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同辈群体 破解思政难题

2015-01-17郑蔚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立足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现实观察,阐述了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方向的风向标,认为研究同辈群体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难题的关键,同辈群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为进一步研究同辈群体提供借鉴,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225-02

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松散性群体[1]。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高校环境中,它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舆论世界,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微观环境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造就青年大学生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为解决现实矛盾,除了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外,还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微观环境,同辈群体则是备受关注的微观环境之一[2]。笔者选取辽宁省八所高校作为抽样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理、工、农、医、文、师、艺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2 781份,有效回收率为90%,对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即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形成的基本认识是,研究同辈群体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同辈群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一、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

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现实难题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收到实效,一直是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而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虽然各类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确切地说,许多活动都流于形式而走了过场,没能切实收到实效,教育的效果与开展活动的初衷相悖,事与愿违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难题?笔者认为,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两个基本范畴上,更多地关注了教育主体。组织者从教育主体的主观认识出发,忽略了活动内容与教育客体的契合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疑不会达到预期目的,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1.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首先,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它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得以正常实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活动的行为人就是大学生群体,同辈群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同辈群体处在活动的主人翁地位上。其次,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舆论主体,它能够对个体思想产生催化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后的对比,学生产生各种舆论,舆论的大小和是否正向,是教育是否奏效的标志,学生思想的转化常常是在舆论的催化下得出的。再次,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环境,它影响学生个体正确认识的形成。学生个体思想认识呈动态变化,周围人际环境即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个体随波逐流,当学生个体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时,教育效果实质上受同辈群体这一动态环境所左右。

2.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如何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如何营造出正向的舆论环境?如何把握学生的动态环境变化?即是说,如何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首先,掌握同辈群体,就能掌握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行为主体的特性,从同辈群体的角度出发实施的教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骤然生效,行为主体的优势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会得到顺利开展。其次,掌握目前学生中间流行的主流舆论,就掌握了大学生独有的社会舆论环境,将舆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引领学生主流舆论朝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发展,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收到实效。再次,掌握同辈群体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掌握了学生个体思想成长的动态环境,使个体思想成长方向符合教育目标的导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收到实效。

二、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

大学生普遍树立良好思想品德是高校育人中的难题之一。思想品德包括心理特点、思想倾向、行为习惯共三個方面[3]对其进行调查发现,八所高校抽样对象均没有达到教育要求,例如,32%的抽样学生不具备健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51%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5%的大学生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缺少集体观念和助人为乐成分。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普遍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现实难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造成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是由教育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学生观造成的。

同辈群体在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处于外部环境位置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首先,同辈群体具有心理活动的诱发作用。出于交往的需要,同辈群体成为学生心理活动产生的诱因,这种诱因给思想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积极作用,它们会左右道德发展的方向及快慢,同辈群体诱发良好的心理因素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其次,同辈群体具有正确观念的催生作用。同辈群体对社会的观念形成不同的舆论,当正向舆论占据主导地位时,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会对学生个体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同辈群体成员与之发生认同,催生学生个体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再次,同辈群体具有行为对照的自省作用。学生同辈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习惯虽大体相同但良莠不齐,通过比较能够鉴别出身边的优劣,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起到自查自省的作用。

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如何诱发思想品德的心理活动?如何产生正确思想观念?如何借助周围实例来达到自省?即是说,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找准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首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通过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搭建广泛的交往平台,使交往的需要成为学生心理活跃起来的诱因,诱发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活动。其次,当同辈群体正向舆论观点悄然形成的时候,通过对其褒奖有加,使之对其他群体成员产生强大的压力,促使学生个体将正确思想观念内化成自我观念。再次,搜集同辈群体的日常行为习惯,按照思想道德的行为要求进行归类,优劣行为习惯成为思想品德好坏的代名词,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通过对比联想到自我,达到在自我反省中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方向的风向标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发展方向是高校育人中的难题之一。目前,各类高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大学生并未普遍确立起正确行为方向,例如一份学生调查,“人生的价值取向应该坚守什么原则?”回答“集体主义”的占46%;回答“利己主义”的占3.31%;回答“整体主义”的占11.23%;回答“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占38.5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笔者认为,“学生社会”中的主流“社会规范”缺失,学生群体的行为发展方向不明确是主要原因[4]。大学校园的社会化特点是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即同辈群体的社会心理,它是指大学生普遍认同的时代潮流[5],它构成了“学生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如果主流“社会规范”没有建构起来,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发展方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难以实现。

大学生同辈群体处于主要影响因素的地位上,具有明确目标、引领方向、调控行为的作用。首先,同辈群体具有明确目标的作用。学生个体的品行教育离“学生社会”的现实情况距离较大时,学生个体对教育内容的信服度快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同辈群体中有影响的人和事、言和行,这便构成了模仿和从众的行为目标。其次,同辈群体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同辈群体作为“学生社会”人际群体同样具有社会评价的功能,当用群体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行为时,道德评价就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它驱使学生个体在群体舆论的感召下,朝向同辈群体引领的方向发展。再次,同辈群体具有调控行为的作用。同辈群体中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是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当符合规范受到赞许时,自我行为得到坚信。

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如何引领大学生确立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如何使大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关键在于看清风向标,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用社会属性的观点,来看同辈群体这一风向标,就看清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教育目标和要求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社会,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契合度,增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同时,抓住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且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言和行,树立起学生舆论中的风向标。其次,广泛利用“学生社会”的评价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行为评价标准,通过同辈群体中的行为评价产生巨大号召力,让同辈群体这一风向标发挥引领方向的作用。再次,广泛了解同辈群体中学生“社会规范”,让“社会规范”发挥出约束道德行为的力量,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发挥同辈群体风向标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2]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61.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4]熊花.大学生行为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1.

[5]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13.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接受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辽南高校为研究视角”(W2014312);辽宁省社科規划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梦思想的普遍接受问题研究”(L14BKS008)

作者简介:郑蔚(1991-),女,山西忻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