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挑战
2015-01-13孙珂
孙珂
摘 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主要包括国际品性、国际知识、国际能力等几个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因全面引入了西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国际素质方面表现出了许多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关键词:中外合作大学; 国际化人才; 国际素质
中外合作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外双方签订了办学协议、经过教育部批准所设立的具有专门校园和法人资格的独立大学。这类大学与国内一般大学的最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举办者是中外双方两所高校,且基本按照西方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对学校进行运作。作为我国大陆境内的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中外合作大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它整体引进了其外方合作高校——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国际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国际化人才除了要具备一般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如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突出的国际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国际性工作和事务。然而,国际素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界的学者对此则是众说纷纭。根据获得学界普遍认可的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的一级目标可以分为情感、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实际指出了教育要培养人具备的三类素质。基于此,笔者结合已有的对国际素质的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国际品性、国际知识和国际能力三个方面。
(一)国际品性
国际品性是一个人要应对国际事务所应具备的价值观、情操、性向等品质,主要侧重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与国际性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以下两点。
1. 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是人对国际现象和问题的主观自觉,即对世界发展动向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主动关注世界大事以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不只是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另外,国际意识也意味着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即能够以全球性的眼光理解和包容这些差异,而不是对异质文化采取简单排斥的态度,从而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民族责任感
国际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要求人们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还要求人们积极弘扬本民族文化,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为此,国际品性便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国际意识,还要求其具有民族责任感,能够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保持民族精神,发扬本土文化,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
(二)国际知识
国际知识是国际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国际专业知识
国际化人才所从事的国际性活动的主体是专业活动,因此他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必须注重其国际性。专业知识的国际性意味着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要与国际接轨,能够紧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反映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并在概念框架和标准体系上与国际上的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互通性,从而减少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国际专业活动的障碍。
2. 国际文化知识
国际文化知识要求人们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国际规则和惯例、世界大势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人们在从事国际性活动时往往要突破一国、一地的限制,站在国际背景中行事,因此他不能只了解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而是要对国际大势有一个全面和基本的把握,这样才能为其专业活动及相关活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国际能力
从事国际性的工作或活动除了要有国际品性和国际知识,还要有国际能力,从而能够按照已有的国际程序办事或创造性地解决国际情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具体来说,国际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外语应用能力
想要从事国际性的工作或活动,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外语是基本前提。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外语教育,但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许多学生的外语是“哑巴外语”,在实践中不能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语言是重要的人际交流工具,任何国际性事务都很难摆脱与外国人交往的需要,因此,具有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
2. 国际沟通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有了工具之后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便涉及到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在国际情境中,人们除了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外语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或该做什么事,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本土人才相比,国际化人才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所遇到的情境可能会更加纷繁复杂、难以预料。因此,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对眼前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列组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中外合作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优势
一所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直接吸引国外高校参与办学,所以,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国际素质。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2012年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世界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其余就业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进入了世界名企。中外合作大学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高度国际性说明这类大学在培养学生国际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国际品性的培养
1. 对国际意识的培养
国际品性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不能仅靠强制性的灌输,更多的还要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在中外合作大学,虽然合作双方是中外两所大学,但作为大学核心工作的学术一般都是由外方主导,学校不但成套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而且还吸收大量外籍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从而使中外合作大学的师资队伍具体有较高的国际性。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以全球招聘的方式聘用教师,截止到2011年,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职员工400多名[1] 。资队伍的高度国际化自然而然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上接触到更多的外籍人士,遇到更多的国际问题,面对更加丰富多样的价值观,而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生便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并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包容和理解异质文化。endprint
另外,中外合作大学校园中文化的多样性还便于其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很多文化和语言类社团,如文化和交流协会、中国文化协会、法国协会、日本文化交流俱乐部、韩国协会、西班牙协会、国际学生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2]。 这些协会有的本身就以国际性活动为侧重点,如文化和交流协会、国际学生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旨在激发学生对国际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兴趣,增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有的虽然重点关注一种文化,如中国文化协会、法国协会、日本交流俱乐部、韩国协会、西班牙协会等,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钻研一种文化,而是要让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 对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学生时刻面临着国际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容易造成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淡化。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中外合作大学在改造“两课”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学生开设了介绍中国文化、国情的课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专业课之外开设了“中国文化课”,围绕“现代性与中国”这一命题,设计了“中国思想传统”“中国近两百年历史”“中国国民与世界公民”“中国法律”等具体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古今、中外、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3]。实际上,在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开设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比在一般的校园环境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在与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并在对不同文化的选择吸收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4] 。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恰恰能够更好地站在国际化的视域中引导学生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以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触发点促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责任感,使其具备成为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对国际知识的培养
