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练导学 聚焦语用

2015-01-14徐虹张玲娣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说明性说明文科学

徐虹+张玲娣

说明性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特征、说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有天文类的,如《太阳》;有建筑类的,如《赵州桥》;有动物类的,如《鲸》;有植物类的,如《花钟》;有生态类的,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有科技类的,如《假如没有灰尘》等。

一、说明性文章研究缘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知识越来越重视。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对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研究不够,思考不够,公开课、观摩课几乎看不到有人上这类课。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错将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重点,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缺乏语文味。其次,说明文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因而课堂上教师唱主角,急于将说明文表达上的特点灌输给学生,使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

那么如何让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充满灵动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以练导学”,用好教材中的一个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性文章阅读的金钥匙。

二、说明性文章的操作模式

1.巧设境,激兴趣。

说明性文章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较枯燥,学生大多对此类文章的学习热情不太高。因此,教师可巧妙运用图片、故事、音乐、猜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学生熟知的“雷达”图片,如汽车倒车雷达、公路测速雷达、气象雷达等,让学生了解“雷达”就在我们身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兰兰过桥》时设疑:平时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桥?看到过海底的桥吗?看到过会变形的桥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神奇的桥吧!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2.理顺序,知整体。

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其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对于学生来说较好把握,教会学生找到时间词和方位词就可以判断。而逻辑顺序相对较难,教师可把常见的种类告诉学生,如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

如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按时间顺序说明了恐龙的演变发展,《电脑住宅》按空间顺序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情况。

3.聚节点,重语用。

说明性文章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每一篇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提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可以感受说明性文章中说明方法的妙处,让学生领悟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可以抓住文中的词语删改比读,让学生品味精准的语言;可以通过阅读说明文,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等。

如教学《太阳》《呼风唤雨的世纪》《假如没有灰尘》等文章时,可以把“解读说明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爬山虎的脚》《自然之道》等文章时,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像《大自然的启示》《鲸》《新型玻璃》等文章可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4.链生活,拓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而文本介绍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学生学习了文中提到的三次试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质疑:“研究到这儿,科学家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开?可能会产生哪些新问题呢?”这次质疑重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实际训练思维的开放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并渗透一种科学精神:平时要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新型玻璃》时,学生了解了文中五种新型玻璃后,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自己介绍或发明其他的“新型玻璃”。

三、说明性文章操作模式的特点

1.学习获取信息,从“科学味”走向“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目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也包括“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重点就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说明性文章要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就要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透过语言文字读懂科学知识。

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第六自然段篇幅长,较难读懂。教师可以先通过“读段”熟悉知识点;再通过“填图”(图1),用“因为……所以……”练说来理清逻辑关系,体会文中用上“越……越……”关联词后表达更紧凑的特点;最后还可通过“填图”(图2)让学生提取第七自然段的关键信息,反向填写“分析表”,并试用“越……越……”向人们作宣传。这样,学生在学习获取信息的同时,又进行了言语表达和科学思维的训练,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图1

图2

2.解读说明方法,从“死记”走向“活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性文章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楚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有一段话:“过去寄一封信,对方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多慢啊!现在发一个电子邮件,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真快啊!”这段话中,“作比较”就是有价值的教学点。教学时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比读”,让学生将删去第一句的句子和原句相比,了解作者把过去没有网络时的做法和现在有网络的做法作了一个比较,更鲜明地凸显了上网发电子邮件的迅速。第二步“男女生对读”,通过有声朗读再次感受“作比较”的好处。第三步“仿写”,让学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把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体现的“高速”写出来(见学生作业实录),以更好地体会文章的重点。这一过程,通过“读和写”,学生融合课文内容了解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同时又及时地将学到的本领付诸实践。

3.训练科学思维,从“表象”走向“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显现,语言的混乱彰显着思维的混乱,所以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强调:“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了中小学语文更好地衔接,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以文中的问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第一步“读”,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进行的第一次试验”三部分内容连起来读,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观察到“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的现象后,提出了假设,为了弄清楚问题进行了第一次试验,从而体会科学家思维的严密性。第二步“思”,思考“科学家为什么先从蝙蝠的‘眼睛来提问”,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多数动物都是用眼睛来看东西的,这是合乎常理的一种猜测,符合常规思维。第三步“质疑”,文中只写了第一次试验前科学家的猜测,第二、三次试验前科学家们是如何想的,文中未写明,可利用这一空白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学习质疑,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过以《蝙蝠和雷达》一文为例,学生学会了猜测,科学探究精神得以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问题表述时语言能力又得到了提升。

4.品味特色语言,从“随意”走向“严谨”。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色鲜明,准确、简洁、缜密,像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为的是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捕捉文本中这些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阅读品析,领悟选词的考究,用词的精妙,表意的准确,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学会简洁、规范、严密地表达,变随意为严谨。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很多句子语言都很精准,比如“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句,“一些、可能”这些词语精当、贴切的表述就更确切地反映了说明对象——恐龙的真实情况,也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的态度,教学时可作为重点展开。

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获取信息”“解读说明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品味特色语言”到底选择哪方面侧重进行教学,需根据每篇课文的文本特色而定,有时可能是针对其中一点进行训练,有时也可能是针对以上几项综合在一起进行训练。总之,教师要用好手中的教材,“以练导学”,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说明性说明文科学
说明文阅读专练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点击科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科学大爆炸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科学拔牙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