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民生财政
2015-01-17明巧玲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民生问题日趋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发展民生财政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我国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民生财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大且敏感的经济社会问题。
关键词:民生财政;民生问题;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89-03
一、民生财政的提出及必然性
1.民生财政的提出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也必然随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約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力的进一步增强,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民生财政应运而生。民生财政,即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以民生福利为基本取向,以实现改革成果共享、做大切好“民生蛋糕”为核心目标的公共财政。
2.发展民生财政的必然性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核心。发展民生财政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首先,推动民生财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市场能够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解决大多数建设问题,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比如说公共产品(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它会产生免费搭车问题,很难引导私人来生产和提供。而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呈现出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特点,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和外部性的存在正是市场失灵的突出表现。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导致社会效率缺失,政府必须介入这些领域,帮助国民均等地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目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的职责范围,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民生财政体系形成。
其次,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国内投资消费比例的长期失衡,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外部冲击,对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在目前形势下已难以为继,从原来以外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调整到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势在必行。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扩大内需的落脚点还在于扩大消费这一最终需求上。而其核心问题在于居民消费难以有效放大,而消费的抑制又源自于民生领域的困境。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尚不公平,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相当严峻,城乡居民看病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更加剧了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性和对民生改善、扩大内需的强烈诉求,也从根本上催生了民生财政的出现。
再次,推动民生财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等民生问题摆到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指导下,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实行民生财政,以此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
最后,改革终归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三十多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好民生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民生福利的改善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致使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仍在扩大,甚至特定人群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出现了社会福利恶化的趋势。其内在体制原因在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解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与民众建立的社会契约,依附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旧的社会保障体系瓦解,但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共服务体系却长期没能有效建立,致使在公共服务领域留下了诸多历史欠账。民生问题处理不好,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就会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等这些民生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的改革中通过大力发展民生财政去逐步弥补和完善。
二、民生问题面面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9.92%,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然而在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问题
作为民生之基,教育发展始终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是,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且收费高,而非重点学校因政府不太重视、投入少。这些都人为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公。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三,不同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尤其是近年来,广大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矛盾相当尖锐。
2.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众多,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和毛入学率的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连年攀升,“毕业即失业”现象大量存在。第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往城镇转移。
3.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直接关系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近年来,虽然中西部地區有些省份发展比较快,但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第二,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拉大。第三,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差距仍在扩大。农户在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就业机会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劳动报酬率的差异导致农村内部差距扩大。随着垄断行业、民营企业主以及外企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快速增加,下岗职工收入减少,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4.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安全和社会运行稳定的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全体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保障的主体,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保障主要集中在少数人中。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并且社会保障执行成本高。第三,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城镇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决定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
三、当前背景下实现民生财政的有效途径
2013年4月15日,财政部公布,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仅比去年同比增长6.9%。2013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为2011年以来最低季度增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其中3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更是下降5.2%。①这是继去年8月中央财政收入首现负增长之后,时隔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再现负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特别是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若无相应的实质性举措相伴随,势必会影响民生改善和民生水平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民生财政的实现。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一,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聚集财力,合理分配财力,区分轻重缓急,抓主抓重,保证重点,切实将钱花在刀刃上。对于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支出,必须优先打足打实。对于那些图虚名、招实祸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要把好预算关口,坚决予以控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第二,坚决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严格控制各类公务开支。加强出国管理,规范各类商务会展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等经费上,要实行“零增长”,能减少的要实现“负增长”。严格控制以各种名义兴建楼堂馆所,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力争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来,用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
2.推动财政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建设
财政资金要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必须依靠民主监督来保障。只有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和审查,财政才能体现着民生性,才能建立民生财政。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财政的透明化或公开化,就是让广大民众和纳税人对财政资金的征集、筹措和使用等有知情权、议政权、参政权甚至决策权,让广大民众真正在财政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的过程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要实现民生财政,就得实现民主理财。一方面,要合理界定“民生”,细化民生项目。政府可以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及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的支出界定为基础性民生支出,并细化该民生项目支出的具体科目。有条件的地方可编制民生预算,将基础性民生支出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另一方面,要完善民生财政的决策监督机制,强化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实质性审批,增强民生财政的透明度,使民众对决策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民生财政”变为“民声财政”。
3.建构民生财政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民生财政效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改善民生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损失和浪费等问题。资金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低下,财政支出效益有待提高,这种现象固然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从制度层面上讲,主要是缺乏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构建以民生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价值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以民生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绩效评估指标体制。比如说以优先考虑发展教育指标,重视完善社会保障指标等来进行评估。二是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根据公众对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满意程度来评估政府的财政支出绩效,从而确定地方政府为社会公众服务、注重民生感受的财政支出方向。让公众参与到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来不仅符合行政民主化的精神,还可以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公众参与绩效评估,把评估的主动权、评估结果的使用监督权还给人民,有利于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的公共投入落到实处,提高民生财政效率。
4.推行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降低民生财政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增加,财政管理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公共服务的多层次、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供给结构的动态性,都对现有的财政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少花钱多办事多买单”,投入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要更有效率,更符合绩效导向,这就对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把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遵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把握加强管理的方向和途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有利于民生水平的改善,民生财政成本的降低。
在国家“钱袋子”收紧情况下,推动民生财政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实施以保障民生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政府在履行其保障民生职能时,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公开化、透明化,降低民生财政成本,提高民生财政效率。切实让老百姓得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群众过上满意的、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论民生财政[J].财政研究,2008(8):2-10.
[2]张馨.论民生财政[J].财政研究,2009(1):7-10.
[3]赵国钦.重视民生财政的界定、增长与管理[N].中国社会报,2013-01-16(3).
[4]李文经,史澜.论推动民生财政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2011(11):70-72.
[5]郑明彩.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J].改革发展,2009(7):12-13.
[6]陈先森.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9(9):44-48.
[7]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19):21-26.
[8]張怀雷.对民生财政的探讨[J].财政论坛,2012(1):13-14.
[9]郝硕博,李上炸.对民生财政的思考[J].山东经济,2009(12):83-88.
[10]杨志安,闫婷.关于民生财政本质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56-57.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明巧玲(1988-),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与科学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