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
2015-01-07胡信华
胡信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发展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翻译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哪些必要的阶段?在翻译教学中不同的主体如何交互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建构有效的交互模式以帮助学生发展其翻译能力?本文深入评述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文献,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对翻译能力的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更为实际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1.翻译能力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目前,国内外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是译者在具体的翻译任务和交际情境中通过习得各项能力逐步获得的。Hoffman(1997)将翻译能力发展分为七个阶段:无知阶段、新手阶段、入门阶段、学徒阶段、学徒期满阶段、专家阶段和大师阶段。西班牙PACTE小组(2000)认为翻译能力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1)习得以前没有的能力;(2)重新组合已经习得的能力,提高转换能力;(3)习得策略能力。翻译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项能力分别得以发展和重新组合,并最终将翻译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Chesterman(2000)认为翻译能力的发展包括五个阶段:初学者阶段、高级阶段、能力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在翻译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翻译实践完成了从有意识决策阶段到自动化决策阶段的过渡。
国内学者中,王树槐、王若维(2008)从6个维度(翻译技能、翻译策略、翻译思维、翻译创造性、文化能力和翻译人格发展)对翻译能力的发展层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翻译能力发展的综合模式。马会娟(2013)通过对学习者汉译英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将汉译英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学徒阶段和学徒期满阶段,通过调查问卷和样本的能力特点分析,发现处于不同能力发展阶段的受试者有不同的能力表现。方红、王克非(2014)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四个方面(初始状态、吸引状态、变异以及非线性特征)尝试建构翻译能力的动态发展模式。
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目的和关注重点不同,他们对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划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翻译能力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上升趋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2014),认为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发展包括三个阶段:能力形成阶段、能力运用阶段和能力提升阶段。
2.“交互式”教学模式理据
本文提出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以70年代德国K·沙勒和K-H·舍费尔创建的交往教学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将教学过程看作交往过程,提倡师生之间在合理的交往原则指导下,通过交往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理论参照下,教学过程是多级教学主体借助于一定的交往中介、以一定的交往环境为依托、采用适当的交往实践模式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同样具有教学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主体之间的多元、动态的交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能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交往,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和重组。
二、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王树槐2013,张瑞娥2013等)与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建构了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图1)。“交互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创设多级交互平台,营造真实的翻译环境,通过翻译过程中的多级主体交互逐步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
图1 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图
1.网络交互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翻译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成为可能。尤其是手机微信技术的运用,更让人际交往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联系更加密切。针对现代大学生“低头族”总是看微信、刷朋友圈的现象,教师不妨放低“身段”,以“朋友”的平等姿态去对待学生,通过微信的班级群和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主动与学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翻译能力的基本认识。比如笔者曾经将生活中看到的一处错误公示语拍照发朋友圈,并有意引导学生讨论其误译之处。由于素材来自于生活,学生的翻译热情被激发,讨论空前热烈。经过讨论,学生对于公示语的功能、特点、翻译技巧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在讲到广告翻译这一章时,笔者有意让学生按小组拍视频广告发朋友圈。全班各小组都能通过这一平台看到其它小组的成果,并进行点评。这种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使得师生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互在课堂以外也成为可能,创造条件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建构自身对于翻译现象、翻译技能、翻译转换机制的认知体系(吴英俊,赵秀琴2009)。
2.课内交互
通过网络交互,学生对某一特定文体的体裁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具备一定的认识后,可以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翻译交互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课前,教师可通过网络渠道将翻译材料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字典、网络等手段独立完成试译。翻译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审阅译稿,组内讨论,博采众长,形成代表该组最高水平的二稿,并按照教师要求记录反思日志(reflective journal)。接下来,小组代表进行译文展示,根据反思日志与大家分享翻译过程中的体会,并就其它小组的提问进行陈述、答辩。最后,各组对其他小组译文、译技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该文体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进行提炼总结。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级主体交互,将合作与竞争同时引入翻译课堂。教师不再是翻译的权威,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相互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生生交互可以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改善学生对多样性的宽容和接纳态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而组际交互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
3.实践交互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网络交互和课内交互虽然为学生亲身体验翻译过程提供了平台,但要获得直接的翻译经验还必须借助于真实的翻译项目,创造真实的翻译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和训练。真实翻译环境的创设必须以真实的翻译项目为中介,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与翻译市场的交互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翻译能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就与深圳某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成立校内翻译“公司”。该“公司”承接校内个人、部门甚至校外企业的真实翻译任务,从而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教学中来。这些真实的翻译任务往往都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并且还具有真实的客户,因此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译者”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正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化运作流程,而且在现实的压力下往往会更加积极地寻求翻译问题的解决途径。另外,我们也可以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翻译的实践和实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翻译市场的氛围和环境。笔者所在的院校利用地方独特资源优势,积极安排、组织学生参与深圳市举办的大运会、高交会及文博会等会展活动的现场翻译工作。学生在真实的“高压”环境下,只有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课上所学的翻译技巧,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升翻译能力,实现翻译学习与实际运用的紧密衔接。创设真实的翻译场景,以真实翻译项目为中介,通过师生与翻译市场的直接交互帮助学生完成对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内化,最终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结 语
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创设网络交互、课内交互和实践交互等多级交互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生-生、师-生、组-组、师生-翻译市场等多级主体间的有效交互,建立了一个多元、动态和开放的教学体系,对于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翻译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创设多种教学环境,突出特定的交往中介和交往目的,将多级主体间的交互贯穿翻译教学全过程。
[1]Hoffman,Robert R.:“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Expertise and the Domain of Interpreting”,Interpreting,2(1/2),1997:189-230.
[2]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 Meth 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In Alliison Beeby,Doris Ensinger and Marisa Presas(ed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jamins,2000:99-106.
[3]Chesterman,Andrew:“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mancipatory Translation”.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Beverly 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4]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5]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方红,王克非.动态系统理论下翻译能力的构成及发展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124-129.
[7]胡信华.认知图式理论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4,(6).
[8]王树怀.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9]张瑞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交往体系建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0]吴英俊,赵秀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网络辅助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