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生汉语语调习得的实验研究
2015-01-17韩亚娟谢郴伟蔡晓露张子媛
韩亚娟 谢郴伟 蔡晓露 张子媛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关于语调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广义语调包括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等的变化(Crystal,1972;胡明扬,1987;贺阳、劲松,1992;毛世祯,2004)。狭义的语调只指与音高有关的腔调高低(吴宗济,1982;沈炯,1985;Bolinger,1989)。 但两者并不矛盾,狭义语调是广义语调的一部分。
关于汉语陈述句与疑问句语调有何不同,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句末调是区分陈述句语调和疑问句语调的关键因素,如Chang(1958)、劲松(1992)、林茂灿(2003)、梁洁(2003)等他们都通过声学分析后证明了这一点;有的学者的研究音高是区别陈述句和疑问句的重要因素,一般疑问句要高于陈述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沈晓楠(1989)、沈炯(1992)、Yuan Jiahong(2002)。
石锋(1999)提出语调格局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王萍、梁磊等研究了汉语普通话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调,根本晃等研究了日语陈述句语调,郭嘉等研究了英语语调。
关于汉语疑问句语调,王萍、石锋等(2010)指出,汉语北京话疑问句语调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调域提高,二是调域扩展。关于日语疑问句语调。孙东旭(1994)指出,日语的疑问句和一些终助词如 “か”、“ね”、“よ”等连用,一般在句末表现语调,语调有很多表现形式,所以整体较为简单、灵活。汉日疑问句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这样的特征是否会影响其语调习得,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
本文采用石锋语调格局的研究方法,对10名普通话水平为初级的日本发音人的疑问句样本进行分析,并与母语发音人的疑问句数据和日本发音人的陈述句数据进行对比。
一、实验说明
(一)实验语料
语音实验是在王萍(2010)的实验语句上添加2个而成,共有6个,均为自然焦点陈述句及其相应疑问句:
①张忠斌星期天修收音机? ②吴国华重阳节回阳澄湖?
③李小宝五点整写讲演稿? ④赵树庆毕业后到教育部?
⑤李金宝五时整交讲话稿? ⑥李小刚五点半写颁奖词?
(二)语料录制
发音人共有10位,5男5女。他们均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母语为日语的日本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学习汉语时间均在1年以内,最少的是3个月。录音软件采用Cool Edit Pro 2.0,录音格式为:11025Hz,16位,单声道。录音在安静的教室里进行。在自然状态下,每个实验句连续说三次,句子之间间隔为4秒,共得到3X6X10=180个样品句。
(三)语音样本的分析
使用南开大学“Mini-speech”对实验语料进行分析。接下来的统计和作图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取各实验句的平均音高数据,再根据平均音高数据计算出各实验句的半音值,转换公式为:St=12*lg(f/fr)/lg2。(其中“f”表示需要转换的赫兹数值,“fr”表示参考频率,男性设为 55赫兹,女性设为 64赫兹)。根据半音值得到语句调域、词调域和字调域。其次,根据计算出的半音值,进一步进行百分比归一计算,进一步作出起伏度图,归一公式为:
Ki=100*(Gi-Smin)/(Smax-Smin)
Kj=100*(Gj-Smin)/(Smax-Smin)
Kr=Ki-Kj
(其中Gi代表词调域上线半音值,Gj代表词调域下线半音值;Smax为语句调域上限半音值,Smin是语句调域下限半音值;Ki为词调域上线百分比,Kj为词调域下线百分比,Kr就是词调域的百分比数值。)
以上计算公式和方法来自石锋等(2009)。
汉语母语发音人的疑问句数据和图形来自王萍、石锋(2010)。
二、实验结果和分析
调域可分为句调域、词调域和字调域。计算出各实验句的平均半音值,再把同一个发音人发的6个句子放在同一个图中,就得到句调域;每个实验句都可以分为三个韵律词,可以分别称作句首词、句中词和句末词,各韵律词的半音范围就是各韵律词的调域;词调域内部各字音的声调音域就是字调域。
(一)句调域分析和对比
表一 10位日本发音人疑问句总调域
表二 4位母语发音人疑问句总调域
表三 日本发音人(J)和母语发音人(C)陈述句总调域
从句调域宽窄来看,日本发音人疑问句句调域平均值小于母语发音人,相差5.1个半音;日本发音人陈述句句调域也小于母语发音人,相差4.8半音。由此可见,与母语发音人相比,日本发音人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句调域都较窄。这与日语音域比汉语音域小有关。侯锐(2011)指出汉语音调的幅度较宽,根据5度标记法的记述形式,其幅度为1~5,即5度;日语音调的幅度较窄,其幅度为2~4,即3度。所以初学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发汉语疑问句时,很容易受日语音调调域较窄的影响。
日本发音人疑问句句调域平均值大于其陈述句句调域,相差2.9半音(疑问句为13半音,陈述句为10.1半音)。母语发音人疑问句句调域平均值也大于其陈述句句调域,相差最大值为2半音。可见,日本发音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了汉语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能够很好地区分二者。这与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有关,和汉语一样,日语语句中也有陈述、肯定、疑问等语气,这种语气的变化主要通过音高来体现。两种语言的相似性促成了正迁移,对理解汉语陈述句与疑问句语调有一定帮助。
(二) 词调域和起伏度分析和对比
计算出各实验句的平均半音值,再把同一个发音人发的6个句子放在同一个图中,就得到句调域。再在句调域中划分出各个词调域,其中各词调域的最高上线为句调域的上线,各词调域的最低下线为句调域的下线,如图1。
图一 发音人语句调域图
就各词调域的相对关系来看,日本发音人陈述句的句首、句中、句末调域扩展都较小,均在2半音之内小幅变动,且各词调域的音高跨度基本上与句调域相同。与日本发音人陈述句一样,日本发音人的疑问句句调域也较平缓,各韵律词之间,各字之间起伏度较小,调域宽窄相差不多。这或许是受其母语的影响,日语音调是平直的,音节内没有音调的高低或强弱的变化,而汉语音调的高低和强弱发生在音节内部。初学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对音节内部音高变化不够敏感,在语流中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同一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发汉语陈述句和疑问句时,很容易受日语音调特征的影响,使得各词调域宽窄相差不多。
