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民生问题的滋生与应对

2017-09-28马兵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服务型政府

马兵?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衡、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问题严重以及教育问题仍客观存在等民生问题。导致社会民生问题多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包括社会规范缺失等因素,还包括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道远等原因。对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从而提高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相关举措的实效。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

【基金项目】重庆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基于‘维稳的民生诉求协调机制研究”(2013PYZZ12)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多发

(一)收入分配不均衡,且呈现拉大趋势

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集中表现为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民众收入差距较大且呈加大趋势等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收入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工收入总额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城乡居民间、区域间、行业间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宏观调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差距比例仍然很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导致一少部分人占有着社会大部分财富,致使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地区之间收入分配格局不平静,即区域间存在严重的待遇落差,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交织在一起,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与严峻程度、政府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一是表现为失业率较高。根据“五普”统计测算,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8.27%,超过了国际通行的7%的警戒线。二是存在就业歧视。当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这主要是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健康歧视,即对部分身体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人进行排斥,使其丧失宪法赋予的平等就业权利;学历歧视,即很多单位在招工过程中,原本低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却往往招收高学历的毕业生;待遇歧视,即在同一单位中划分不同待遇等等,这大大提高了就业门槛,对劳动者就业心态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第三,我国社会还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给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带来巨大压力。第四,当前我国社会就业问题还存在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已经从原先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再加上产业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且存在持续上升趋势。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不足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社会变革带来阵痛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党和政府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面与水平均较低,对于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则包括:“部分群体未被纳入制度覆盖范围;不依法参保、参保后欠费的现象比较常见;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全覆盖的客观要求;部分企业和个人参保意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等”。[2]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覆盖率一般都达到80%以上,但是我国社会保障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这严重制约着社会保障对于安抚社会变革带来阵痛作用的发挥。同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乡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

(四)教育不公问题突出

教育与人们的职业选择、收入提高以及生存状况的改善等紧密相关,同样引人广泛关注。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之前网上热炒的《泪》这一凉山州“最悲伤作文”就是当前我国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集中体现,反映出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孩子孤苦悲凉的命运”、“她的身后许许多多同样悲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以及“好不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3]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广大民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巨大需求与教育资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之间矛盾的客观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國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在20世纪末教育财政支出应当占据国内生产宗旨的4%,但实际上直到1999年,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仅只有2.79%,由此引发教育问题多发。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状况有所改善,但这些投入并不能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且教育投入的增加并没有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这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以及“重点中学”对教育资源的独占等等。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多发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凸显

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推行的平衡发展战略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了社会发展战略,即允许一部分人、一些地区率先富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在这一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因历史、区位、政策等优势而率先发展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社会贤达、经济能手等通过个人诚实劳动也迅速走向富裕,这使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凸显。同时,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凸显也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联系紧密。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主要就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使得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式的利益分配格局得到彻底打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分化。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这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加大,这是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结果;第二,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外出务工、村民个体经济经营好坏等因素而不断拉大差距,城镇居民则是在原先经济积累、国企体制转型等综合影响下而不断加大;第三,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这既与地区历史、区位等客观因素相关,又与经济、政策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第四,行业间利益分化加剧。此外,当前利益分化还与所谓的“隐性收入”、“工资外收入”、“第二职业收入”、“实物收入”、“业务待遇”等联系紧密。endprint

(二)社會秩序尚未达到规范与和谐

社会转型期往往就是社会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紊乱的时期,这主要表现为法律、道德等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严重下降,甚至是完全丧失约束作用,严重背离了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不规范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与标志性现象,具体来说,我国社会秩序不规范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规范真空”、“规范迷乱”、“规范软化”等等。

当前,社会秩序规范度不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表现。在政治领域,权力腐败是秩序失范的重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正当竞争的广泛存在、市场主体行为的盲目性以及非法交易仍拥有一定空间等等。在社会领域,民事纠纷案件的大量增加,反映出社会成员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因利益纠纷而产生较多的矛盾纠纷,同样也反映出民众行为失范的增多,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此外,在教育领域中优质资源的垄断、高收费与乱收费的客观存在等,也是社会秩序不规范的重要表现。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仅靠经济就能解决的问题,经济并不能直接汇集民生,需要政府政策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资源主要投放在经济领域,使得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公共服务投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明显不足。如此造成了我国当前主要表现为公平正义失衡的新型民生问题凸显出来。原有民生问题如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消解的同时,又跌价了新民生问题,政府体制改革的失衡是民生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党和政府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基本服务的投入和执行效率上任重道远。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应对措施

(一)践行包容性发展,推进社会利益协调

解决民生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消除贫富分化,实现不同地区、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而这最为根本的措施就是依靠发展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对于民生问题的改善乃至于解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即做“大”蛋糕,为“分”好蛋糕,实现民生幸福奠定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充分要件,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发展的成果所能惠及民生的公平性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充分条件。包容性增长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观念与发展方式,集中体现了其民生的特质。包容性增长强调发展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扩展到政治和社会领域。包容性增长注重增长成果的共享性。有其关注发展成果能否惠及弱势群体的利益,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如资源的分配、能力的提升、需求的合理满足等,本质上属于惠及民生的增长观念和增长方式。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民生问题的层级性

在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乃至于解决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经济发展就完全可以改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很不均衡,其中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并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此,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民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健全。此外,在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改善民生问题,不仅需要解决民众最为基本的生存性需求,更需要注重满足他们的发展性需求。由此,注重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着力提高民众幸福感,就显得十分必要。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这就包括他们享受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的需求、谋求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及积极进行政治参与的需求等等。

(三)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民生问题具有公共性的根本特质,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强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工作。对此,政府首先就需要实现公平公正的提供公共产品,这主要是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基本上涉及到了公民生存、发展需求的各个方面。近年来,经过党和政府相关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政府公共产品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行业、城乡等之间并没有实现平衡发展,民生问题的改善状况所存在的差距较为明显。对此,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自我在调节资源分配的主体性作用,需要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尤其是强化对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工作,以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司法等方面所存在的民生问题,提高民众的生活幸福感。

强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需要推进改善民生制度的发展与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民众均从改革中获得巨大实惠,但民生问题仍然凸显,这除了社会发展方略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因素也是不可以忽略的。以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为例,形成以及加剧这些问题的因素并非资源短缺,而是社会制度缺位或者难以奏效所造成的。由此,推进改善民生制度的健全,尤其是制定契合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推进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必须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即学有所教;推进分配格局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更为注重公平,坚持合理调整,即劳有所得;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就必须注重覆盖面的问题,即老有所养;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就必须实现病有所医、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就必须实现住有所居等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在推进改善民生制度的健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性,推进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赵巍巍.我国社会保障全覆盖面临什么问题?[J]. 劳动保障世界,2014(11):20-21.

[2] 曾颖.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J].青年记者,2015(24):5.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服务型政府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