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2017-01-11曾令阳
曾令阳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曾令阳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即使是在调性和声发展到顶峰的浪漫主义晚期,他的和声也具有引领性与超前性。《但丁奏鸣曲》是李斯特晚期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和声创新性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半音化和声进行探究,力图能为他人更进一步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半音化;和声探究
《但丁奏鸣曲》是李斯特《旅行岁月》(意大利卷)中的最后一首曲子,也是其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更是其“标题性音乐”的重要体现之一。该首作品灵感来源于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并以“但丁”作为其标题。
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作曲家在该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半音化的手法,极高程度地丰富了和声的色彩,造成大量的不协和音响,并且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紧张度。这在调性体系发展到巅峰的浪漫主义晚期,也是极富创造力的手法,并为后人在打破调性体系﹑建立新的体系起到了极大地引导作用。
一、和弦外音中的半音化运动
由于半音化进行所带来的特殊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的紧张度,在半音化的发展历史中,半音进行起先多以外音的形式出现,多数时候只具有点缀性的作用,而不具有实质的和声意义。处于仍以调性和声为主体的浪漫主义晚期,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中大量的半音进行是采用了和弦外音的手法。
(一)持续音基础上的半音进行
《但丁奏鸣曲》内有多处建立在持续音基础上的半音化进行,其作用多在于加强声部,在听觉效果上造成了一定的调性破坏,但仍然在其中某个声部中采用了长持续音或持续音型,以此保持了对调性的强调。
1.主功能持续基础上的半音进行
该曲的开头有一个长达34小节的引子,在该引子的最后6小节以及一进入呈示部主部,便呈现了大篇幅的半音进行,但仔细研究,仍会发现在大量的半音进行中,主音依然贯穿,这种在乐曲开头出现主持续音的技法仍延续了古典和声的特性。
(1)长音持续
谱例1
在呈示部主部的开端,便出现了长达9小节音阶式的半音进行(此处例举3小节),从谱面上看,这两个声部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半音和声进行并造成快速复杂的调性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下方的声部,有一个d小调八度的主音d音持续。虽然该八度音只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出现,但在该音程的下方,有一个长时间持续的延音踏板记号,直至下一个主音八度音程出现之前方才结束,并在下一主持续音出现之时,立刻重复了同一形式的延音踏板标记,一直持续到音阶式的半音进行结束时延音踏板同时结束。由此可见,在这一段落中看似半音和弦的和弦音,实际都是主和弦的材料,是对主持续的一个强调,而半音化进行则只是存于两个外声部的旋律中,把控和主持整段音乐的中心音——主持续音则明确提示了此段音乐强调的和弦为主和弦。在乐章的开端部分,便使用了极不协和的半音进行,虽围绕着主持续音在进行,但不协和音程的迭置使得音响极端刺耳,虽有主持续音的贯穿,但由于其音域很低且由延音踏板加持,反而增加了音乐的阴暗感,且由于低音持续未更换,更加重了音响的阴暗感,给人一种“打开了地狱大门”的感觉,正对应了但丁《神曲》的开篇“地狱”,这也是这首标题音乐阐述主题思想的一种手段。
(2)音型持续
