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语文学科中的研究与实践

2015-01-19钟亮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微课课程语文

钟亮

近年来,“微课”进入了中小学教师的视野。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的成功,让教师们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微课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更是一种教育变革,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途径,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之一。在语文学科中,微课对常规教育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就相关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作一简要分析。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 微课和翻转课堂

目前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2010年,李玉平研究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用PPT数字化的方法把它做出来,称作微课程。所有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的反思、总结,他的理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教师的广泛欢迎。

2011年,佛山的胡铁生,把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改成碎片化的方式,叫微课,以课程实录为主。它的制作方式是在教室里放三台摄影机,从不同的方位录下来,然后再切片,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手段,让教师看到自己上课的实况,近似于微格教学。

2012年美国的翻转课堂理念进入中国。翻转课堂作为混合学习的一种形式,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也进入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他们都是采用短小的视频作为教学手段,因此将这种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称为微课。

目前研究者多集中于第三个层面。一是这种微课在美国的中学教育中已经获得成功,国内教育者希望复制这种成功,从而提高国内的教学水平,同时解决教育失衡等社会问题。二是这种微课针对教学,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另两种微课更多的是在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中运用。

综合黎加厚、焦建利等专家意见,微课的基本概念为:从时间长度来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对于微课的运用,大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二) 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的创始者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他们的网站上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自从产生以来,一直是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性原则。2001年,L·W· 安德森和D·R·克拉斯沃尔将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修订成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也是基于这个理论。翻转课堂在观看教师授课视频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了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即识记和理解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的是后面四种层次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由于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授课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那些落后于群体教学进度的学生被定义为“后进生”“学困生”,而同时又有一批学生“吃不饱”,课堂所学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要,但只能坐在教室中,极大地浪费了时间。

“微课”可以满足这种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班级授课制中,那些学习进度落后于群体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是“笨鸟先飞”或是“书读百遍”,以此弥补在课堂授课中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个别化辅导的手段,对未能掌握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所谓的“尖子生”也可以通过预先学习微课视频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

二、目的和内容

(一)目的

总体上说,语文学科录制微课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具体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这和常规的课堂授课是一致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占主导地位的。

(二)内容

语文学科教材的编制是以文选为主,知识是散落在每一篇课文中的。每一篇选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而不是知识本身。语文微课应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悟,为在课堂上进行鉴赏和分析做好准备。

在语文学科的微课中,应考虑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不能照搬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式。录制语文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呈现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在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掌握这些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是有重大的帮助的,而这些知识本身,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语文学科要学习的内容。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也会通过讲授、板书、课件等途径传授这些知识。将这些知识录制成微课,可以让学生事先学习,节约上课时间。

2. 提示课文重点。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使用诵读、默读等方法提示学生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并通过指令性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指导学生课文的重点段落或重点内容,并提示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回到课堂之后进行分析和分享。

3. 提供分析的样本。传统的语文课堂很大一部分时间被用来分析课文,其目的在于希望学生能够仿照教师的分析方法对其他文本进行分析,这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微课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分析的样本,比如对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对小说人物的形象分析等,学生就可以从这些示范中学习分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对文本解读的能力。

4. 作为考试辅导。到了初三、高三,教师不可避免地帮助学生梳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如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内容的微课,巩固自身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考试能力。

三、学习对象

通常而言,录制好的微课是放在网络视频共享网站或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当教师想要搜索其他教师的微课视频为我所用时,或者当学生想要自行学习时,在海量的微课视频中如何寻找“那一个”视频?微课的碎片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但也受到没有系统性的质疑。微课视频是否只针对一节课,能否提高利用率。为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学习对象这一概念。

学习对象是指任何具有重用特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它具有可重用性、数字化、教学性、可共享、可搜索、跨平台兼容性、可改制等特征。

在其他关于微课的讨论中,对微课“只呈现一个知识点”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也就是说,微课是一种以“知识点”为颗粒度的教学素材,所以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这些颗粒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元数据标识,将转化为便于互操作的,可以与外界互动的实体。这就赋予了微课以更大的生命力。

当语文微课变身为学习对象,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课程聚合。假设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小段微课进行作家的背景介绍,那么将这些微课聚合起来,就是所有的作家背景的识记内容,如果再将这些微课按照作家的时代加以排列,就变成了一部微型的文学史。

课程引导。当学生在完成某些作业遇到困难时,可利用系统索引到相关微课所在页面,再次学习视频内容。

课程定位。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或系统引导,方便地定位自己想要的课程视频。同时通过树形体系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处于哪一分支。

课程更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显示或隐藏视频内容,也可以用新录制的视频替代旧视频,而不用担心破坏其他的课程内容。如在作文审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年更新当年高考题的讲解案例,而不去更新审题理论的部分。

课程联合。通过语义网络可以将世界各地的各个学科的微课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当中国的学生在检索“玛蒂尔德”(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人公)时,他可以得到法国、美国的老师对“玛蒂尔德”的分析。

当然,以上作用有的需要LMS平台的支持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很难实现。但是,我们依旧建议教师在视频网站上传自己的微课时打上相应的标签(tag),用能够揭示微课内容的文字作为标题,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搜索和学习。

四、学习者

微课的录制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既要让学习者方便地获得微课资源,又要对这些学习者有效。录制微课的时候,面前是没有学生的,但心中必须有学生。在录制语文学科的微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便利性

教师必须考虑便利性,录制的微课要方便学生获得和观看。

首先,微课的授课长度不要太长,要有利于学生使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观看,同时,较短的视频制作之后的文件大小也较小,便于学生下载或在线缓冲。

其次,录制的微课应清晰可见。制作课件时,字不能太小,可以适当使用加粗字体,以便能在一些移动设备上清晰显示。

再者,为了让学生在进入视频之后迅速了解该视频课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在录制微课时,用一句导入语介绍本视频的主要内容,节约学生寻找视频的时间。

(二) 针对性

教师录制的微课应该是针对学生的,需考虑针对性原则。

一般而言,教师录制的微课是供自己所教的学生使用的,需要考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差异。同样是诗歌鉴赏,高一的诗歌鉴赏可能主要从画面感、形象感入手分析,而到了高三,则更应注重各种表现手法的讲解。

然而,对每一个学生来讲,他们观看微课视频是独自进行的,是一种“一对一”的场景,所以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除了声音清晰之外,语音语调和用词应尽可能自然,给学生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不是如课堂上那么“一本正经”。

(三) 自主性

翻转课堂的学习需要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尚不具备网络学习的习惯,学习效能低、自我意志力差,很有可能借口上网学习去看网页,打游戏。所以,录制的微课及其配套内容应能提升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比如,在布置微课任务时,可以下发任务清单,明确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和步骤;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组织和分享知识;可以通过在线测试验证学生的学习行为等。

(四) 创造性

当学生熟悉翻转课堂的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录制中来。既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或者将每日一诗、课前演讲、名言赏析等学生活动录制成微课视频,这样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五、结论与展望

微课制作不是盲目跟风,而应该是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服务。在语文学科的微课制作中,教师应提升自己的课程观,做好整个课程的设计规划,将微课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考虑进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中,真正做到“翻转”,而不是重复微课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日常管理手段,督促、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当教师纷纷使用微课作为教学手段之后,将出现千百万个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相互整合,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微课课程语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