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鲜活素材充实中学物理课堂文化
2015-01-09刁心峰郝进欣张涛
刁心峰 郝进欣 张涛
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利用鲜活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文化的作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阐述在选择素材时还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七个方面素材对课堂教学的充实和提高,通过利用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课堂文化;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0(S)-0023-3
1 引 言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组织形式的变化层出不穷,但是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呢?为了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对如何丰富课堂文化进行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其实作为“创造者”的教师们不应再用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应只注重结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点的传授,老师经常告诉学生结果,学生也是为了能在考试时拿高分,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用做实验的方式去理解体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抹杀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文化,我们对贵州省毕节地区部分中学的学生进行一次调查。统计调查的结果如下:
第1项对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67.8%的学生对物理学习基本不感兴趣,23.6%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一般,8.6%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第2项对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查:12.4%的学生反映物理这科的老师偶尔使用趣味教学,而87.6%的学生反映任课老师从未使用过趣味教学。
第3项对物理教学教法的调查: 63.3%的学生认为物理课上实施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更足了。14.7%的学生认为物理课上实施趣味教学无助于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培养。22%的学生坚持老师使用原有填鸭式叫教学法。
第4项对中学物理学习目的的调查: 42%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高考考高分,能够上个好大学,今后找个好工作。13.8%的学生认为学好物理是让父母高兴。38%的学生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学好物理为今后有一个好的发展。
第5项在趣味教学的效果上:35.4%的学生反映趣味教学使自己的物理成绩提高很明显,46.2%的学生反映自己的物理成绩提高了一点,16.8 %的学生反映自己的物理成绩和以前相比没有提高,1.6%的学生反映自己的物理成绩反而变差了。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利用鲜活素材丰富了课堂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即是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去探究。现在的课堂要丰富多彩,这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2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我们提出以下七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2.1 利用成功素材感染学生、启迪学生、教育学生,以育人为目的突显课堂文化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智还未成熟,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当受到一点挫折就感觉像天塌下来一样,总爱抱怨这、抱怨那,大多数的学生总爱找一千个理由证明自己就是懦夫,而不愿意找一个理由证明自己是个强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几分钟的上课时间和学生一同分享成功的素材,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找到了证明自己是强者的理由,这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笔者还记得读中学时,老师在上课时所说的一句话“人的一生30%是不能改变的,但我们能改变剩余的70%”,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笔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向前,积极的改变自己,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2 利用设问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神秘中突显课堂文化
学习课堂文化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未知到一知半解再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的重要。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调查结果,总结出通过设疑引入疑点的教学素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疑惑的世界,激起学生思索的火花,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通过思考验证而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讲到大气压强,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个杯子和硬纸片,杯子装满水后,用硬纸片覆盖,倒过来而水不流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且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学生实在解释不清楚时,老师才对这次实验作必要的补充。这样通过不断设问提出问题,以疑点激趣,神秘中突显课堂文化。同时让学生去完成每一个实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的态度,真正从重知识重方法转移到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2.3 利用趣味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趣味中突显课堂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活动有效地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趣味的素材,尽量多地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入手。例如:通过趣味实验给学生创立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快乐课堂,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上物理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走进物理学就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2.4 利用影音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文化
影音教学素材具有影像、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这对于演示实验过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特点。影音教学素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实验过程,突出教学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方法[7]。例如,在上《机械波》这节时,其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机械波的传播的是运动形式,介质中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机械波模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机械波是怎样振动的,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去理解机械波的运动过程。同时教师把机械运动过程制作成影音教学动画,把机械振动的每一个过程再呈现出来,这样既有老师做实验又有动画演示过程,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丰富了课堂文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5 就地取材,朴素实验素材丰富课堂文化
在贫困地区学校实验器材严重困乏,如何利用学校原有的资源开展实验教学是值得老师去思考的问题。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制作实验器材。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师教具制作比赛,教师把生活中废弃的瓶子、纸箱等利用起来,制作成教学中常用到的实验仪器(比如说制作单摆的仪器,制作验证机械能守恒的仪器装置),这些实验素材在教学的时候不仅丰富课堂文化,而且也解决了学校实验仪器匮乏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2.6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素材丰富课堂文化
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趣味感,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8]。比如:在化学上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天平、酒精灯、量筒的使用等,这些内容在学物理的时候都会学到的。还有化学上金属元素符号也可以应用到物理中来,像写铝、铁、铜等元素时,就可以写他们的元素符号,这样写起来既简便又可加深对化学学科的巩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语文、化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为物理服务,让学生从文字叙述上发现物理知识,各科学科之间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2.7 利用激励、微笑、赞赏,创设情感情景丰富课堂文化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微笑地面对自己的学生,微笑是一种最温暖人心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里的满足。如果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炙热的情怀,就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此外,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给学生多一些激励、多一些赞赏,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老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认真听取,正确的要及时鼓励,即便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学生的其他方面。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不存在快乐学习,只有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3 结 论
本文旨在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以上七种当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丰富课堂文化。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教学教法,吃透教材,不断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课堂改革上取得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学智.以文化之 美好和谐———谈课堂文化的重建[J].甘肃教育,2011,(17):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董丽.浅谈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学理论,2011,(14):287.
[6]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陈澜,傅强.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文化构建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
[8]任志鸿.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3.
[9]明庆华,王洪川.构建快乐的课堂[J].中国民族教育,2009,(5):4.
[10]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