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添彩
2015-01-14蒋梅华
蒋梅华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广大语文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囿于文本。信息技术可以增强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课文、课堂增添光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课堂 情境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18
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是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的重要渠道。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单向性知识传递;学生可以不再单纯学习文字知识,由死记硬背逐步往主动探索上过渡;由依托课本这种单一的信息获得渠道往运用信息工具自主获得并整合信息的方向发展。
一、增强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能力,还强调注重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改变当前阅读教学“读死书”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感知的材料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内容都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地设计,如果不能有一个契合内容的情境作基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将是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用声频、视频等直观性材料创设情境,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以《江雪》为例,全诗只用20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尽管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诗句的意思,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却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同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情,也促进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
如今对人才的衡量有了多重的标准,已经不局限在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信息和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承载着教育功能的语文课堂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既为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也给出了一个新的出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他们学习时自由查阅,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拓展课文的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在教学《泉城》时,经过前期的辅导,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找寻与泉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说明性的,也可以是故事性的。由于学生都比较喜欢探索未知的东西,所以连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的信息容量变大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自己能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
三、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和网络知识的丰富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个体的学生可以通过自由收集信息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能依据兴趣点和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协作学习,或者是实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摆脱一直被诟病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模式。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都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而学习本身也应该尊重这种独立性。尤其是在教学包含科技类信息和历史性故事的课文中,信息技术的参与将会给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也会因为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生动,其实现也将会更为快捷。因为语文课堂需要生成,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搬运,而是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增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并且不断发挥着作用。尽管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如过分依赖、不切实际使用等现实情况,但我们还是应该乐观地看到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优势。信息技术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愿意尽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它不仅彰显了自身的魅力,更为自主多样的课堂提供了重要保证。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