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单”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研究
2015-01-12李俊成
李俊成
摘 要:有效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话题,但同时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针对现行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缺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以“活动单”为载体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力图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性;活动单;少教多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8(S)-0076-5
1 问题提出
有效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话题,特别是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选修学科只有等级,没有分数)使得物理这门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降得较低,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几乎不可能在课外花时间在物理学科上,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更有效益。
2 概念界定
2.1 “活动单”
“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等。“活动单”是将教材“冰冷”的智慧之果还原成学生生活情境并激发学生“火热”思考的“催化剂”;“活动单”是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导航仪”;“活动单”还是实现“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操作平台”。“活动单”不同于传统教案重视的是学什么和如何学。“活动单”也有别于学案,虽然“活动单”和学案都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但学案还是基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而“活动单”则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经验,提升学生学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方案。特别是通过活动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2 有效性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2.3 有效教学
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所谓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关于有效率,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习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益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所谓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3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什么样的形式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做到以下三点是关键:一是将我们的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和多维度的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教学设计成“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可以在横向上发散,在纵向上联系,思维能够驰聘起来,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思维结果会将教学内容构建成一个多点、多线、多面的体。二是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自主是首位的,这是产生合作和探究的欲望的前提,自主不充分,合作和探究就是徒有其形。三是活动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说得简单直观点,在学生渴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教学安排应恰好是一个展示的环节;当学生希望解决自己的困惑时,教学活动恰好就是质疑解难。不要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一成不变地、生硬地坚持下去,想得的得不到,想给的没人要,这就会使教学陷入无效。
3.1 “活动单”的设计原则
基于“少教多学”, 构建以“活动单”为载体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实现新课程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实现人自身发展。通过以“活动单”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变“教堂”为“学堂”,进一步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活动单”中的“活动”实现以下功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反思、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基本理念是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3.2 “活动单”的主要结构
“活动单”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以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①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等确定。②活动方案:主要是对整堂课要进行的几个活动进行设计。如:活动一: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本节课中要复习的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活动二:研究的思路,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解决涉及本节复习的概念、规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活动三:提出需要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主要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老师要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活动四:大约5分钟的自我整理、小结。③课堂反馈:主要是设计一定数量的检测题,了解学生的复习的效果。
3.3 “活动单”的教学案例及解读、分析
(2)物体是否做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a与速度v的方向关系。①当a与v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若a增大,表明速度增加得越来越快;若a减小,表明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②当a与v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若a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a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
(3)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的大小决定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和物体的质量m,a的方向由合外力F的方向决定。
活动二:能力、方法的提升
例2 如图1所示,s处有一个点光源,距竖直墙壁的水平距离为d , 当一个大小可忽略不计的小球,以初速度v0从s处水平抛出,则小球在运动过程中, 其在墙壁上的影子做什么运动?
活动三:提出需要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主要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老师要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
活动四:自我小结及反思
如:易错点的自我整理。
(1)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计算时应紧扣定义,不可取几段的平均值。
(2)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计算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时,要注意其方向,不可直接相减。若题目中没有明确其方向,要注意多解问题。
(3)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它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
(4)对于光电门的原理,应知道是用极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活动五:自我检测、巩固提升
3.3.2 对案例的解读、分析
通过活动一中的例题,让学生明确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在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既实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更使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交流,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需要老师教的,老师一定不去教。真正体现少教多学这一让物理课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例题2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去找小球影子的位置?如何得到影子的位置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思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
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本案例的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先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感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先提出这些概念和方法,就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这里“活动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
活动三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一和二中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考前无法预见的。因此,在活动一和二进行时,教师要多观察、多倾听,要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及时的启发、引导。要通过呈现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活动四一定要让学生说说,通过前面的三个活动,有哪些收获?说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就在小结、反思,这种小结、反思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最有效的。
4 对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4.1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疑问、置障碍、布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到积极的探究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体。即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一切都在活动中得到体现。
4.2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形成探究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新教师和一个老教师上同一年级的课,老教师上课时,分析课本内容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滴水不漏,学生听课过程中频频点头,为老师的精彩讲解所折服。而新教师上课时,内容间衔接不好,甚至有个别老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出现“挂黑板”的现象。但在检测时,却有可能出现考试成绩新教师执教的班级比老教师执教的班级还好的现象。老师上课滴水不漏,却往往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时还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的地方给包办了。而新教师上课过程中出现未讲清或“挂黑板”等现象时,就把教师自己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挫折或失误展示给了学生,也即把思维过程展示给了学生,从而导致学生自己去进一步分析、思考。而学生一旦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不但增强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逐步形成了爱思考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意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不但有机会学习科学家和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科学家和老师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挑战,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因此,教学中教师适当表现得“笨”一点,有时还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这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活动单”设计中恰当有效的问题是关键。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如:电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电场?这时你必须清楚,你对电场知道了多少?了解了电场的哪些性质?怎样借助于已知的去探究未知的?等等。通过自问自答,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再如:法拉第受到奥斯特实验电能生磁的启示,提出磁能否生电呢?如果能的话怎样才能实现呢?从而展示科学家法拉第对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
4.3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实现师生的思维“共振”
教学中发现,即使到了高中,学生仍未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会思想的人,因此“活动单”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如何去思想的“支架”。所以设计“活动单”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心理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出的“活动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支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总之,评价是否是有效的课堂,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多不多?是否做到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课堂,能做好这些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就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田凤翔.高中物理试卷讲评课“活动单”的设计及反思[J].物理教学探讨 2014,(1):28。
[3]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栏目编辑 邓 磊)