此外,相比母语发音人的陈述句,日本发音人的陈述句并未表现出句末词调域扩大的态势;相比母语发音人的疑问句,在句末词百分比跨度上,母语发音人大多数达到100%,而日本发音人中只有3位达到100%,可见,日本发音人疑问句句末词调域也没有得到最大化扩展。
(三)字调分析
通过对日本留学生单字组声调实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其声调格局。石锋(1994)指出“声调格局中,每一声调所占据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状的声学空间通常所作的声调调型曲线不应只看成是一条线,而应该作为一条带状包络的中线或主线,上线和下线分别由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得到”。如图二所示:
图二:日本留学生和母语者单字声调带状图
通过字调的分析,我们发现,日本发音人的阴平和阳平习得较好。日本发音人把阳平调和上声调混淆,甚至出现调型重合现象。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在上声习得上偏误较大。这些与母语影响和汉语声调特点有关。日语声调有两种,分别是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而汉语则不是,汉语里除了以上两种,还有曲折调,也就是先从上往下再往上,所以日本发音人容易把上声读作阳平。
与单字调不同,无论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日本发音人的阴平和阳平习得都和母语发音人相似。与母语者不同,日本留学生其阳平调和去声调无论在词中位置还是在词首、词末位置,调型都与单字调基本没有差异,并没有体现语流中的音变特色。语流变调问题表现得最严重的是上声变调,日本留学生在词首字位置上,上声调型基本上都是中升调,这显然与变调规则无关。另外,在各韵律次词末字位置上,多数阳平调和上声调的调型重合,在语流中,日本留学生对于阳平调和上声调的发音还存在着问题。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在语流变调习得上偏误较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10名普通话水平为初级日本发音人的疑问句进行分析,并与母语发音人的疑问句数据和日本发音人的陈述句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了以下结论:初级日本学生能够区分汉语陈述句和疑问句,但是在习得过程中,日本学生的汉语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偏误具有相似性。首先,二者的句调域较窄;其次,各韵律词之间,各字之间起伏度较小,调域宽窄相差不多;再次,句末调域没有得到最大化扩展;最后,语流中的阳平和上声相混。
可见,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对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讲解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二者。但是这些讲解不够深入细致,没有具体细致的指导。林焘(1996)指出“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我们不能满足于初学阶段能够教会学生读准单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还应该在更高的语音层次上多下些工夫”。在句子的讲解上多下些工夫,对留学生习得汉语语调会有更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应当重视声调教学中的上声教学,不仅要在单字调中讲明白上声的特点,更要在语流中与阳平加以区分。
[1]Bolinger,Dwight L.Intonation and its Us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Crystal,D.Linguistics.Harmondsworth[M].Middlesex:Penguin,1972.
[3]Chang,T.N.C.Tones and Intonation in the Cheng tu DialectJ].Phonetica,1958(2):59-85.
[4]Shen,X.N.The Prosody of Mandarin Chinese[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5]陈文芷.汉日疑问句语调对比[J].世界汉语教学,1994(2).
[6]根本晃,石锋.日语声调核在陈述句语调中的表现[J].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贺阳,劲松.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
[8]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9]梁洁.汉语声调和语调在布洛卡语言区模式化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
[10]毛世祯,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J].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11]沈炯.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J].林焘,王理嘉,主编.北京语音实验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2]石林,温宝莹.“洋腔洋调”初探——美国学生汉语语调习得[J].南开语言学刊,2012(1).
[13]石锋.北京话的声调格局[M]//语音丛稿.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4]石锋、王萍、梁磊.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15]王萍,石锋.汉语北京话疑问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2期.
[16]王幼敏.日本人学汉语中的声调语调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17]吴宗济.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 [J].中国语文,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