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在呼和浩特
2015-01-14孟建军
本刊记者/孟建军
说起马头琴,人们自然而然就将它和大草原联系在了一起。
记者前不久去了一趟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市,拜访了几位制作乐器的师傅。记者问内蒙资深的乐器制作名家段廷俊师傅:呼市许多现在有多少家做马头琴的?“可不少了。”段师傅沉吟了片刻回答,“有名气的、没有名气的,大概有三四十家?一个人做的也有,有的是三五个人家庭作坊式的,也有十几个人的,规模不等。”
马头琴缘何火爆
从何时开始,拉马头琴的和制作马头琴的开始多了起来?段师傅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是从2000年以后。自从马头琴改革成功以来,马头琴的音色变得好听了,很多人发现拉马头琴比干别的挣钱容易一些。会拉马头琴的人可以在旅游点从事演奏,也算是个职业。”草原旅游离不开马头琴,马头琴也成为了草原旅游业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马头琴培训学校应运而生。除了一些专业院校招收马头琴专业外,呼和浩特市还有很多民办的马头琴培训学校。“当初找个马头琴演奏员可不好找了,现在一抓一把。这些年艺术学院以及其他民间教马头琴的人多了起来,学习马头琴的人也多了。这样一来,就带动了马头琴的制作行业。”犹如学习古琴的人一多,带动了古琴制作行业一样,诸多人投入到马头琴制作的领域,故此马头琴制作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一个特色产业。段师傅说:呼市制作马头琴的大多是蒙古族的,如色登、乌力吉、布和、莫德乐图、呼格吉勒图、朝鲁、苏立德……马头琴制作大师张纯华先生去世后,汉族做马头琴最有名的,就只剩下段廷俊师傅一个人。
段师傅说,马头琴的普及推广,跟当初马头琴改革成功有很大关系。没有当初的改革成功,就没有今天马头琴普及的大好局面。
马头琴在内蒙销售得最好
内蒙古二人台剧团的三弦演奏家白金虎带记者到呼市团结小区找段师傅,他们是老朋友了。路过一家“苏和的白马乐器有限公司”,段师傅领记者进去参观。记者看着这地方有些眼熟,一问才知道,这里原来曾是“骏马乐器厂”所在地。当年采访骏马乐器厂负责人布和时,记者就曾来过这里,而今这里干的还是马头琴,老板却换了。在团结小区,至少有三四家马头琴厂在这里扎堆。
长命是“苏和的白马民族乐器有限公司”经理莫德乐图的员工。记者一行过来时,发现他正在门外制作一个巨大的马头琴模型,光琴杆就有十几米长。当然,他们用的不是木料,而是其他硬质材料。原来他们制作这个庞然大物,为的是立在门口作为工厂醒目的标志。长命告诉记者,他们厂有十一个员工。“如果一个月使劲做,我们可以生产500把马头琴。”车间里,一台数控机器同时雕刻着五个琴杆上的马头,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记者问他:“你们制作什么档次的马头琴?”长命回答:“普及的,中高档的都做。初学者大多买普及型的马头琴;每逢假期,中高档的琴销售较多一些。”长命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订货少,所以存了一些货。他称,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客户,但马头琴还是以内蒙销售得最好。谈起为何学习马头琴的人越来越多,他抬眼看着段师傅笑着说:“段老师说了,马头琴是能拉曲子最多的乐器,因而能够吸引很多人学习。”
话说马头琴的改革
段廷俊是内蒙资深的乐器制作师,他谙熟马头琴在内蒙古发展的历史,早年曾与齐.宝力高一道对马头琴进行改良、改革。他说,马头琴是一个色彩乐器,以后要发展成为旋律乐器,这是一个过程。老段师傅侃侃而谈:“做任何乐器,都要定位。作为色彩乐器,怎么定弦都行,但要作为旋律乐器,定弦就要规范化了。”
老段师傅认为,西洋乐器在规范化方面比民族乐器做得到位,譬如小提琴是高音乐器,中提琴是中音乐器,大提琴是低音乐器,倍大提琴是倍低音乐器,而中国的各种胡琴虽然各有其位,但声音不统一。老段师傅强调:马头琴要定位,高音、中音、低音,要形成系列化。
说起马头琴的改革,段师傅娓娓道来。改革马头琴,还要从第一届华北音乐节说起。据悉华北音乐节只搞过三届,第一届是1980年在北京召开,代表马头琴界参加音乐节的是呼伦贝尔盟的巴雅尔。“当时是宝音达赖带队,我给老巴雅尔做了一把蟒皮马头琴,采用调音制作。皮子面不能调,但背板能调。”老段还在琴杆上做了一个龙头。老段师傅说,那把琴在蟒皮琴里面音色最好。老巴雅尔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在使用这把琴。老段师傅接着回忆道:“1983年,第二届华北音乐节在太原召开,此时我已有了1980年制作马头琴的基础,懂得了制作马头琴时要调音制作的道理。齐·宝力高要拉18分钟的《草原音诗》协奏曲,皮面琴不行,上舞台老跑弦。当初搞交响乐的对民族乐器有些瞧不起,总认为民族乐器音也不准,噪音太大,不和谐。”段师傅说,当时齐·宝力高找到他,要求他制作一把马头琴。段师傅问齐·宝力高,希望这把琴靠近皮面的音色还是木面的音色?齐·宝力高回答还是靠近蟒皮面的音色,于是段师傅就采用梧桐木做面板,这也是将梧桐木用于马头琴的开始。段师傅称,当时他采用六面调音,侧板最初是1.2厘米厚,最后刮成6毫米厚,让人感觉琴箱小了一圈,后来把音孔扩大了,背板也刮薄了,前后他一共调了五次。第五次,齐·宝力高在排练时拉着经过改良的马头琴,无论是音色还是穿透力都十分理想。指挥激动地说:“齐·宝力高的琴成功了!”据说,齐·宝力高参演的节目,成为那届音乐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后他又与北京歌舞团合作,带着这把改良的马头琴来北京演出了一场。段师傅说:一个乐器成功,首先征服的是指挥家。