活动三:提出需要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主要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老师要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
活动四:自我小结及反思
如:易错点的自我整理。
(1)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计算时应紧扣定义,不可取几段的平均值。
(2)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计算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时,要注意其方向,不可直接相减。若题目中没有明确其方向,要注意多解问题。
(3)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它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
(4)对于光电门的原理,应知道是用极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活动五:自我检测、巩固提升
3.3.2 对案例的解读、分析
通过活动一中的例题,让学生明确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在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既实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更使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交流,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需要老师教的,老师一定不去教。真正体现少教多学这一让物理课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例题2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去找小球影子的位置?如何得到影子的位置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思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
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本案例的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先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感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先提出这些概念和方法,就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这里“活动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
活动三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一和二中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考前无法预见的。因此,在活动一和二进行时,教师要多观察、多倾听,要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及时的启发、引导。要通过呈现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活动四一定要让学生说说,通过前面的三个活动,有哪些收获?说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就在小结、反思,这种小结、反思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最有效的。
4 对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4.1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疑问、置障碍、布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到积极的探究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体。即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一切都在活动中得到体现。
4.2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形成探究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新教师和一个老教师上同一年级的课,老教师上课时,分析课本内容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滴水不漏,学生听课过程中频频点头,为老师的精彩讲解所折服。而新教师上课时,内容间衔接不好,甚至有个别老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出现“挂黑板”的现象。但在检测时,却有可能出现考试成绩新教师执教的班级比老教师执教的班级还好的现象。老师上课滴水不漏,却往往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时还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的地方给包办了。而新教师上课过程中出现未讲清或“挂黑板”等现象时,就把教师自己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挫折或失误展示给了学生,也即把思维过程展示给了学生,从而导致学生自己去进一步分析、思考。而学生一旦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不但增强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逐步形成了爱思考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意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不但有机会学习科学家和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科学家和老师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挑战,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因此,教学中教师适当表现得“笨”一点,有时还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这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活动单”设计中恰当有效的问题是关键。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如:电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电场?这时你必须清楚,你对电场知道了多少?了解了电场的哪些性质?怎样借助于已知的去探究未知的?等等。通过自问自答,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再如:法拉第受到奥斯特实验电能生磁的启示,提出磁能否生电呢?如果能的话怎样才能实现呢?从而展示科学家法拉第对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
4.3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实现师生的思维“共振”
教学中发现,即使到了高中,学生仍未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会思想的人,因此“活动单”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如何去思想的“支架”。所以设计“活动单”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心理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出的“活动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支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总之,评价是否是有效的课堂,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多不多?是否做到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课堂,能做好这些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就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田凤翔.高中物理试卷讲评课“活动单”的设计及反思[J].物理教学探讨 2014,(1):28。
[3]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栏目编辑 邓 磊)
活动三:提出需要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主要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老师要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
活动四:自我小结及反思
如:易错点的自我整理。
(1)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计算时应紧扣定义,不可取几段的平均值。
(2)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计算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时,要注意其方向,不可直接相减。若题目中没有明确其方向,要注意多解问题。
(3)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它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
(4)对于光电门的原理,应知道是用极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活动五:自我检测、巩固提升
3.3.2 对案例的解读、分析
通过活动一中的例题,让学生明确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在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既实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更使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交流,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需要老师教的,老师一定不去教。真正体现少教多学这一让物理课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例题2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去找小球影子的位置?如何得到影子的位置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思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
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本案例的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先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感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先提出这些概念和方法,就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这里“活动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
活动三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一和二中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考前无法预见的。因此,在活动一和二进行时,教师要多观察、多倾听,要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及时的启发、引导。要通过呈现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活动四一定要让学生说说,通过前面的三个活动,有哪些收获?说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就在小结、反思,这种小结、反思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最有效的。
4 对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4.1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疑问、置障碍、布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到积极的探究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体。即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一切都在活动中得到体现。
4.2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形成探究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新教师和一个老教师上同一年级的课,老教师上课时,分析课本内容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滴水不漏,学生听课过程中频频点头,为老师的精彩讲解所折服。而新教师上课时,内容间衔接不好,甚至有个别老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出现“挂黑板”的现象。但在检测时,却有可能出现考试成绩新教师执教的班级比老教师执教的班级还好的现象。老师上课滴水不漏,却往往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时还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的地方给包办了。而新教师上课过程中出现未讲清或“挂黑板”等现象时,就把教师自己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挫折或失误展示给了学生,也即把思维过程展示给了学生,从而导致学生自己去进一步分析、思考。而学生一旦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不但增强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逐步形成了爱思考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意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不但有机会学习科学家和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科学家和老师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挑战,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因此,教学中教师适当表现得“笨”一点,有时还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这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活动单”设计中恰当有效的问题是关键。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如:电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电场?这时你必须清楚,你对电场知道了多少?了解了电场的哪些性质?怎样借助于已知的去探究未知的?等等。通过自问自答,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再如:法拉第受到奥斯特实验电能生磁的启示,提出磁能否生电呢?如果能的话怎样才能实现呢?从而展示科学家法拉第对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
4.3 实现有效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实现师生的思维“共振”
教学中发现,即使到了高中,学生仍未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会思想的人,因此“活动单”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如何去思想的“支架”。所以设计“活动单”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心理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出的“活动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支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总之,评价是否是有效的课堂,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多不多?是否做到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课堂,能做好这些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就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田凤翔.高中物理试卷讲评课“活动单”的设计及反思[J].物理教学探讨 2014,(1):28。
[3]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