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实践教育培养食品行业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研究

2015-01-09刘海英田耀旗王金鹏孟宗

考试周刊 2014年93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创新人才

刘海英 田耀旗 王金鹏 孟宗

摘    要: 大学创新人才应以所学专业为基础,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才能逐渐产生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食品专业具有理工科专业的特性,其培养模式不应以授课和少量实验实践为主。为此,鼓励大学本科生参与校企联合的科研项目,综合培养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实践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校企联合项目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迅速变革的全新时期。由于我国人工成本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现今,人员密集型劳动的企业用工成本已经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降低,已经不能再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突出的是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而“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要充分激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1],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

一、我国创新教育不足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3]。这种教育模式与实践严重脱节、与社会脱节,培养出的学生远远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要求,更缺乏甚至限制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全面认知与思考,因而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的[4],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对知识缺乏全面理解和掌握的人,很难在相关领域迅速成长,更难以创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为接受式教育,即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仅有的综合实践环节往往在临近毕业的论文或设计环节才会接触,此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很多已经遗忘,无法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最终沦为知识储存器和考试机器,逐渐丧失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更缺少知识以外的其他素质,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而创业和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只有让学生尽早开展实践活动,走入实验室,走入社会,走入企业,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逐渐具备创新能力。

2.校内与校外教育脱节[5],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不足。在当前本科教学实践环节中,校内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校往往缺乏与校外企业的互动与合作,教学活动处于封闭状态。这就造成学生对科研活动参与度较低,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不能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研究项目中,更难以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现在绝大多数本科应届毕业生因实践能力差而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影响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

二、加强创新实践教育的对策

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推动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项目研究。美国的高校给予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鼓励低年级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SURP)”、麻省理工学院的“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斯坦福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RP)”[6]等。我国各大高校开始相继举办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SRP)[7]等。以食品专业见长的江南大学也在近年开展了PRP项目(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以促进本科生参加实际科研活动。

通过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我国部分高校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较过去确实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自从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的科研师资、实验设备、建设等硬件条件更新和增长速度远落后于本科生数量的增长速度。高校难以在硬件与经费上给业余科研项目以保障。同时,由于这类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松散,没有纳入学分考核体制,致使很多项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食品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程实践。如果能推动学生走进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实验项目,则既能保证学生科研经费和部分实验硬件设施来源,又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科研训练需要。

三、在校企联合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项目来源于实际生产,项目产出的成果要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要完成此类项目,实施人员不但要具备出色的试验设计能力,全面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更要具备将实验室中运用的方法与实际生产顺利衔接的能力。需要执行人熟悉实际生产工艺,了解设备运转规律,掌握成本核算等多方面知识。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对本科生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激发本科学生科研探索精神,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工科本科生通过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调动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动手制订项目实施计划,使学生体验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及材料的准备过程,为其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科学实验,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2.多点不定期地进入企业,增强本科生的生产实践能力。通过进入企业,本科生了解生产,参与实际生产。现今由于经费、时间及和校企的关系等问题,多数学校的生产实习课程均面临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尴尬局面。如果能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则可以让学生长时间、不定期、多点进入企业实习,达到生产实习课程原有的目的;依托不同项目,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了解不同生产实践;提高将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3.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和联系,培养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大部分学校长期以来实行应试化教育,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同时,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越来越薄弱,部分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企业是大部分本科工科学生的主要工作目的地,提前接触企业,参与校企联合的科研工作,有助于学生获得社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找工作奠定基础。

为了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提前、极早地参与科研与实践活动,得到全面培养,有必要通过设立“校企合作项目”的方式,搭建一个“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创新平台”,从而建立“校企合作、共享资源、联合培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通过参与深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从生产一线、实践一线、科研一线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2]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2007,4:9-13.

[3]虞锦林,蒋庆汉,刘跃泉,周建刚,袁建军.对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6:6-8.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5]李佩桦,谭永宏.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训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03,4(5):62-64.

[6]钱钰.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中美比较的视野[D].南京:南京大学,2007.

[7]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李宏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211-213.

本研究由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B2013069)资助。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创新人才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