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基本方法

2015-01-13边晓杰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欣赏音乐教学培养

边晓杰

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努力创设音乐欣赏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把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有效结合,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267-01

欣赏是音乐教学要培养的关键性能力,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1.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水平对音乐欣赏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起着指导性的作品,具有广泛的文化、历史知识就能在音乐作品欣赏中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例如,在欣赏巴赫音乐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的历史环境、当时的社会特色、文化氛围,就很难理解巴赫作品以及他的作品所代表的那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和表现特征。在欣赏现代派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不了解西方现代哲学的基本知识,就很难接受和理解这些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所以说提高文化修养也有利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2.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的时候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同样,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也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音乐欣赏的主体,欣赏者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因此,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就越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反之,音乐欣赏者在生活经历中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往往难以接受或对音乐作品体会不深。尤其是那些对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音乐作品,欣赏者就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生活阅历,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它,真正透彻地理解它。甚至同样的音乐作品同一个人在天真烂漫的青少年时期和在饱经世事的老年时期,也会具有迥然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会有新的发现和对这部作品新的认识。"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就能形象的说明这一道理。在音乐欣赏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对音乐作品理解体会就会产生变化,甚至对音乐的喜好内容都会产生变化。例如,同样是广泛流传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在我们的孩童时期和我们经过了年龄成长、接受教育、感受生活等阶段后所来欣赏这部作品所能感受到的音乐家在作品中赋予的音乐内涵就截然不同。因此,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也能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

3.不要把欣赏课上成解剖课但也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

在听了很多教师的音乐欣赏课后笔者发现,在多数音乐教师眼里,欣赏课相当于解剖课。非常多的音乐教师总是急于让学生明白音乐的结构,于是像个医生一样开始解剖音乐。在音乐的播放过程中教师不停地打断学生欣赏,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是引子,什么地方是前奏,什么地方是展开,什么地方是高潮……就像医生切开尸体,找出什么是血管,什么是肌肉,什么是骨头。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教师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倒不如说他们扮演的是屠夫的角色,在杀死音乐的同时也杀死了孩子天性中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使音乐欣赏成了屠杀式教育的牺牲品。这样的课往往在学生的心里留不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与所欣赏作品之间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相关的感情体验,只是像个冷眼旁观者,看过之后迅速的忘记,留不下什么痕迹。如果授课者可以去反思评价一下自己的欣赏课,就不难发现,又有一节课白上了。如此的教学方式既没有任何效果,也使新课改精神成为空谈。

4.不要把欣赏课上成杂耍课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兴趣

网络媒体的出现确实是音乐课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在笔者所听过的欣赏课例中大多有这样一个特点:媒体课件做得精美花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老师会来点音乐律动、做做游戏,一节课下来倒是蛮热闹。可是,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在媒体画面和活动上,反而忽略掉了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音乐的本体性,这样的本末倒置最终将会使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的了解掌握度大大降低。而这种大杂烩式的教学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欣赏课只要具备了教案和课件以及足够热闹的游戏,谁都可以上。事实上,"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本体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理念,而只有立足于音乐的本体性,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使用网络媒体和音乐活动,这才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不要把欣赏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控制和运用,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共同提高将成为可能。而很多教师曲解了"音乐教学要与德育相结合"的意思,于是经常可以听到"通过这首曲子,同学们要学会热爱劳动(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爱护花草树木等)",也经常可以看到如:严格的坐姿、不能有声音、不能随便说出自己的看法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与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美给学生带来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是把音乐作为了政治课的辅助工具,这样既不能在思想上建立有效、深刻的认识,又降低了音乐的审美功能。

6.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以生为本"就是要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等各个环节中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应当以最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与设计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实践活动。

笔者在设计实践活动时经常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我是学生,这个环节要加入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吸引我?(2)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活动会不会有困难?(3)如果我是学生,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我能顺利完成吗?在课前就关注这些情况,能保证实践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开动脑筋,研究教学,努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重大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欣赏音乐教学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