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手部湿疹67例
2015-01-07江渊
江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部湿疹67例
江渊
手部湿疹(hand eczema)是指局限于手部的湿疹,临床上较为常见。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97%,约占手部皮肤疾病的7.15%,在湿疹患者中手部湿疹约占33%,是职业性皮肤病中最大的一组疾病,约占87%[1]。病因较为复杂,外因方面常因职业与接触有关,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铬、环氧树脂;理发员接触各种洗发、烫发、染发液、肥皂等清洁剂,建筑工人接触水泥等。内因方面:常见患有异位性皮炎的患者本身具有异位性素质,手部再接触某些物质即发病。另外精神因素如压抑、焦虑等也有一定影响。从发病机理上来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手足湿疹古称“瘑疮”,首见于隋《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燥瘑疮候》“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则生瘸疮,若湿气少,风气多者,其病则干燥,但痒,搔之白屑出,干枯拆痛。”该书“湿病疮候”曰“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从皮肤科门诊选取手部湿疹患者122例,其中男40例,女82例,年龄19~54岁,平均31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36例,1个月~1年者48例,1年以上38。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5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诊断及纳入标准西医参照《临床皮肤病学》[2]湿疹一节诊断标准,中医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湿疹诊断标准,知情且自愿配合治疗者。
3.治疗方法:①治疗组:苦参15g、大黄30g、黄芩15g、黄柏30g。渗出水疱较多者加生地榆30g、明矾15g,干燥皲裂者加黄精15g、桃仁10g。用法:煎水取汁150 mL,外洗或浸泡患处,每次20-30 min,2次/d,配合派瑞松外用2次/d,30天为一疗程。②对照组:派瑞松软膏,外用2次/d,30天为一疗程。
图片来自网络
4.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改善,皮损消退大于或等于30%;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皮损消退小于30%。治愈率=治愈例数P本组病例总数×100%。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P本组病例总数×100%。
5.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达22.41%,显效率53.45%,总有效率94.82%;
对照组治愈率8%,显效率34%,总有效率74% (P<0.01)。见下表。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手部湿疹是第IV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CD4辅助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湿疹中的特殊类型,有别于泛发性湿疹或其他部位的局限性湿疹。本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化燥伤阴。另手足部位的特殊性,如外界频繁或长期的不良职业性理化刺激和致病微生物增殖的因素均加大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在治疗手部湿疹的中药中苦参、大黄、黄柏、黄芩、广藿香能清利除湿,祛风止痒;黄精、淮山药、白及能益气养血,滋阴润燥,敛疮生肌;透骨草及伸筋草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并能引领诸药直达病所。根据中药现代药理分析,苦参、大黄、黄柏、黄芩、黄精、白及、透骨草及伸筋草均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炎症渗出和白细胞游走,对抗5-HT和降低炎症局部组织中P GE的含量。苦参、大黄、黄柏、黄芩各具抗I、IV型变态反应作用[3]。白及、淮山药、黄精均含大量的黏液质可“封闭”皮肤水分蒸发通道,减少皮损中的水分丢失以软化角质。白及[4]中白及胶为黏多糖类高分子亲水胶,在制剂中可起助悬作用,作为药物载体可延长主药的滞留时间,增强其缓释功能,从而增强疗效,并能起到局部物理性止血促进愈合的作用;淮山药[5]含尿囊素可软化角质抗刺激促进上皮生长。中药洗剂中各单味药对常见致病性皮肤微生物诸如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6],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及金葡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采用中药水煎剂型并通过一定时间的浸泡可加大患处皮肤角质层细胞间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靶部位。通过临床观察,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手部湿疹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作者单位:厦门市中医院皮肤科)
[1]陈永艳,晏文,瓦庆彪.22400例手部皮肤病情况调查[J].皮肤病与性病,2004,26(3)∶12-13
[2]赵辩.临床皮肤病学 [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04-606
[3]余其斌,张汝芝.大黄、苦参、蛇床子实验治疗接触性湿疹模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3)∶197.
[4]葛勤,刘同华,黄林清.中药白及作为血管栓塞剂及药物载体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3,14(5)∶305.
[5]赵彦青.山药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0,13(5)∶49.
[6]周汛,李桂明.23种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1):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