多少信息的能力来考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超过100分钟荧屏强光的刺激,人的眼睛就会十分疲倦。疲劳了,还有什么欣赏可言?包括蒙太奇手法中的特写、黙场、晃动频次及闪回镜头等,都有严格的、技术上的时间要求(是用秒来规定的)。音乐欣赏也如此,听室内轻音乐,时间可以稍长点,听大型交响乐,时间就不宜太长。

这是时间上的简洁。空间的简洁更是学问太大了。清代画坛“四僧”之一的朱耷、又名八大山人的《鱼乐图》,它简洁得让人叹为观止。你看,长方立卷的画面上只简单地勾勒了两块礁石,余下则是大面积的“留白”:在两块似礁非礁的石头之间,作者用笔尖儿轻轻点画了两只欲动又止的小鱼……就这些,“海阔凭鱼跃”的景象一下子就飞入人的脑海。这当是国画中的极品。中国画讲究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以及刘熙载说的“洞达不能容针,茂密正能走马”,B17表达的都是“强调与简洁”的辩证关系。戏剧舞台上的“简洁”更是“比比皆是”。所谓“无实物表演”就是戏曲舞台简洁的需要。拿个鞭子权当骑马,提袖掩嘴即是起盅。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九幕《急速出兵》和第十幕《会师百鸡宴》之间有一个“过场”,反映少剑波率领小分队滑雪疾奔威虎山,只几分钟的时间,用戏曲中的奔、爬、腾、翻,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大无畏。很是简洁。老戏《空城计》司马懿率兵偷袭西城,理论上是率十五万大军的,可是我们看到舞台上只是七八人而已。这就是简洁。太原晋城古戏楼上有一副对联题得生动:“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中间树立着一尊设计非凡的纪念碑,上细下粗,碑上用埃及文记录着远古文明。远看就像一只大表的表针。每当日照的时候,纪念碑在广场上投下的影子,像表针在地面上行走。它预示着人类文明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前行着。既深邃又简洁。我们不得不佩服,卡布里埃尔确是设计大师。文学中简洁的文体当属诗歌。其言语的凝练、节奏的明快、韵律的舒朗,都是其他文体所无法相比的。在从古到今诗人们的“精雕细刻”下,留下浩如烟海的精品佳作。有三言的,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还有人试过两言的。听说有人曾试图创造“九言诗”,不被业界苟同。原因何在?不简洁了。是的,自由体诗里面也有长句,但它绝不是一长到底,长句后面马上要有短句来“句逗”,来应和,这才能抑扬有致、朗朗上口。宋词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体,配上音乐,美之极也。兹不再深论。走在街上,满眼的招牌幌子是商家的艺术,卖什么,经营什么,什么服务,均一览无余。现代的“三产”太发达,各种服务业层出不穷,招牌和幌子五花八门,没有规范,不成系统,这里不去议论。倒让我们想起旧时的市井幌子,特有意趣,特有味道。理发店门旁一定挂一个立式旋转灯,蓝红相间,煞是惹眼,白天晚上都能看到。饭店则挂带有碎布条的彩色圆幌儿:一个幌是小吃,两个幌就是有炒菜,四个幌则是能大餐,不用注明什么四星五星的。而蓝幌则是告知伊斯兰请进。幌子和实际不符,则会让人贬为“挂羊头卖狗肉”,属于不地道范畴。现在看有些落后,但在当时可算是“简洁”得可以。现代社会琳琅满目的广告,让你目不暇接,严格意义来说,都是旧时“招牌幌子”的衍生物。只不过加进许多科技和现代艺术手段,更好看了而已。中国汉语言文字无疑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它的博大精深,它的文化含量几乎是本土文字学家穷其一生也研究不完的。现在通用的简化汉字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倡导,一大批语言文字工作者倾尽心血、费时几年研究制定的。1956年公布方案,1964年编辑出版了首批《简化汉字表》。实事求是地说,简化后的这批汉字不都臻于完美,但多数是成功的。既保留了原繁体字的造字型式和意义,又简而化之。如:宝贝的“宝”字,繁体是“寳”,实在难写,改成现在这样,无论从造字结构还是意会角度讲,都更贴切:家中有玉为之宝。点墨的“点”字,繁体是“點”,显然不如简化后的字更有讲头。飞翔的“飞”,繁体是“飛”,有叠床架屋之感。简化之后,正像小鸟展翅飞翔的样子,何乐不为?还有窗帘的“帘”字,繁体是“簾”,是个形声字,古时窗帘是竹皮儿做的,是为意,“廉”注声。由于时空的关系,今天的窗帘是布,是窗前的布,改后更准确。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看来,简洁了的文字也是美丽的。文字的简洁还有许多,中华成语囊括了多少中国故事的缩影,让所有学汉语的外籍人艳羡不已。根据美籍华人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写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女孩儿的情感经历。剧情并不复杂,说小英子和疯女人秀贞及其女儿妞妞刚刚建立起友谊关系,车祸就夺走了秀贞和妞妞。英子又结识了受生活所迫、干些偷偷摸摸勾当、但心肠很好的大哥哥“偷儿”,由于英子的一次疏忽,无意“出卖”了大哥哥,结果“偷儿”被抓走了。祸不单行,不久英子的父亲又去世,家里的保姆也由于呆不下去,回乡下了……一幕幕别离的场面,犹如乐曲中的强音,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使观众和编剧的心灵相通了,理解了林海音女士隔海吟唱的这一首思乡之歌。尽管表面上看是支离破碎、互无干系的几个场景,但由于它描写的是不间断的思想情愫,就在人们心中起到了七级地震般的震荡。然而,如果只顾无休止地渲染情绪,一味去反复强调某种意念,那么拉长了的感官刺激则会使观众甚觉疲乏,审美效果就荡然无存了。聪明的编导者又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简洁”的手法,把剧情完美收官。全部电影,四回起落,每场之间剪接得干净利落,人物出现,就伴随着事件,“离”去一个,一场戏就戛然而止。来的自然,去的亦可信,活脱脱把离别的惆怅留给了英子,更留给了观众。这部电影是把“强调与简洁”完美“嫁接”的典范,无怪乎得了国际国内诸多大奖。

