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防治高血压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2015-01-08江美芝罗兆文赵蔚诗赵群兴
江美芝 罗兆文 赵蔚诗 赵群兴 潘 莉
(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160)
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有报道显示,2010年我国卒中死亡人数高达170万[1,2],每年新发卒中 250 万例,其中亚型中 70% 为缺血性卒中[2]。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单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测定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为脑梗死危险预测的重要指标,颈动脉IMT每增加0.01 mm,卒中风险递增10%,可以作为粥样硬化是否消退的观察指标[4]。本研究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积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探讨对脑卒中极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建议的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分类标准[5]中关于高血压病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时间为3年。排除糖尿病、冠心病和已有脑卒中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筛选标准的161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68±5)岁;其中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狭窄分别为36、24、22、13例;采用常规降压 +阿托伐他丁钙进行治疗。对照组79例,男33例,女46例;平均年龄(71±5)岁;其中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狭窄分别为 79、35、26、18、12 例;采用常规降压治疗。
1.2 IMT 测量
使用东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NAS-2000),探头频率8~12 MHz;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测双颈动脉,取经动脉长轴切面,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和颈外动脉起始段管腔一内膜交界面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连续测量3个周期,取其平均值为颈动脉IMT值。以颈动脉IMT≥1.0 mm或颈动脉膨大处IMT>1.2 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3 mm或比邻近部位增厚0.5 mm或≥邻近部位IMT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缺损处面积>10 mm2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根据斑块超声特征分为软斑:斑块内部脂质沉积呈中等或弱回声;硬斑:斑块内纤维化、钙化、局部回生增强或有明显的声衰减;溃疡斑块:斑块表面不规则,有明显“宫状”或“壁龛样”影像,溃疡边缘回声低[6]。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块、溃疡斑块、混合斑块;稳定斑块指硬斑块。
1.3 药物与非药物干预
1.3.1 非药物干预 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7]要求,针对吸烟、酗酒、肥胖、体力活动少等危险因素进行生活方式改变,以量化表记录,每月1次,连续记录3年。
1.3.2 药物干预 两组均以《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标准进行血压控制,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按高血压指南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立普妥片)10~40 mg/d,连续3年,治疗目标为 LDL-C<2.6%或LDL-C下降40%。
1.4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为颈动脉IMT的改变(双测颈动脉颈外动脉的IMT平均值及形态)及脑卒中事件。
次要指标包括TC、LDL-C。治疗有效标准:(1)不稳定斑块转为稳定斑块;(2)原有斑块面积缩小;(3)狭窄面积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LDL-C均达标,治疗前后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控制有效率、卒中率分别为 82.6%、4.8% 和 35.4%、25.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s)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a P<0.05
分组 时相点 TC(mmol/L) LDL-C(mmol/L)观察组 治疗前6.03 ±0.59 3.59 ±0.71 6.48 ±0.84 4.03 ±0.87(82例) 治疗后 4.15±0.23* 2.44±0.28*对照组 治疗前 6.28±0.97 3.78±0.83(79例) 治疗后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极高危人群仅进行降压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对照组尽管高血压控制达标,其脑卒中发生率仍高达25.3%,这与相关报道中29.6%的发生率接近[8]。我国目前高血压控制率逐年提高,但脑卒中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是否与他汀药物使用率太低有关[9]?
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尤其不稳定斑块患者,有效控制了脑卒中的发生,其逆转斑块的有效率达82.6%,脑卒中3年发生率为4.8%,与对照组25.3%的发生率相比有非常明显差异。
在基层医疗单位,应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常规血脂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进行筛查,作为脑卒中极高危人群,除了高血压常规治疗外予积极的他汀治疗,这符合2013年《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行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关于对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给予积极的他汀治疗的建议。本研究采用的检查设备要求不高,治疗方法简单,只要宣教工作跟上,患者依从性较高,在社区容易推广。但由于本研究患者例数积累偏少,时间偏短,其准确性受到影响,有待于第二期研究探索。
[1]Yang G,Wang Y ,Zeng,et al.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1990-2010: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3,381(5):1987-2015.
[2]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共识组.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3,8(7):565-575.
[3]李 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4]黄民江,邬文敏,谭力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10,2(27):313-314.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525.
[6]袁光华,张 武,简文豪,等.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规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38.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8] Wong KS,Ng PW,Tang A,et al.Pl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n hing-risk pationts[J].Neurology,2007,68(23):2035-2038.
[9]蒋立新.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