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共进

2015-01-09吴佳熹

国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世纪建设

吴佳熹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共进

吴佳熹

习主席着眼时代发展和世界全局,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创造性提出了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合作倡议。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符合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愿望的重大战略构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

中国东盟 互利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吴佳熹,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事术语与军事志研究室研究实习员,上尉

2013年10月,习主席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毋庸置疑,这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一条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必将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创造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和经济增长点,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和安全合作增加新的契合点。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

东盟国家多数是我国陆上和海上的近邻,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合作,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大战略和开放发展的重要任务。

寻求应对挑战新途径,深化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全球范围而言,市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试图通过新的国际区域经贸安排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密切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关系,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上经济大通道,不仅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合作交流,开创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历史新时代,而且有利于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打造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一路”沿线。经过

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尤为重要。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就是联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动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黄金路线,有力带动了当时的经济与贸易发展。如今,我国与东盟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贸易、港口航运、科技创新、海洋能源、生态环境,以及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对于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构建周边环境新秩序,维护和平稳定。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合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环节之一。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西方国家肆意攻击、丑化、歪曲我国在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少数东盟国家也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持怀疑态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是东亚、南亚,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是地缘上的“大亚太”区域。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有责任更有必要推动地区间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了我国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精神,有效寻找到了我国与东盟各国间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必将为推动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共进发挥重要作用。

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历史基础和有利现实条件

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有承袭历史上丝绸之路“富邻、睦邻”传统的考虑,又有“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现实需要,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积淀政治优势

2000多年前开启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民经贸、文化、情感交流的纽带。它以中国为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随着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高度发展,由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初,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巅峰。然而,由于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实施海禁政策,航海业开始衰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清政府的没落,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告别了历史舞台。

回顾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海上交往的历史,特别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最能体现出中国一直以来遵循的“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价值理念。明初之际,南海海盗猖獗,已经严重威胁到明朝的外部安全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剿灭海盗,调节缓和中国与各国间的矛盾,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经贸稳定和海上安全。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在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明朝不仅没有占据其他国家一寸土地,而且有效维护了区域内的海上交通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同时,郑和船队承担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商业贸易。与西方航海模式武力征服和摧毁不同的是,郑和船队采取议价成交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互惠和世界大同,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大的政治意义就是要昭示世界,历史上的强大中国从不奉行用武力征服和占领其他国家,始终通过友好通商、彼此互惠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新的形势下,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大国地位作用的提升,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共信,努力形成区域共同市场,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竖起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二)有利的现实条件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奠定前提基础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人文相通、商缘相连、利益相融,不仅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的域外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同东盟启动并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前提基础。

一是政治互信不断加深。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始终贯穿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彼此信任不断加强,积极保持着频繁的双边和多边高层交往,建立了包括首脑、部长等各个层级在内的完善的对话合作体制。仅部长级会议机制就涵盖了外交、经济、交通、海关、检察、青年事务、卫生、电信、新闻、质检等12个方面,并在 20 多个领域开展了互利合作,极大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是双边贸易和投资大幅提高。中国与东盟是睦邻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自2010年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6.2%的平均增幅。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达4436亿美元,增长11%。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与东盟的相互间投资额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6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近120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投资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总额近400亿美元,真正树立起国家间平等互利合作的典范。

三是全方位合作和人文交流日益深化。长期以来,中国不仅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广泛合作,而且在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放、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等11个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双方缔结了140多对友好省市,每周有1000多架次的往来航班,每年有高达18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18万人。中国人民与东盟人民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成功应对了许多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实践证明,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不仅为双方人民带来了福祉,也推动了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十年的深化之年,也是发展之年,中国与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中国与东盟正致力于达到“钻石十年”。建设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顺应时势。

三、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上拥有共同地缘,在经贸上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双方共同发展,为实现地区互利共赢增添新的更大动力。

第一,持续深化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推进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进入21世纪,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大,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巩固。我们应当延续这一良好发展态势,始终坚持“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根本原则,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世代友好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要加强高层交往,广泛利用亚太合作安全理事会、东盟地区论坛等时机,积极参与双边或者多边磋商;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不定期在华举行中国—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就双方关系发展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沟通、增加理解、促进合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密切双方在教育、文化、科技、环保、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加强青年、媒体、智库和地方交流,用好中国与东盟中心、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文化交流平台,借助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双方民众的文化共鸣和情感联系,共同夯实双方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弘扬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

第二,妥善处理南海争端。南海的和平稳定关乎地区的发展繁荣和人民福祉,符合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然而,南海问题涉及“五国六方”,错综复杂,

短期内更是无法解决。为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国采取了一些正当合法的应对措施,却被部分国家误读,加之一些域外国家介入,使南海问题更加扑朔迷离、情况复杂,这些都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变数。鉴此,中国应在坚定维护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与东盟各国一起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地区海洋和平与稳定安全保障机制,恪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致力于同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排除各种干扰,和平解决争议,促进务实合作,努力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第三,着力提高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质量和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提高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质量和水平不仅将促进双方的经贸往来,也将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地区自贸安排奠定基础。为此,中国与东盟应当尽快启动自贸区升级版谈判,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努力在中小企业合作、能源、环境等领域商签合作协议,不断深化经济和贸易往来。要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投资合作,继续推动在东盟国家设立产业和经贸合作区,同时也欢迎和吸引东盟国家在中国设立产业园区,并探讨在边境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让边境地区真正成为双方利益融合的纽带。

第四,大力加强互联互通建设。互联互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2014年11月,习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为中国与东盟加强互联互通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加强统筹规划,突出抓好海运水运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通信光缆网等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搭建安全高效的综合联通网络。要积极推进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解决本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融资瓶颈,推动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建设人民币同东盟国家货币的市场交易中心,努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的跨境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共同发展。

第五,全面开展海上合作。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出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情况,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海外中国企业及其人员的安全需要得到保障;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海上灾难频发;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国家还不同程度地面临水资源供应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等诸多因素一起,共同影响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对此,我国应当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与东盟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海洋环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双方海洋政策交流与协调;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加强与东盟各国海上安全防务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双方防务战略磋商机制,以抢险救灾、反恐维稳、打击海盗等重点需求为牵引,选择各方共同关切且能接受的合作内容,将合作引向深入,努力让海上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为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全方位深度合作积累新经验、树立新样板。

[1] 张高丽.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2014-09-16.

[2] 陈武.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人民日报,2014 -01-15(7).

[3] 刘新生.携手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纵横,2014-02.

[4] 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3(12).

[5] 宋一兵、庄晓平.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经济论坛,2006-07.

(责任编辑:邱蜀林)

E25

A

ISSN1002-4484(2015)02-0035-04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世纪建设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y School Life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世纪中国梦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