这里有一个更精彩的例子:某编辑部征文,要求用最短的语言写一篇小说。条件是内容必须有宗教、女人、凶杀和悬疑。结果有一篇文章拔了头筹,全文十二个字:“寺庙里的尼姑被害,谁干的呢?”我们认为,这并非典型意义上的优秀小说,但它呼吁简洁文字、写短文章的胸臆是“其心也善”的。综上,艺术中的“强调”和“简洁”是相辅相成的,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一种特别的、必需的艺术手段,是任何艺术门类在创作中须臾不可忽视的,是艺术走向成功的路径。只有熟练地、自在地把握好“强调”和“简洁”,其作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须要作者在创作前做好充足的“功课”,否则,积累不够,准备不足,机械地、“照猫画虎”地模仿,定会置身“邯郸学步”之尴尬境地。刘熙载有言:“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B18……就此打住。(下转第202页)(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美]苏珊·朗格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杨跃译《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③ [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1页。

④ 王朝闻著《一以当十》,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2页。

⑤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⑥ 同④,第305页。

⑦ 同③,第165页。

⑧ 刘忠信、刘乃季编《人生格言大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⑨ 鲁迅著《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⑩ 同⑤。

B11 [苏]鲍列夫著,乔修业、常谢枫译《美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第326页。

B12 同④,第119页。

B13 刘海茹著《回顾与思考》,《舞蹈研究》,2009年第2期。

B14 恩格斯著《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410页。

B15 江洪编《美的格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B16 同①,第100页。

B17 同③,第145页。

B18 同③,前言第1页。

猜你喜欢

简洁艺术创作审美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追求有效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浅析宜家家居设计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引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