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学校精神文化
2015-01-13李炳胜
李炳胜
摘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科学选择,而学校精神文化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要实现文化立校,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必须首先对新时期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以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指引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探究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找到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功能;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44-02
在新形势下,确立文化立校的办学方略,是每一所学校的必由之,而文化立校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精神文化是棵生命树,是一所学校薪尽火传、走向成熟的最肥沃的土壤,是学校的灵魂。要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必须首先对新时期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同时了解和把握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科学的理论和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更顺利的推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1.什么是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需求驱动下所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的总和。其理想状态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和谐向上、公正民主、崇尚一流的学校精神氛围。与物质文化相比,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均是精神的,其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实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
1.1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致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学校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群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
1.2 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容,是由物化环境、制度规范和学校人群的思想、言行所折射,并由一定的语词加以规定,或由一定的造型、图饰、符号、声像加以指示的精神价值的总体,我们通常看到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以文本化或物化形态来外显呈现的。学校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大致有: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等。
上述内容就构成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其中,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目的意义和鲜明个性,是学校全体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存在意义的终极判断,也是对社会的宣言书,它既要体现办学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体现具体运作中的战术可操作性。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学校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校主导意识,它体现了学校群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中心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基本着眼点。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训育、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2.如何培育学校精神文化
2.1 完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创造物质、环境条件。科学规划学校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实教工阅览室、共青团活动室内容,认真规划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学校影剧院和校园网的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分析调查我校学校环境建设现状,针对当前环境建设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到位;开展校史研究,不断挖掘学校底蕴、拓展学校的内涵;提炼学校特点,建构学校特色,创设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2.2 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创造执行、管理方面的条件。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职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
2.3 关注学校行为文化,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供行动、动力方面的条件。提升领导艺术,规范教育行为,培养负责任、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道德型领导"和"目的型领导";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强化教学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进行研究;在学生中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文娱活动,组织体育运动会和艺术节;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endprint
2.4 以师德建设为重点, 分层推进,构建教师群体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体系。对教师价值观的培育应重于一切、 高于一切, 让历史荣誉感提升为现时责任感, 继而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时代怎样变革,学校的育人功能是不变的,教师的育人职责也是不变的。要实现育人目标,教师精神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制订出教师行为规范、干部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目的是唤起全校师生的价值观认同。教师在角色认同上体现着: (1) 道德的 "先进性"。教师代表着公民道德的最高标准。(2) 影响的 "广泛性" 。人生理想、 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修养、人生境界,都是教师应学习的人生哲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社会定位。(3) 自身的"典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这种影响会在学生身上放大、 延伸, 影响他们的一生。(4) 存在的 "社会性"。教师的行为被视为典范,同一个问题发生在其他职业人身上不足为奇,但发生在教师身上,就变得不能容忍,教师的话语权被限定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范围内"。
2.5 构建学习共同体。一个先进的理论,如果没有必要的普及,这种理论不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要老师们全面参与,要取得他们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必须共同学习。通过学习,让老师们知道这是什么,要做什么,进一步还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学习(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层面的思考。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反思,使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上来。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达至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文化立校的办学战略。
参考文献:
[1] 《学校精神文化管理》孙鹤鹃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2] 《学校精神文化》赵中建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 《现代学校管理学》阎德明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学校管理学》江月孙、赵敏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 《对"学校精神文化场"的建设与作用的思考》郑湘晋著《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