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美” 体验魅力
2015-01-19纪俊锋
纪俊锋
新诗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与古典诗词不同,新诗在韵律方面更贴近口语,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特点,往往呈现出优美的画面或跳跃的音乐美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新诗篇章,作为广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体裁,怎样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使学生沉浸于新诗的意境中,体味诗的浪漫情愫、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诗中优美的画面,是新诗教学的关键。
一、探寻“音乐美”,紧抓全诗主题
诗词的解读,无论作为“古典诗词”还是“新诗”,都脱离不了“韵律”二字。韵律如同诗的性灵,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使读者产生精神的愉悦。在教学中可根据诗的情感特质,从音乐的感性视角切入。
如《再别康桥》这一首充满音乐美的新诗,在切入教学主题时,可借用改编的同名歌曲作为开场,教师再配以舒缓的朗读,将学生逐步带入诗的世界中,以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朗读入手,使其感受到韵律之美。一方面,韵律错落有致,容易激发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比如这首诗中,韵脚“彩”、“漾”、“虹”、“歌”等字的运用,使整首诗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其感性特质吸引了学生。而韵律的跌宕起伏,也体现出诗人情感的起落,如同诗人在吟唱内心的忧伤,便于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绪。
另一方面朗读可形成感官刺激,引导学生对全诗形成整体感知,便于提炼诗的主题。主题是诗的灵魂,也是学生体会诗、体验情的线索。品读《再别康桥》,抓住诗人留恋、惜别和感伤三种情感,也就抓住了全诗的主题。
二、探寻“建筑美”,细品全诗文字
诗歌的“建筑美”是指全诗的结构工整,对仗整齐,各小节内容安排匀称,这是一首诗歌具有可读性的关键。
《再别康桥》一诗共分为七小节,每一节为四行诗,而每一行诗或两顿、或三顿,单双行之间保持错开一格,给人以错落之感,而在韵式上又严格地运用了二、四押韵的句式,给人以整齐之感。教师可发挥全诗在韵律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建筑美”。
当然,体验诗的“建筑美”不能脱离全诗的结构,孤立地品读字,而是要提炼诗人情感变化的主线。尤其在抒情诗中,诗人敏感的情愫往往伴随主线的起伏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从而提炼出全诗的情感主线。《再别康桥》一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用“离情”的语言展现出对故地的留恋之情;进而写“寻梦”,更流露出对故地的惜别之情;再其后文风转向洒脱自然的人生体验,夹杂着淡淡的感伤。尽管作为情感变化的主线,但却是用“建筑美”的语言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需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探寻“绘画美”,解读全诗意象
解读新诗的关键在于体会诗的“绘画美”,也就是诗中优美的语言,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画卷。诗人往往借助色彩的想象,在空间上构建立体的画面,使全诗显得层次分明。
如诗人通过“云彩”、“艳影”等色彩浓烈的字眼儿,抒发自己对于故地康桥的留恋之情。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挑选出这些词语,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以使学生比对诗中用于描写康桥的词语,通过与画面的对比,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诗人所构造的意象。
意象是学生结合自身情感与生活经历,去感受体悟诗人所勾勒出的空间画面,是现实与情感的整合体验。解读新诗,免不了从诗的意象入手。教师应引导学生挑出诗中色彩浓烈的词语,即是在启发学生生成意象。这些词语真实地再现了康桥之美,学生边研读边在脑海中呈现出诗人笔下的康桥。
在新诗中,诗人多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来展现意象。如“新娘”、“艳影”等词语,正是将康桥拟人化了,将真实的情与虚幻的景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使意象由平入奇,使情感逐步达到高潮。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视觉与听觉等渲染手段,启发学生从拟人化的语言中得到灵感,从而跟随诗人的脚步进入到虚幻的世界中,去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淡淡忧伤。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使学生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在新诗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入“美”的理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阅读这首诗即是在体验一次心灵的旅程。“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现出了《再别康桥》的诗意与意象。在教学中抓住这三种“美”,也就抓住了全诗的神韵,抓住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诗的意象上体验徐式浪漫诗句的魅力。
(作者单位:如东县马塘镇邱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