在乐曲的第54小节至62小节处,再次出现了上声部音阶式的半音化进行,由于声部安排的形式和小节数上的变化,此处与谱例1看似采用了相同材料的不同乐段,但倘若从音响上聆听,该段其实是谱例1变奏性的再现。在这部分音乐中,强调主调不再以持续音的形式出现,而是采用了主和弦的同一音型持续的形式,在四小节的主和弦音型持续之后,作为强调调性的调内和弦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最稳定的主和弦,而是采用二级和弦与主音结合,以二级的七和弦形式出现,并保持同样的音型进行持续。由于在这段音乐中,主功能持续的呈现是由性质明确的和弦形式进行,而上方声部是拥有繁多变化音且和声效果丰富的和弦进行,使得上下两方声部持续地在不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交融碰撞,这也是李斯特在和声色彩多样化探索道路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2.属功能持续基础上的半音进行
(1)属和弦持续上的半音进行
谱例2
在乐曲中间部分,调性转向A大调,并经此调转至#F大调。在此章节中,同样也出现了在持续音基础上的半音进行。然而,与前一进行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处的半音进行不再是以和弦的“外形”出现,而是以加强八度音程的模式﹑用半音级进下行的形式形成的半音进行。但此处与上一分析的现象亦存在共性,其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多声层均为持续和弦的声部,只是二者有着不同的外形,前者半音进行与持续和弦是融合在一起,以和弦的“外形”出现,后者的半音进行与持续和弦剥离开,上声部以八度音程半音级进下行﹑下声部进行和弦的持续。除此之外,此处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半音级进下行开始之际,由下方的#E八度音程向上小七度跳进至#D八度音程后方开始了半音进行,给单一的音阶式半音行进添加了火花碰撞式的点缀,正是由于这样偶然出现的大跳,营造出了一种昙花一现般的绚丽。在这一半音进行的下方声部,同样有延音踏板加持的属七和弦持续,但与呈示部中主持续上半音进行不同的是,由于上方的半音下行是由八度音程的形式出现,音响的不协和效果与调性破坏的程度不及前者明显,让听者更加明确地感知调性的存在。
(2)属音持续上的半音进行
在上一分析所述的半音进行结束十七小节后,调号转为无升降调号,经过十二小节短暂的发展,又迅速地转回#F大调。在转回#F大调时,如同其调性变化一般,音乐的织体迅速变成密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在这一密集的织体上方,最高声部以八度保持音的形式进行了半音下行运动,而在最下方声部则有属音在持续着。这一部分的半音运动,结合音响与谱面最高﹑最低声部可发现,这一进行其实是谱例2的变化再现。
(二)装饰性的的半音化
除了在持续音基础上得半音进行外,李斯特的这首作品中,还有其他各种丰富的外音形式的半音化进行。它们有些只是零星地在某一乐句中偶然出现,有些则只是跻身在横向的分解和弦音之中造成一点小小的破坏。虽然这一形式的半音化现象并不明显,在乐曲中也并未占据主要的地位,但也正是这种如小角色般的半音进行存在,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装饰性效果。
1.装饰音中的半音化
在乐曲的第155小节处,即前一点所述的属持续音上的半音进行开始前两小节处,作曲家运用了一个回旋式的半音运动作为装饰音。回音作为装饰音在更早的作品中已大量运用,此处不多作赘述。但在如此大篇幅使用半音化运动的作品中,能在一个不起眼之处不着痕迹地使用半音进行,给人一股清新之感。
2.横向嵌入分解和弦中的半音进行
谱例3
在#F大调调性的乐段结束后,乐曲进入了无升降调性的乐段,但由于这段音乐中变化音及调外和弦繁多,造成了调性游离的效果。在该乐段开始二十小节后,出现bA大调的属和弦——bE七和弦,该属七和弦以横向分解的八度形式出现,在这一横向分解的属七和弦中,嵌入式地镶进了变化音,再次造成了音阶式半音级进进行。此处半音进行持续两小节,在半音进行的第二小节中,原本是高低两个声部半音同向进行的音乐,转折成为两方声部反向进行,为原本就已有不协和的音响进一步增添了紧张度,再次丰富了该作品的色彩化效果。在该属七和弦中的半音进行,不仅进一步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还对该和弦的性质造成了极大程度上的模糊,但由于该半音进行的起始落在bE音上,并进行至bE和弦的三音和五音上结束,且在结束后并稳定地解决到了以bA和弦主音为低音的大三和弦上,因此,由这一进行我们可推断,这是一个bA大调属七和弦到主三和弦的进行。该谱例中的半音化进行的紧张度虽不如谱例1﹑2中的半音进行高,但由于此进行从同向运动推动至反向运动所带来的张力,将音乐推动至高潮,犹如地狱烈火中的喧嚣与挣扎。
二、和弦音中的半音化