1. 对国际专业知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知识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们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中国传统大学不同,中外合作大学由于颁发国外大学的学位,一般会直接采用国外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并且采用全英文讲授,从而可以在专业和文化知识方面实现与国际的无缝对接,避免了在将其翻译或重新编撰成中文课本的过程中对意义的遗漏或曲解。此外,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内容还能够更好地追踪国际的最新研究动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合作大学与其外方合作高校联系密切,外方合作高校在课程和教材方面的改革能够及时反映到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是外籍教师,他们能够将教材以外的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国际学术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 对国际文化知识的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和方便地获得国际文化知识。一方面,由于中外合作大学的专业课教材都是外文原版教材,专业知识在表述的过程中必然会以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这便能够使学生间接地了解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当然,这种以专业知识为媒介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候是不详细和不具体的,但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教师的讲课内容,则不得不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去了解和发掘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起到丰富其国际文化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与外国教师接触,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外籍教师的存在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向其渗透或介绍一些国际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大势,增强其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力。
(三)对国际能力的培养
1. 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国际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外语应用能力,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中外合作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优势之一。与国内一般大学不同,中外合作大学的专业课教学采取全英文的形式,不但课堂是英语授课,课程作业、课外实践、考试和学位论文的撰写等多种活动也都是用英文进行。全英文的教学形式为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提供了优越的语言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几乎都浸润在英文的环境中,从而使他们普遍能够达到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2008、2009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连续夺得全国第一,多项指标不但远远高于全国大学平均水平,甚至优于国内的外国语专业大学,足见该校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上的优势。
2. 对国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国际能力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国际沟通能力,而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化学习环境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的沟通交流活动主要发生在课上和课下两类情境中。在课上,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是一种课堂教学交流。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教学人员大部分是外籍教师,所以学生必须经常与外籍人士进行交流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国际沟通能力。
在课下,学生与外籍师生的沟通交流活动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由于中外合作大学和国内一般大学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要在一起上课和活动,这样就增加了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交往的机会,从而可以使他们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和锻炼与外籍人士交往的经验和能力。在校园网建设方面,中外合作大学一般与其外方合作高校联网,从而又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进行国际交流的网络途径。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开辟了一个Moodle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园网合作共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博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生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从而扩大了中国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外籍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endprint
除了利用大学的内部环境来锻炼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外,中外合作大学还积极为学生创造海外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去异国他乡亲身感受异国文化,积累国际交往经验。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有些专业属于“2+2”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学习,后两年则到海外的其他大学学习,从而保证他们获得海外学习经验。对于其他“4+0”模式的学生,他们在三年级的时候也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要成绩能够达到靠前的名次,就可以到海外大学学习一年或半年,以增长海外见闻,发展相关能力。
3. 对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外合作大学在教学时采用了西方大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围绕相关问题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答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笔者对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调查,该校学生的平均周课时数只有12小时,远远少于国内一般大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该校有80%的学生认为作业量适中或较大,自己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完成作业。就课程作业的形式来说,84%的学生提到了撰写论文,80%的学生提到了做练习题,48%的学生提到了撰写研究报告。可见,该校的课程作业并不注重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知识,而是通过问题和任务的导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中外合作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挑战
中外合作大学虽然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表现出了一些优势,但这类大学是新生事物,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实施效果还有待提升。为了在国际化环境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中外合作大学通过中国文化类课程对传统的“两课”进行改造,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民族责任感。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虽然这类课程经过改革其吸引力有所提高,但学生依然对其缺乏重视,只将其作为上专业课之余的“调味品”,甚至在学习特别忙碌的时候也会偶尔逃课,从而使这类课程还不能达到理想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这类课程一般都是中外合作大学的中方办学者应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而开设的,它原本并不包含在外方合作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因此对这类课程比较重视的一般只有中方办学者,而主导大学学术发展的外方办学者则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不能为这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足够的资源。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文化课”的上课时间都被安排在了晚上,且学校对这类课的师资要求和待遇也没有一般专业课的高,从而限制了这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专业课程需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需求。美国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曾说:“由国外提供的高等教育的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本国的情况——如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以及教育的实际情况等——确实是千差万别的,绝不能只把外国的学校结构或是外国的观点简单地移植到本国来。”[5]中外合作大学的专业课一般都是从国外合作高校全套引进的,其专业知识一般都能与国际无障碍接轨。然而,国际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西方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洋为中用”,因此中外合作大学在保持专业课程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其对本土社会需要的满足,根据国情对已有的专业课程做出调整,从而使其能够更加适应中国社会的土壤。
第三,需加深学生对国际文化的掌握。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虽然浸润在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平时也可以通过西方原版教材和外籍教师了解到国际文化的相关内容,然而这些内容的掌握一般是专业学习的附属过程,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深厚的国际知识。因此,建议中外合作大学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外开设系统的国际文化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未来从事国际活动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A Truly Unique British University in China [EB/OL]. http://www.nottingham.edu.cn/en/about/index.aspx,2013-07-18.
[2]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University Life[EB/OL]. http://www.nottingham.edu.cn/en/life/student-life/student-societies.aspx, 2013-07-18.
[3]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Centre for Research on Sino-foreign Universities [EB/OL]. http://www.nottingham.edu.cn/en/crsfu/teaching/index.aspx, 2013-07-17.
[4]阎亚林.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 1966(4):11.
[5]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学 [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5:108.
编辑 潘雅 秦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