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2015-01-13支雪菲
支雪菲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但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
关键词:理解性;记忆性;运用性;难点;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325-01
地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现就如何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谈几点方法。
1.借助经验,新知不"新"
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教师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教师可让学生回想房间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2.巧妙比喻,妙语生"花"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如:在学习经线时,教师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3.手脑并用,双管齐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叶圣陶的这首诗指出手脑并用的重要性。手脑并用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更可以促进和完善大脑的发育。
例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虽然学生在比较经线和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方向这三方面特征的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但到了具体辨别两者的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筹莫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是缺少动手的环节。于是教师让学生立即从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
首先让他们在"北京市地图"标出经线和纬线,学生觉得很容易,因为在这张地图上经线和纬线横平竖直。然后在世界行政区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最后再在偏极地地图上辨别两者。这一系列地图,从易到难,学生在完成这三幅地图后,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的经线和纬线的具体表现也有了了解。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大学数学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5.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6.注重情感教育法
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经常过多地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目标。
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根据课本,讲解知识点,让同学们强行记忆。地理是一门偏向于理科的学科,老师往往有些严谨,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地理教师一定要与同学们保持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应努力让地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现代的学业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框架性,即让学生必备大量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引导师生都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时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并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