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5-01-18李新辉林陶玉
李 曼,李新辉,林陶玉,李 岩,丁 红,杨 云
冠心病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约有冠心病病人4 000万例,冠心病发病率约60/10万,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估计超过100万例,冠心病的防治任务迫在眉睫[1,2]。国内外研究显示,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精神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影响极大,冠心病病人在发病后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3]。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近年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全新概念,以全新视野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即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4]。大量关于冠心病病人心理状况的研究着重于调查分析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而忽略了心理适应良好的个体,而这部分个体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是心理弹性的关注所在。国内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和社区人群,较少涉及临床病人。本研究以冠心病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医学应对方式纳入该研究中并探讨其相关性,旨在为开展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弹性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1月—6月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且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的病人;②病情相对稳定,无视力和智力障碍,无精神病史及危及生命的疾患;③有一定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此研究。排除标准:①国际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Ⅳ级的病人;②合并有严重肝、脑、肾等脏器或躯体疾病的病人;有认知或意识障碍、精神性疾病的病人;③不能够理解问卷含义的病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 该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等[5]翻译修订,中文版Cronbach’sα系数为0.91,本研究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量表经过广泛应用和测试,证明其适用于中国社区人群、门诊和临床病人及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病人[6,7]。
1.2.1.2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 该问卷由姜乾金等修订后引进国内,共20个条目,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面对、回避、屈服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9,0.60,0.76[8],本研究测得面对、回避、屈服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0,0.57,0.74。该量表主要用于测定病人对疾病的应对方式的特点,适用于各类疾病病人,特别是那些严重或有生命危险性的慢性疾病病人。
1.2.1.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中文版由王才康等[9]翻译修订。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7,本研究测得Cronbach’sα为0.89,只有1个维度,共10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1.2.2 调查方法 问卷全部由研究者发放,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发放问卷前先向调查对象讲明调查目的、内容,使用统一指导语,对病人的疑问尽量给予一致性解释,避免使用有引导性和个人倾向性的词语。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96.8%。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双录入核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及Spearman相关。
2 结果
2.1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总分(63.35±12.33)分,其中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30.83±7.59)分、(23.03±4.50)分、(9.48±2.36)分,因3个维度条目数不同,为比较其得分差异,计算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自强(2.87±0.56)分、乐观(2.37±0.59)分、坚韧(2.37±0.58)分。
2.2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医学应对方式的关系 将研究对象按心理弹性总分排序,根据27%的划界原则[7]取总分前27%(58例)、后27%(58例)分别作为心理弹性的高分组和低分组。结果显示,心理弹性高分组病人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30.57分±3.64分)高于心理弹性低分组(23.59分±4.38分),两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51,P<0.01)。经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医学应对方式各维度均呈正相关,见表1。
表1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医学应对方式的相关性(r值)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因患冠心病本身对病人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应激,这种应激源会引起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是对个体应激以及健康适应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和保护性资源之一,心理弹性能够调节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10],而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应激反应的重要中间变量,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应对方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中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3.1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总分低于于肖楠等[11]报道的中国社区人群,说明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弹性状况应受到重视和关注。Chan等[12]研究发现在冠心病老年病人实施为期8周的康复训练中,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冠心病病人康复情况较好,各项生理指标都有明显改善,面对疾病表现出更多的希望和信心。有研究也显示,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积极调动自身的社会网络来解决问题,改善不利处境,使个体的身心在更多的时间里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也因此减少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和问题行为[13]。当前心理弹性在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因冠心病入院这一事实对病人本身就是一种压力。相关研究表明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担心失去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长期患病丧失工作、劳动能力、因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等一系列的慢性压力导致病人负性情绪的发生,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进展、康复有明显的消极影响[14]。而生活压力、创伤应激事件、个体自身或环境的压力累积等都对心理弹性有消极作用[15]。
本调查还发现病人心理弹性中自强维度得分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说明病人面对冠心病入院这一应激事件能够较快复原,适应角色的转变。杨本付等[16]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认为A型行为与冠心病有关,而A型行为的特征主要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敌意情绪等。可能与冠心病病人所具有的A型行为的特征争强好胜有关。乐观维度得分较低,说明病人对疾病本身的认知不太乐观,可能与冠心病至今仍是一种较难根治的慢性病,一般需要终身延续治疗有关。坚韧得分最低,在遭遇疾病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不够强,可能与疾病本身特点有关,冠心病的症状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经常胸闷、胸痛急性发作。因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评估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弹性状况,为制定提高病人心理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2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拥有成功执行某种特定行为能力的自信,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和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应激后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如果冠心病住院病人拥有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疾病本身的认知评价能力就较高,他们能够通过想象成功的场景,给行为表现提供积极的指导,促进行为有效过程的认知和构建[17],使疾病本身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适应疾病最大化。因此,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应该着重于提升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心理弹性。通过对所在科室护理工作人员、病人进行访谈和观察,建议临床护理工作者应以自我效能的四大信息来源为框架,采取以下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病人进行劝说,进行同伴教育,选择合适的示范对象与其交流,发挥榜样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住院病人提升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3.3 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压力-评估-应对理论指出,应对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不断改变认知和行为,努力适应特定的内部和外部要求的过程,应对的结果会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及身心健康的发展[18]。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与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这与相关研究[19]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所选取的个体差异有关。面对压力、逆境、应激事件时,个体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往往取决于特定的情境及个体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估,并不存在任何情境中都有效的应对方式。当压力很大,个体无法应对时,回避、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往往是个体实现自我保护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根据应激的情境,灵活采用各种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从研究结果来看,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病人面对冠心病入院这一应激事件,能够审时度势,采用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去应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所要做的,不是阻止病人采用回避、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而是鼓励、帮助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最合适的心理调适方式进而改善病人的心理弹性状况。回避、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通常是在被极端的、毫无变通的作为应对手段而使用的时候,才是适应不良的。
4 小结
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待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有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工作者在设计和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时,应将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作为干预目标以更好地帮助病人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本研究为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和挖掘个体积极心理调节的潜在能力,构筑个体的心理防线,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心理弹性不是某些人独有的特质,而是个体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并具有提升和开发的潜能,因此,可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提高病人心理弹性水平,目前,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弹性干预措施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这将是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
(感谢Davidson教授提供量表并给予指导)
[1] 马长生.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2] 陈在嘉.高润霖.冠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
[3] 李海斌.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43.
[4] 张爱华,刘晓虹.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创伤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1,64(7):728-730.
[5] Yu XN,Zhang JX.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7,35(1):19-30.
[6]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a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7] 陈露露,彭李,唐棠,等.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137-140.
[8] 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791例测试报告[J].中国行为科学,2000,9(1):18-20.
[9]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10]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14-15.
[11]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12] Chan IS,Lei JC,Wong KN.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recovery in Chinese people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6,21(3):335-349.
[13] Russell C,Hurd.A teenager revisits her father’s death during childhood:A study in resilience and healthy mourning[J].Adolescence,2004,39(154):337-354.
[14] 杨燕飞,张敏,郭涛.慢性压力对冠心病发生、进展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2):238-240.
[15] 邱婷,谭文.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4):393-397.
[16] 杨本付,刘东光,聂继雷.国人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4):290-292.
[17]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8] 马海萍,卢惠娟,姚剑英,等.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负担与对应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6-909.
[19] 谢文鸿,李亚洁,余艳,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