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导学”,构建“生态型”学导课堂

2015-01-14高静秋孟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导学文本情感

高静秋+孟丽

阅读课中强化“读”,已是一种常态。“读”可以内化、积累语言,可以正确领会、表达情感,还可以培养语感;“读”也可以增加课堂效果,尤其是齐读,可以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显得艺术灵动。但是,综观这些“读”的功能,大多是从学习效果和教师层面来看的,也就是说,这种“读”更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如何让“读”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看来,读的功能可以继续扩大,读的形式也可以继续丰富。在阅读课中,以“读”为主要训练形式,围绕“读”这种核心实践活动开展学习,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全过程,这便是“以读导学”的意义所在。

一、把握练的时机,提升教学实效

按教学时机来分类,“以读导学”的训练可分为课前训练、课中训练和课后训练三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训练的时机往往集中在一个时段。“以练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试图把握最佳导学训练时机,在循序渐进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有效性,促进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

1.课前练习,找准方向。

课前练习是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基于了解学生学习起点而设计的引导性练习。它能对学生的课前读起到导学、导教的作用,能帮助教师科学地调整、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课前练习的设计,兼顾共性,又注意个性,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可设计多种练习形式。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为例,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课前练习单”:

(1)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意万重: 复恐:

行人: 开封:

(2)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3)结合文后练习试着把

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通过课前读的练习,学生进行了查找、搜集、整合、编写等个体学习活动。教师在批改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编故事”是借助工具书对古诗进行直译。于是,学生课前练习中暴露的学情,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再次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重新调整导学案,舍去原来教案中的部分交流环节和古诗对读环节,采取以“编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主线展开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的是三次练笔过程,引导学生在编故事中推进古诗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想象、鉴赏的能力。

调整后的导学案:

第一步:整体感知。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大概的意思。

第二步:编故事。在交流的同时,了解故事的特点以及编故事的方法:写出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三步:再读古诗第一句,哪些字、词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见秋风)诗人站在秋风里,他见到了什么呢?想见又见不到的是什么呢?安排学生动笔写话,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第四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字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把想象编进故事。(如“意万重”“又开封”)让学生选一处再次修改。

课前“以读导学”的练习单的设计,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目的性,保证全体学生有“备”而来。梳理学生课前训练的结果,能帮助教师发现学情,减少无效、低效的学习,引导学生针对练习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展开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课中训练,交叉进行。

课中练习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练习。“以读导学”式的课中练习的目的是以学生的读来替代教师的讲,从而引导学生的学。在操作上,有“先练后导”及“边练边导”两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先练后导”的形式采取的是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根据练习情况再进行引导。“边练边导”的形式采取的是边练习边用练习结果印证、引导学习流程,并随之进行更深入的导学训练。在课堂上将两种方式交叉进行,能提高学生读的质量,培养他们的多项语文能力。工作室徐虹老师执教《蝙蝠与雷达》一课时,设计了如下课中导学训练,通过“先练后导,边练边导”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第一回合练习: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以下填空。

试验对象:蝙蝠

试验室布置:一间屋子里

( )地拉了( )绳子,绳子上系着( )铃铛。

第二回合练习:

发现了吗,三次试验有什么异同之处?

(对象一样,目的一样,布置一样。试验方式不一样,结果不一样。)

第三回合练习:

为什么科学家先从蝙蝠的眼睛提问?请用“难道”提问。

第四回合练习:

(1)试验做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耳朵和嘴怎么配合?还有什么器官能配合蝙蝠夜间飞行呢?蝙蝠夜里飞行,和鼻子有没有关系?)

(2)你们提的问题,科学家也想过,也反复做过试验。一起来读一读资料袋。

四个回合的练习有梯度,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综合的有序学习过程。其中第一、第三回合的练习采用的是“先练后导”的方式,这一方式代替了教师的讲析,化教为学。第二、第四回合的练习,采用的是“边练边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深入地思考、交流。在交叉进行的四个练习中,学生对文本的读更有目的性,思维被充分激活,并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课中交叉进行的训练,能让学生通过读极大地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练习,实践提升。

课后训练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同的课文教学侧重点不一样,课后训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课后训练的引导下,学生能在读中发现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解决新问题,从而使课内所学所用更加深入、完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以人教版五年级下2册《金钱的魔力》一文为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夸张”这一语言表达的特点作为课堂训练点。课后推荐阅读《百万英镑》,要求学生完成摘记卡,延伸品味“夸张”的技巧,并且在两周之后的导读课上交流。

阅 读 卡

书名:《百万英镑》

作者:马克·吐温

精彩片段

夸张的语言:

夸张的神态:

夸张的动作:

阅读感言

不同的文本言语特色各有不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各有侧重。根据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以读为主要实践活动的相关联的课后训练,能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广阔的学习,并在训练中延伸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扩大练的功能, 彰显教学活力

