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为例
2015-01-17吴智浩
吴智浩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英语综合能力。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课程和中心环节,在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然而,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某高中和某高校的共20名英语教师的访谈并结合走入教室听课的方式,发现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单词讲解—课文语法讲解—长难句结构分析为主,教学活动主要以词汇、句子为单位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中学盛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也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忽视了语境分析、语义衔接与连贯等在语篇中的作用,其典型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虽然知晓文章中全部单词的含义,却仍然看不明白、听不明白。这说明学生缺乏对文章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本文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1为例,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旨在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
二、语篇分析理论
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其题为《语篇分析》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在此之后,很多学者的研究促成了语篇分析的迅速发展,研究视角也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文学等众多领域。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语篇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成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胡壮麟(1994)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由此可以看出,语篇分析就是从语篇整体出发,以语篇而不是句子为基本单位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不仅重视语言的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
(一)宏观语篇分析
各种语篇的内容、主题和文体不同,语篇的结构也就有所不同,但语篇的结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宏观语篇分析就是从语篇的结构入手,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作者立场等进行全面地分析、评论和欣赏。各种文体,如叙事体、说明体、论证体、新闻体、会话体等都有其特有的程式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们在阅读时会在大脑中搜索已有的体裁框架,如果阅读的语篇与已有的体裁框架相吻合,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就要容易得多,反之就会觉得困难。因此,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的文体框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能够更透彻地领会文章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二)微观语篇分析
宏观语篇分析是将语篇与意义关联起来,而语篇的整体意义是由其部分意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语篇的微观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分析主要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识别词义和句法结构,分析句子是如何组成连贯的篇章。语篇分析的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对语境、主述位结构、信息流程、语义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中衔接和连贯对语篇的分析和理解尤为重要。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在具体的语篇中体现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以及重述、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连贯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主题的关联以及与语境的一致性。“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88)。连贯与衔接之不同在于,连贯是主观的而衔接是客观的,连贯是篇章最基本的特征。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湖北工程学院2013级文学院的两个专业相同的平行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在高考英语成绩和实验前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上都很接近,且两个班人数相同,均为45人,适合进行实验。随机将两个班其中一个选定为实验班,另一个选定为对比班。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方案,即有前测和后测并带对比组的现行班实验设计方案。在学期初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前测,形式为课堂上就文章内容测试(50分)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中的阅读理解4篇(50分),其中文章内容测试为主观题形式,阅读理解测试为客观题形式(20个选择题)。在对前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到实验班的教学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而在对比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学期末再对两个班级进行与前测形式相同的后测,通过对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检验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研究步骤
1.前测
前测形式为课堂上就文章内容测试(50分)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中的阅读理解4篇测试(50分)。前测中测试的文章为《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第1册第2单元课文All Great Journeys Start with a Dream,测试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划分、主题句寻找、逻辑推理、词汇理解5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10分,共50分。阅读理解中每道选择题为2.5分,共50分。前测总分值为100分,测试总时间为100分钟。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表一 前测成绩及分析
前测中 t值为0.48,p值为 0.728,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前测数据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从语篇层面上理解文章、对细节进行推理归纳、通过逻辑关系理解词汇和句子等方面比较薄弱。
2.教学实践
结合前测数据的情况,针对性地设计出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到实验班教学的方案,具体如下:
(1)介绍语篇分析理论,让学生知晓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学生对语篇分析理论一无所知。通过介绍该理论,可以让学生知道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要以语篇为单位而不是以句子或词汇为单位。在阅读文章时还要重视文章的体裁、句际关系、语境等方面。学生在初步具有语篇意识之后,会有意识地在理解文章时寻求不同的关联,在头脑中搜寻已有的框架模式,从而对文章主题、作者意图、语义的衔接和连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透彻地理解整个文章。
(2)从语篇的结构入手,从宏观上分析文章的体裁和结构