随着和声色彩发展愈加丰富,作曲家们已不再满足于较为和谐的和声音响与进行,半音化的进行也不再仅仅作为外音出现,而是开始尝试运用于各类的和弦音之中。李斯特亦然,该作品中除经过性﹑装饰性等的外音形式的半音运动之外,还有不少引自调式交替性的半音和弦而进行的半音运动,以及采用基于和弦基本结构变化半音的变音和弦而进行的半音运动。这样的运用,极大丰富了作品和声的种类与色彩,在调性体系和声的音乐中,嵌入了一丝“离经叛道”的精彩。下文,笔者将选用两处可鲜明展现其特性的谱例进行阐述。
(一)半音和弦形成的半音化运动
谱例4
乐曲第142小节至第143小节处,低声部有一个短小的半音进行,在第142小节第二拍,出现了#F调的小属七和弦#C-E-B,随后并未进行到#F大调的主和弦,而是意外进行到了该调降bⅥ和弦D-#F-A上,使用了#F大调的同主音小调——#f小调。正因采用了调式交替性的半音和弦进行,随之产生了低音声部向上小二度的半音进行。这在当时,确是突破传统的大胆手法,可见李斯特在浪漫主义晚期对和声发展探究的引领性与超前性。
(二)变音和弦形成的半音化运动
谱例5
第161小节处,即前文所述属音持续上的半音进行结束后,紧接着又有两个小节的半音进行。该谱例第一眼所见,似乎处于bA大调中,两个外声部的半音运动仿佛是以和弦外音的形式进行。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该半音进行不仅不能看做和弦外音,且这些半音进行还是此处调性快速游离的重要手段。此处是连续的未解决的七和弦的意外进行,在进行的最开始使用了bG大调即该乐段主调#F大调的导二和弦,随后进行到bbB大调(即A大调)升五音的属变和弦上,最后进行到F大调的导七和弦。该谱例中,除高声部的下行半音运动,低声部亦有上行的半音运动,但运动的节奏比高声部缓慢许多,前三拍的低声部均为bE音的持续,直至该小节的最后一拍,向上半音进行到E音。在第二拍重降bbB大调(A大调)升五音的属变和弦中,低声部保持的bE音正是该属变和弦中的变音——升五音。随后一小节是前一小节移高大二度的模进,低声部继续了上行的半音运动,高声部则移高大二度再次做半音下行运动,其转调手法及变音和弦使用等方面的手段与前一小节一致,在此不多作赘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谱例中除变音和弦外,同样也存在着半音和弦,而变音和弦的存在则让半音化的声部增加,使得半音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结语
如前文所述,《但丁奏鸣曲》是标题音乐,其灵感来源与但丁的《神曲》有密切关联。乐曲中大量的半音进行,印刻出了《神曲》中地狱篇章的形象,大量半音所造成的不协和的﹑夸张的音响,正描绘了地狱中魔鬼恶灵痛苦挣扎﹑彷徨迷茫的可怖﹑凄惨景象。李斯特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忧伤和孤独压抑的岁月,而李斯特的作品是极具情感性的,他的创作便是他的感情发宣泄口。李斯特在这首作品中使用半音化手法造成的复杂的和声效果,也正印证了他晚年复杂的情感。他渴望冲破时代的牢笼,但又不得不被禁锢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正如他作品中大量使用夸张大胆的和声手法,却又依旧建立在调性体系的支撑上。正是这种矛盾的对比冲突,为其作品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笔者对这首作品中半音化运动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正是为了尝试探究李斯特在这首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音乐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为和声发展做出探索和贡献的作曲家﹑理论家不计其数,在这苍茫历史背景中留下自己身影的音乐家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像李斯特这般,在推动音乐发展的浩瀚大军中占据将领般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仍然是为数不多。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情与声望,也不仅因为他过人的天赋与高超的技巧,还更因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苦难与磨练,他所做出的奋斗与抗争。正因如此,李斯特才能在音乐的长河中,留下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令阳(1993—),女,汉族,广东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