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策略探析

2015-01-17吴爱民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27-02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也不例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民族地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些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如何,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有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内地考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自愿留在该地区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民族地区高校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同、坚定他们的政治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研究民族问题的重任,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作为一项紧抓不懈的任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首先,整体上民族地区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问题上态度鲜明。其次,通过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人心。大多数同学对当前的民族政策、民族原则给予肯定,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最后,通过民族地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系统介绍,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系统学习了民族观的重要理论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能够与其他民族学生友好相处,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民族观的认识有偏差。这部分同学对民族分裂行为漠不关心,对现行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一无所知,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的也不够深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途径单一。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观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导致课堂氛围较沉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民族成分多样,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師就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教育。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得以改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教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不能引导学生真正树立正确民族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教育观的实效性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熟练掌握并正确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首先,民族地区学生存在狭隘民族主义,他们缺乏整体民族意识,对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排斥。其次,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他们认为民族问题就是民族间的对立。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处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最后,有些同学对民族成分比较敏感,存在较强烈的种族观念。多数同学只是与本民族内部同学友好相处,易与其他民族同学产生矛盾。这种观念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校园的稳定,同时也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和稳定,甚至会造成民族分裂。

第三,不能深入理解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权利,多数同学不能给予理解。特别是在高考录取时的加分优惠政策,使得广大汉族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

(三)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影响了民族观教育的效果。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真切感受和想法,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多媒体教学技术还不能得以普及,严重影响了多媒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不能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不能做到民族观教育与时俱进,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基础薄弱,且长期受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的熏陶,使他们很难接受其他民族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较深的种族认同观念,不利于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

再次,相关教育部门不够重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并没有对民族观教育高度重视,使得民族地区高校放松了民族观教育的工作,只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政治素养的培养。

最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潮不断冲击中国的传统思想,学生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时无法甄别错误观点,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发展,甚至给“藏独”“疆独”分子提供了分裂祖国的机会。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协助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能否稳定和社会能否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学生灌输民族观理论,能够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认同,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民族观。其次,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民族地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加强民族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观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此外,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进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最后,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问题,自觉抵制民族分裂,和其他民族学生友好和睦相处。民族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稳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民族平等观教育。各民族没有贵贱优劣之分,都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平等观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性,纠正种族认同观念、狭隘民族主义,促进民族团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第二,民族发展观教育。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问题与民族产生同时出现。让大学生了解民族发展规律,能够帮助他们认清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第三,民族和谐观教育。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除在课上教授民族平等观、民族和谐观、民族发展观等内容外,还要注重课后的实践。要不断增加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深刻理解民族观的内涵。

其次,组织民族教育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观教育主题活动,如以共青团为核心开展的“三下乡”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各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民族友谊,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还可以加强民族观的宣传教育,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等等,营造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氛围。

最后,多方面教育要共同配合。民族观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减少民族观教育的阻力。

四、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这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前提,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民族观教育,积极探索民族观教育的新思路,协助党和国家搞好民族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喜,杨影,方伟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

[2]刘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J].2011(5).

[3]吴聪聪,陈玲.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收稿日期:2015 -01-04

作者简介:吴爱民(1980-),男(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河套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