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2015-01-08魏彦鹏王勇
魏彦鹏 王勇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变化浪潮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模式。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并以此在传统银行如何实现变革和多方共赢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合作共赢
2013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产品大量出现,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2014年随之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年,截至2014年06月30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5741.6亿元,全国已有1400余家P2P平台。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对传统银行业的巨大冲击,长期享受存贷息差红利的银行业已经被迫开始改变。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下,传统银行需要充分分析和评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方能不被淘汰,创造新的价值。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及模式分析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进行的金融活动。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则可称为金融互联网。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的发展,出现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本文中所讨论的互联网金融,包含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概念,泛指那些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催生出的相较于传统金融更新、更快、更多样化的金融活动。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及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条件的逐渐成熟,互联网企业从单一的金融服务渠道及信息提供者角色实现了跨越,将其业务领域延伸至金融领域之中,经历一段野蛮生长之后,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金融模式,其和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资金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配,但和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凭借技术优势,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活动的效率。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在当今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依靠信息技术让金融活动前所未有的高效,并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束缚,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发展形成了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互联网理财、虚拟货币、电商金融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模式。下面逐一介绍:
(1)第三方支付
互联网金融最早兴起于第三方支付市场,随着淘宝等一批电商的高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也水涨船高,一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它满足了当时人们分散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潜在需求,填补了支付市场的空白,并进而带动了其他网络金融模式的发展。
目前第三方支付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牌照数量上看,在2014年7月15日央行发放了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持牌单位将增加到了269家。此前,央行在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共发放过四批牌照,且发放数量也成逐次递增趋势。从用户数量上看,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半年度增长率12.3%。从交易规模上看,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同比增长46.8%,整体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其中网络购物依然占据最大份额,为35.2%;其次是航空客票,占13.2%;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基金申购市场则一跃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占比为10.5%,其余传统领域市场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值得关注的是,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达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市场交易规模也已经达到了12197.4亿,同比增速707.0%。可以预见,伴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支付企业将聚焦于线下到线上的反向O2O市场,以期在线下市场中取得突破。
(2)网络融资
网络融资主要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接融资的行为,无论是P2P还是众筹,广大网民都直接参与了融资过程。P2P(Peer to Peer Lending)是个人对个人的一种融资模式,是典型的金融脱媒。众筹是一种“预消费”模式,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公众募集项目资金。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家、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目前国内网贷融资平台已有1400余家,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整体成交额,其增长速度异常惊人;2013年至今,其中参与人数季复合增长率为31.23%,成交额季复合增长率为29.01%。从地域上看,广东、上海、北京三地资本最为集中,而广东、浙江、山东三地平台数量最多。
相比于发展速度,其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是滞后的,2014年倒闭和跑路的P2P网贷平台一共是61家,加上此前总计150家。对于P2P网贷这一新生事物,很多人评价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有望今年年底或者2015年初将有P2P网贷监管细则规划出台。
(3)互联网理财
随着2013年6月支付宝旗下余额宝的“一声炮响”,国内的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成激增式发展,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传统银行、运营商等纷纷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宝宝”大战,短时间内,互联网理财产品几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标配。
目前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使用率为10.1%,与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基金,其上半年期末资产净值超5700亿。互联网理财主要包含了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销售、跨境支付等为主要业务的跨金融市场产品,也不乏“话费宝”这种与其他业务相互关联的要素。互联网理财产品往往以高收益和低门槛作为吸引策略,一时间吸引了大批资金,余额宝依托的天弘基金就以此从名不见经传一跃至国内首位。然而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大部分互联网理财的收益率都回归到了7日年化5%以下的区间(图2),这表明该市场的格局划分逐渐趋于平稳,用户群体也正日趋固定,正进入下一个阶段。
(4)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的出现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成型,最早起源于用于标定和购买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的物品,并随着国内网络游戏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吸金能力的不断增强,逐渐体现出一般等价物的部分属性,甚至可以在特殊市场进行与实际货币的交换。比特币作为一个特例,其诞生之初便被设计具有货币的特性和职能,并进行了一轮激进的投机催化,一度发展壮大,但其存在着包括来源、技术可靠性等诸多不稳定因素,风险一直处于高位,具有更多的实验性质。虚拟货币目前仍主要作为虚拟世界的从属物,相信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其必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5)移动化趋势
移动终端已经取代传统台式电脑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电子终端,同时移动网络环境的优化以及移动终端性能的提升,为互联网金融的移动化铺平了道路,相信互联网金融将在未来短时间内迅速占领移动端。用户黏性更大,利用用户的位置、社会信息将能够更好地分析客户行为,制造出更多可能性,必将催生出更新、更深层的业务需求。另外在移动金融场景中,运营商可能会在在金融生态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入手,将其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进行分析,笔者总结了如下四个方面:
1.更充分地发现信息价值
互联网是天生具有信息基因的,因而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与生俱来。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靠技术支撑所带来的信息对称吸引大批中小投资者,诱发金融脱媒的趋势;另一方面,凭借对信息更强的获取能力和更深入的理解,使得其金融活动所依托的土壤空前肥沃,通过在多维度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互联网金融能够跟准确地理解金融活动中各个主体的特质,从而更主动、更准确地调整自身,以快速、充分地适应变化,将金融活动的提升到新的高度。传统银行习惯于依靠垄断地位赚取高额息差,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兴趣度都尚显不足。
2.交易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在交易方面,互联网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典范。交易成本低廉,只要拥有网络设备和软件,即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同时,通过对各种自动化手段的有效利用,使得交易效率远远高于传统人工方式。这种低廉有效地几乎不受制与交易规模的渠道,在大部分的业务范畴里,明显地超越了传统银行的渠道网络,并且与P2P、互联网理财等业务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安全性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技术和制度问题,可能成为未来电子渠道全面覆盖的最大瓶颈。
3.更懂得客户
在客户层面,互联网金融植根于“大众”的土壤,随着因科技水平的发展而逐步凸显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以及越来越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达到临界点,互联网金融一举突破传统金融的封锁,依靠广大中小客户的规模力量成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里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发展,其在增强人们表达需要的能力和意愿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满足它们的成本,使得传统银行所奉行的二八原则逐渐崩坏,市场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长尾理论的特点。在未来,长尾理论的凸显趋势将更加明显,大众的诉求欲愈发强烈,必须一切以用户为出发点,而真正懂得广大用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
4.风险防控的更多可能性
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目前的最大软肋,互联网企业一般不具备传统银行业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其服务的客户群体的风险防控意识也相对较差,加之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制度尚有缺失,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仍不理想。同时由于互联网相对开发的环境,其交易过程也面临更多技术风险,如信息泄露、资金盗转等,可能会极大地威胁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利用其自身优势所能创造的一些可能性,例如阿里小贷将现金流信息作为企业信用评定的指标等。传统银行虽然风险防控体系较完备,但也将多数中小客户挡在了门外,发现和利用新手段寻求风险和效率的新的平衡点迫在眉睫。
三、传统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马云曾讲,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句当初被很多金融专家当作笑话的言论,如今却实实在在地敲打着金融从业者的神经,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在金融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大爆发现象,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有金融管制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监管套利空间,这是传统银行必须面对的、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改观的现实。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局面。在这一段持续时间内,银行如何利用监管套利空间压缩以及随之而发生的互联网金融形态演变顺势而上,在新的制度、技术、社会环境下实现自身的大发展呢,笔者提出观点如下:
1.巩固诚信优势同时调整战略目标
银行在金融领域内的专业优势是互联网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撼动的,其在制度、流程和人才体系上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格局,特别是在社会认可度、网络拓展程度、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仍有绝对优势。另外在人们心目中,银行是可靠和稳健的象征,短时间内这种公信力是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但是随着银行业准入的放宽和互联网金融这种形式的深入人心,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必然发生更多的争夺与碰撞,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优劣势瞬间转化的案例(柯达、诺基亚等),所以巩固阵地需要的不仅是对当前市场份额的把控,更需要广泛联系地、充分地分析和理解时空转换背景下的客户需求的走向,从而有效地创新和改变。丝毫的自恃和放松情绪都是危害极大的。
2.加强在金融活动各环节合作
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角色定位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通过合作,吸收借鉴互联网的信息基因,全面升华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1)与互联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参与和承接资金托管、金融监管、信用背书等环节,各司所长,实现多赢局面。(2)实现信息共享,借用互联网的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建立用户关系数据网络,在保证客户隐私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利用能力的全面强化。(3)加强自身业务的互联网化,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电子渠道职能,提升服务能力。
3.推进业务标准化和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是经过良好的标准化接口定义的,这也是当前银行业所需要切实改善的部分。通过设计使金融活动的过程能够被清晰描述、分类和参数的充分量化,一方面是有效管理和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加为业务的互联网化、自动化打好基础,降低长尾需求响应成本,实现业务的优盘式管理和“热插拔”能力,以应对未来变化愈发频繁的环境。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下,过去利用垄断优势产生的高存贷息差盈利的方法将很快失去可行性,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金融特性有效地发现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偏好,积极地推行利率市场化,将是布局中长期金融格局甚至推动银行转型的有效措施。
4.增强信息共建力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国内银行仍然缺少一些基本和必要的信息共享机制。在面对互联网这样空前开发的信息环境时(例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除了收集和利用来自政府、金融系统的数据,更加会充分分析用户在淘宝、支付宝及社交媒体等媒介中的记录,作为信用依据),其对信息的有效性和对信息的解读能力都显得捉襟见肘。虽然金融机构(如征信中心)和各家银行都掌握一定的信息,但是信息之间是孤立的,不能通过连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需要各家金融机构不断权衡、探索得出必要保密需求和开放共享建设的平衡点,再此基础上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发挥信息连接创造的价值,占领信息时代制高点。
传统银行当前仍然拥有巨大优势和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互联网改变一个又一个行业的进程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停变化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本文在互联网对银行造成的冲击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银行业所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传统银行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和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并与自身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相信其将会创造出更加宽广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2013(5):86-88
[4]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5]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3-5
[6]马云.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N].人民日报,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