传统阅读教学一般把训练仅作为检测讲读结果、巩固讲读知识的手段,致使训练没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将传统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训练的设计必须包含强大的导学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它或点拨学生理解文本,或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现象,或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或熏陶学生的情感,或集多重功能于一身。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辅以艺术、巧妙的穿插引导,能使学生行进在学习的捷径上。根据练习导向的主要意图不同,粗略将导学练习在推动学生读的实践活动时发挥的主要功能做以下分类:

1.为文本理解铺路。

阅读教学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讲授过多,会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模糊,使课堂呈混沌之态。对于文本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缩短学生理解的路径,提高理解的效度。工作室导师盛新凤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训练:这段课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居里夫妇发现并提炼镭的过程,请大家再来默读这段课文,根据这个例子的提示在边上的方框里用概括的语言写上批注,看看你能找到几个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批注式的练习形式就是引导学生把理解化为概括性的语言。通过交流,师生得出工作量大、过程复杂、环境恶劣、危害身体、时间漫长等一系列原因。在练习引导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为言语获得搭桥。

阅读课教学中需要特别敏锐关注的就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和特色。在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以致用时,口头的暗示或预设等待学生的随机发言会使课堂缺少和谐。读的训练不失为最直接的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直面文本中独特的言语现象。同时,动态的训练,亦能让学生对语言现象得到更深刻的体验。以下是工作室的一位学员在执教人教版二上《酸的和甜的》一课时的导学练习设计。

让我们学着刚才说酸的方法,也来赞一赞葡萄吧!

(1)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2)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3)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啊,葡萄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对酸有三种不同的表述。该教师在练习前已经引导学生进行了关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表述给人酸的感觉不一样。因此接下来的“夸葡萄甜”的练习,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一语言形式。这一训练板块,避免了教师的反复讲析。通过前后照应式的导学练习,使这一语言特色更深入地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3.为学路学法设航。

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展开教学过程。训练的设计也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重点思考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之处、好奇之处、感动之处,以及他们不会引起关注但又值得讨论之处等等。唯有如此设计的训练才能为学路指明准确的航向,才能使学生练得投入,学得入境。盛新凤老师在执教《半截蜡烛》时,以文本阅读为依托,教学板块设计为“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续戏”和“观众评戏”。通过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当编剧、当观众,在有情有趣的“说”“演”“续”“编”的学生主体实践中,实现了反复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多项语文能力。显然,这个导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化教为学”,而且让教师得以“顺习而导”。练路、教路、学路达到了有效整合,课堂和谐融通。

4.为价值情感导向。

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采取的较为常规的教学策略是多媒体或语言渲染。这样的引导教师“教”的痕迹过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被树立”,缺乏能动性。若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融入导学训练设计中,不仅能减少教师过多的说教,更有助于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课堂观察中,笔者也努力搜集了部分生动的、能激发学生通感的练习设计。《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揭示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的道理。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样的人文情感,工作室的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学训练,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人文情感。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让我们来写一份游客须知。

尊敬的游客:

您好!欢迎您到加拉巴哥岛游览!为了使您能更好地考察太平洋小绿龟离巢入海的情况,请您认真遵守以下建议。

(1)( )

(2)( )

(3)( )

( )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练习。练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中感悟到的文本情感转化成一种对尊重自然规律的呼吁。没有口号式的情感表达,在学生罗列措施的过程中,文本的情感目标就这样不露声色地达成了。像这样富有情趣的导学训练,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遵循练的要义,实现教学无痕

采用“以练导学”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设计,要有语文化的教学视野、自主化的学习理念、板块式的框架建构、活动化的学习路径、情趣化的学习方式。

1.训练板块清晰明了。

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且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能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训练要摆脱繁杂无序的问题,也需尝试“板块式”的练习设计。即课堂上每一项训练之间需产生关联,从而使训练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与“板块式”的课堂和谐相融。

2.训练内容指向语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悟语义的同时,应感悟语言规律,理解为什么这么写,并适时将语言表达形式迁移运用。这是直指语言本质的有效的导学训练。

3.训练方式追求情趣。

传统的语言训练机械、单一,是纯技术的操练,学生容易疲乏、厌倦,如能进行有效转化,使之富有情趣,充满艺术,则训练效果事半功倍。在进行导学训练设计时,我们应挖掘文本的文体和内容特点,充分考虑训练的情趣因素,使学生的训练避免枯燥,充满乐趣。训练时再加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的巧妙穿插、渲染,可使训练一改过去刻板的模式,呈现鲜活、灵动的面貌,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4.导学过程相互推进。

板块式的训练能推动教学流程。用训练替代传统的讲读式教学,将训练置前,训练不再是学生学后的检测和复习巩固,而是一段展开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段过程去推进学生的学习。在前置性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尝试训练,暴露学情,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便于教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导学过程落点准确、对症下药、行之有效。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导”为“学”服务,“导”引领、提升学生的“学”,“学”反过来又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导”,在这个相互推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借“学”势越烧越旺,“学”攀“教”栏越攀越高,使教学真正走向“相长”的“和美”之境。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导学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我是小导游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