在实验班教学中,在课文讲解之前向学生讲授不同文体的特征和典型结构。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3单元课文A Time for Memories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记叙文的结构特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为主要内容,主要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在此类文章中,注意把握文章的主线,如记人还是叙事以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主要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以倒叙的方式,以公园中一棵松树为主要地点,讲述自己和亡母之间、自己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故事。该课文虽然主题比较简单、生词也不多,但文中讲述的事件却比较琐碎繁杂,加上作者使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容易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迷惘和困惑,甚至会对故事情节摸不着头脑。因此,在对实验班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先将记叙文的特征和理解要点向学生讲述,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在头脑中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主线,并循着记叙文体的脉络来领会整个文章的含义和主题,而不是拘泥于孤立的句子和某一个情节。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明显强于对比班学生。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完该课文之后有75%的学生准确地找出了课文的主题,即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亲情却永远不会消失,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而对比班只有64%的学生找到了这个主题。
(3)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验班教学中,分析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通过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词汇衔接等方式有机地衔接起来以及所表达的内容是如何在逻辑上实现一致性,即语篇的连贯。比如在 第 2单元课 文 A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al Opinion的第1段中,作者为了表达目前有些广告宣称学英语很容易这个含义,多次使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如 easy(使用 2 次),with very little effort,speak the language fluently in three months等。在第6段,作者为了强调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了3次real,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1单元课文Secrets of Straight-A Students的第2段中,作者使用To begin with,in other words,in addition,however等将各个片段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段落紧凑流畅,更清楚地把作者的观点表达出来。连贯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的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在第3单元课文A Time for Memories中,作者使用倒叙的方法,先讲述自己与已逝的母亲之间的亲情,然后讲述自己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在最后一段,又提到了母亲生前问过自己的一句话 “Who will you bring here when I′m gone?”。 这句话其实是和文章开头相呼应的,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主题,即爱和亲情永远不会消失,会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还包括让学生寻找段落的主题句、将文章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并概括各个部分的大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教学方式,试图让学生从篇章整体来把握文章的意义。
(4)重视语境分析在阅读中的作用
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语篇的含义依赖于语境,语篇与语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篇产生于语境,又是语境的组成部分”(黄国文,1988)。胡壮麟将语境划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提供了一个依据,脱离了语境也就谈不上对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在讲解第7单元课文A Sailor’s Christmas Gift前,向实验班学生介绍西方圣诞节的风俗传统,让学生在圣诞节这个文化背景下来阅读和理解文章,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前半部分所表现出的忧郁清冷的气氛。比如那位卖花的老妇人所说的Can you imagine,Joseph,soup on Christmas Eve?就说明了老妇人贫困凄凉的生活现状。因为圣诞节前夜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家人团聚的时刻,这一天的晚餐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而这位老妇人在圣诞节前夕不仅只身在街上卖花,而且只能喝一碗汤作为晚餐。了解了圣诞节这个文化背景,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景和氛围。
(5)结合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验班的精读教学中,除了课文内容的讲解之外,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重排句子,即让学生将打乱顺序的若干个句子按逻辑关系的顺序重新排序,使之成为语义上连贯的段落;重排段落,即让学生将打乱顺序的若干个段落按逻辑关系的顺序重新排序,使之成为语义上连贯的篇章;连接词填空,即将一个段落或篇章中的连接词隐去,让学生进行填空,从中体会连接词是如何将句子与句子衔接起来,使段落和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模仿写作,即给出的范例的段落或篇章,让学生模仿其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进行写作,在写作实践中更好地加深语篇意识。
3.后测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于学期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后测。后测形式和分值与前测完全相同,后测文章为《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版)第2册第4单元课文Choose Optimism,阅读理解测试文章仍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中选取4篇。结果如下:
表二 后测成绩及分析
后测中 t值为 2.86,p值为 0.0075,p值小于0.05,说明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上明显强于对比班学生,而且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也明显增强。
(四)研究结论
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验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从语篇整体并结合语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显著提高阅读水平。
四、结语
语篇分析理论的启示就是对文章的阅读必须从语篇的功能特征出发,考虑语篇的结构、语境、主述位结构、语义的衔接与连贯,才能对语篇有深刻的理解,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篇章的解码进行了诠释,反映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篇章的解析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来加以实现。学生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阅读效果,进而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革新意识,创新教法,不断清除影响阅读的障碍。本实验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实验的时间较短以及实验样本较小等原因,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有待众多的英语教育者们进一步的检验。但是,从这次实验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对比来看,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崔玉红.语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彭耀兰.系统功能语法视阈下语篇分析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