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
2015-01-08高志强侯瑞昌张日新
高志强 侯瑞昌 张日新
(河南省焦作市五官医院眼科,河南焦作454000)
当前,治愈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1]。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摘除技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的更新,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的视觉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手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眼部异物感、干涩等明显的干眼症状,因此手术后干眼症已经逐渐引起了眼科学者的广泛重视[2-3]。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66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33双眼),其中男性31例(31双眼),女性35例(35双眼),年龄为57-80岁,平均年龄(¯x±s)为63.43岁。手术前所选患者均无干眼症状。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进行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检查。病例选择标准:(1)无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2)未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3)未合并有眼底疾病、青光眼、葡萄膜炎、高度近视、角膜炎、泪囊炎、眼睑闭合不全、眼睑内外翻及合并眼外伤等眼部病变;(4)半年内未服用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影响泪膜功能的眼药水。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1 h开始使用复方托毗卡胺滴眼液散瞳,以确保瞳孔可以充分散大;患者接受眼球表面麻醉后,在其3点钟位置的角膜缘内1毫米处进行辅助切口。对照组患者:表面麻醉情况下,于11点位置处进行透明角膜切口;实验组患者:表麻情况下于11点位置处打开结膜囊,进行巩膜隧道切口(宽度均是3.2 mm)。使用粘弹剂充填前房保护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接着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双手法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注吸残留晶状体皮质,用推注器植入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自动灌注,系统注吸残留粘弹剂。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都自行闭合,无需特殊缝合。手术前3 d,两组患者均使用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术眼(每天3~4次),手术后使用典必殊眼液进行局部点眼,每天6次,用药7 d后逐渐减量,术后20 d停止点眼药。
1.3 评分标准
(1)干眼症状评分标准:0分,即无烧灼感、异物感、干涩感等症状;2分,间断地出现轻度症状;3分,持续地出现各种明显症状;(2)基础泪液分泌量评分标准:滤纸湿润长度低于10 mm表明泪液分泌减少,15~30 mm则为正常;(3)泪膜破裂时间:泪膜破裂评分标准:低于10 s表明泪膜不稳定,15~35 s表明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重复测量方差进行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
实验组:相比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周两组患者的异物感、灼烧感及干燥感等干眼症状均明显增加,且手术前后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个月与手术前相比稍有增加,手术后第3个月评分则稍低于手术前,但是均与术前的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比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周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且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个月的评分稍微增加,手术后第3个月评分降低,但是均与术前的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大于对照组,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3个月的差异不显著。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干眼症评分情况(¯±s,分)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干眼症评分情况(¯±s,分)
个月实验组组别 术前1 d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后3 0.45 ±0.51 1.47 ±0.66 0.74 ±0.50 0.44 ±0.50 0.44 ±0.47 0.97 ±0.72 0.62 ±0.54 0.41 ±0.48对照组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量
实验组:相较于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加,且与术前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手术后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基础泪液分泌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较术前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量(mm/5 min,¯x±s)
2.3 分析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
实验组: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1周、1个月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变短,术后第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则稍有延长,且均与手术前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手术后1周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变短,且与术前的差异显著(P<0.05);手术后3个月,泪膜破裂时间稍微延长,且与术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周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实验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分析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s¯±s)
表3 分析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s¯±s)
个月实验组组别 术前1 d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后3 7.38 ±0.86 5.39 ±0.36 5.69 ±0.77 7.99 ±0.74 7.56 ±0.91 3.81 ±0.79 5.49 ±0.78 8.53 ±0.65对照组
2.4 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实验组:手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与术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降低,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较于手术前,手术后1周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且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大于对照组,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3个月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
表4 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
个月实验组组别 术前1 d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后3 1.31 ±0.61 2.81 ±0.44 1.66 ±0.48 1.03 ±0.74对照组1.46 ±0.71 2.41 ±0.55 1.71 ±0.46 0.81 ±0.66
3 讨论
白内障患者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发晶状体混浊,随着疾病的持续发展,患者的视力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而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及恢复快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但是该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泪膜的稳定性,因为泪膜可以润滑、营养、保护角结膜,手术影响泪膜后会引发干眼症状[4,5]。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多种切口方式,其中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为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
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要高于实验组,分析其原因:巩膜隧道切口使得结膜上皮炎症水平显著提高并加重了术后不适症状,也使得泪液分泌量出现反射性的增加;手术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要长于实验组,而对照组患者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则小于实验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明角膜切口在术后早期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巩膜隧道切口,其原因可能如下:(1)透明角膜切口破坏了角膜完整性,损伤三叉神经眼枝末梢,其神经损伤要多于巩膜隧道切口,由于神经损伤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泪液膜稳定性,一旦受损,患者的角膜中央感觉下降、瞬目动作减少,而泪膜重建的基础是瞬目,每次进行眨眼时,瞬目动作把泪液粘蛋白、脂质层及水液层均匀地分布于角膜表面,进而完成泪膜重建;(2)透明角膜切口会使术后角膜缘内的角膜更加不规则,而巩膜隧道切口则远离患者的角膜,因此手术后引发的角膜规则性相对不明显,由于角膜规则性与否会直接影响泪膜在眼表的附着,如果角膜不规则,患者泪膜表面的张力就会增大,其泪膜则会不稳定[2,6,7]。
综上所述,手术切口会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早期治疗效果,所以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好地预防患者术后干眼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郝志侠.老年白内障患者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干眼的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0,01(1):72-73.
[2]袁 胤,庄槿,邱立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对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J].眼科研究,2010,10(2):989-993.
[3]江利红,史 春,张靖华,应坚.透明角膜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9,07(3):1303-1304.
[4]凌 宇,付 鹏.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改变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3,01:(2)31-36.
[5]沈明海,房传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02(3):300-303.
[6]李 健.超声乳化术联合局部用药对白内障患者干眼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07(2):77-78.
[7]王子君,李景波,马恒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与干眼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