段师傅在马头琴制作的领域里,摸爬滚打40年。他发现,很多演奏家在舞台上使用的马头琴发出的是“闷疙蛋”声音,演奏者竟浑然不觉,还在那里陶醉着……段师傅觉得很可悲。
说起改革马头琴,其实在齐·宝力高和段廷俊之前,就有人和工厂尝试改革马头琴了。
段师傅拿出一把北京某乐器厂早年制作的改良马头琴,面板采用的是提琴挖板的手法,从侧面看与提琴面板一样是有弧度的,只是声音发闷,不够响亮,这种改革并不算成功。老段师傅说,1984年,达日玛还尝试过用钢弦替代马尾弦、尼龙弦的马头琴,最后这个钢弦马头琴还获得了文化部三等奖。
段师傅新近制作出几把蟒皮面的马头琴,上部贴了一块八公分宽的面板,蟒皮蒙在上面几乎看不出来,只在光亮处能够显现。他说,贴这条面板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在正面开出音孔,全是蒙皮,无法在上面挖出音孔。过去蟒皮面的马头琴,开孔几乎都在侧面,段师傅正面开音孔的蟒皮面马头琴也算是一种革新成果。
这把琴的琴弦采用的是马尾,完全回归到马头琴的原始状态。段师傅上手拉了一曲《鸿雁》,低沉的声音十分苍凉。问其为何在松木面板、桐木面板已成为当今马头琴的一统模式下,还要制作人们弃之不用的蟒皮面马头琴呢?段师傅笑着答道:“人们在吃惯了细粮的时候,也想吃吃粗粮,我这个蟒皮面的马头琴就是粗粮。”
马头琴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
呼格吉勒图近年来开始涉猎马头琴制作,他制作的马头琴因为在质量、音色上有独到之处,因而一些专业人士会向他定制马头琴。平时他一个人在工作室制作一些较为高端的马头琴,如果有了订单,他会把活分配给一些人做,这也算借船出海。他称现在正在盖自己的工厂,打算扩大制作规模。他坦言,现在工厂或工作室很难养住人,各个厂家的工人也都不稳定。有些制作师都是从外地找来自己的亲戚干活,有些人学会以后就不再甘心给别人打工,而是另立门户自己开干了。记者了解的一个马头琴制作师就是这样,当年他的两个小舅子在他的工厂干活,现在他们都出去单干了。
从好的方面说,员工外流对繁荣马头琴的制作事业是一件好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员工队伍的不稳定,也容易造成乐器质量的波动。
还有一个制作师说,今年的马头琴数量整体减少了,不知道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他还说,如果制作师没有一些与院校老师的关系,销售就会成问题。“有的老师垄断,不让学生买外面的琴,只能从他手里买琴。”这位制琴师说的问题,其实在其他门类的乐器中也都存在。
记者发现,马头琴制作领域虽然发展很快,制作队伍也在逐渐扩大,但在标准化执行方面还存在问题。虽然马头琴制作有一定的标准,但一些手工作坊在标准的执行上随意性较大。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业界有人称,马头琴被做乱了,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小提琴制作师在制作时,都有一个琴型作为蓝本,要么斯式,要么瓜式。面板的薄厚,每一个点都需要借助仪器进行测量。而马头琴制作的蓝本在哪里?没有图腾,便没有禁忌。制作师们自由发挥,琴箱的大小、薄厚、外观造型都不尽相同。独奏可以,但走乐队化、交响化的路子,恐怕就存在一些问题了。正如段师傅所言,“制作马头琴,音梁结构、尺寸比例、板子薄厚都有讲究”,“做琴要讲究声学、力学、角度、比例。做琴第一是音色,第二要做寿命,第三是定位”。作为一个资深的马头琴制作师,段师傅的经验之谈,值得年轻的制琴师们回味和思考。
马头琴最终要走向乐队化
记者问段师傅,现在的马头琴都使用什么材料的面板?他回答,现在马头琴既有松木面板,也有梧桐木面板。梧桐木面板接近原始马头琴的味道,但声音有些松散;白松的声音比较细腻。段师傅笑着说:“这两种琴的声音被称为是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段师傅称,过去做琴人要懂得音乐、木工、美工,而现在做乐器的人,是否具备了这些素质呢?
“搞音乐要讲究四个字:震撼,波及。震撼完了之后没有波及,就起不到震撼的作用。我们要让全世界各国的人都热爱马头琴,学习马头琴。”说这话的时候,段师傅自信满满。
他自信地表示:现在做马头琴的人越多,拉马头琴的人越多,我们的名声就越大,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草原狼的音色。因为狼有爆发力,羊就没有爆发力。啥叫爆发力?台上拉琴台下震撼!你没有穿透力震撼谁?
段师傅还说,提琴的四个声部波及全世界,值得我们学习。马头琴一响,绝对不能是提琴音色,但应有提琴的成分。
段师傅认为,马头琴最终要走向乐队化。没有乐队化,单打独斗,马头琴就没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