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2015-01-07蒋海洋

厦门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厦门市

蒋海洋

加快推进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蒋海洋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厦门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十大千亿产业链(群)之一。厦门市围绕“美丽厦门”产业升级的行动计划,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巨人企业,着力建设厦门生物医药港,努力将厦门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区,并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两岸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2014年,全市生物与新医药企业5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实现销售收入280.16亿元,出口创汇9.23亿美元,总产值上亿元企业增长到51家。

表1 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各专业领域主要经济指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1~2014年,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3.12亿元、162.5亿元、212.39亿元和283.7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1%,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图1 2011-2014年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情况

2.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厦门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促进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并充实完善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了《厦门市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扶持政策《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

3.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目前,厦门市已拥有省部共建分子疫苗学与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火炬计划厦门(海沧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闽台(厦门)生物医药合作交流基地等五大国家级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被评定为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已建、在建病毒药物靶标研究与成药性评估关键技术平台、海峡两岸分子病理技术中心等26个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金投入2.65亿元,带动社会科技投入16.37亿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

4.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不断涌现

在打造千亿产业政策引导下,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涌现出一批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如厦门大学与万泰沧海公司合作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将是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未名医药的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是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药品;特宝生物的基因重组药物、艾德生物的体外诊疗产品、大博医疗的骨科Ⅲ类植入产品、中药厂的八宝丹、金达威的辅酶Q10和维生素D3、蓝湾科技的高纯氨糖等均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技术竞争优势和占有率;麦克奥迪(厦门)医疗诊断系统有限公司建立的全国远程病理会诊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病理会诊平台。

5.产业集聚高效发展

2014年,厦门生物医药港核心区-海沧区拥有生物与新医药企业19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5.11亿元,占全产业总产值的近一半,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市申报或进入临床试验的一类新药12个,其中11个落户海沧,居全省第一位。国家卫计委、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滚动支持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全国共8项,其中厦门占2项,均在海沧实施。2014年10月,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成为国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连续三年(2014-2016)给予共计4.5亿元的资金支持,集聚发展战略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

制约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泰州及本溪等地均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是厦门面临的一大挑战。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投入不足、龙头企业缺乏、融资渠道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厦门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有效破解产业发展困难和问题,为产业腾飞助力。

1.尚未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多元化融资投入不足

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江苏等省市相比,厦门在财政扶持投入方面仍有相当差距。如:北京“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5亿元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天津出台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滨海新区筹备设立了5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江苏泰州投入200亿元省部共建“中国医药城”;深圳自2009年起,连续7年,每年5亿元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而厦门市尚未设立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生物药物开发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高收益、高风险,需要有足够的长期资金投入。除少数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资金较为充实,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营收小或无,很难通过固定资产或知识产权抵押或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也不易于获得风险投资,而厦门市的科技金融政策尚处起步阶段,未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已设立的厦门高能海银生物技术创投基金,基金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尤其是对孵化期项目给予支持,然而与深圳、上海等地在规模和数量上差距甚远。

2.政策环境存在不足,企业发展仍受制约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生物医药产品的审批周期长,一般长达两年,严重阻碍了生物医药产品及时进入和占领市场;福建省、厦门市尚未建立有效支持地产生物医药产品的采购制度;厦门市在降低生物医药企业税收负担上还未有举措。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国内部分省市出台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目录、定价、招标及注册审批四大政策方面值得厦门借鉴和突破。

3.缺乏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

理想的产业集群应该具备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和众多创新型小企业,企业之间有较好的互动和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较完善,产业链条较完整。各地将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如:北京实施“G20工程”,提出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支持骨干生物企业提升规模,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深圳提出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生物产业重大项目;武汉支持重点和龙头企业发展,采取贴息、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省内有发展潜力的生物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做大做强。

目前全市546家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以中小初创期企业为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51家,缺乏哈药、罗氏、葛兰素史克那样具有行业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在厦门,除特宝生物、万泰沧海、未名医药、大博医疗及金达威等少数几家龙头骨干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一类新药产品或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外,大多数企业的主要产品仍处于产业化前的研发阶段或报批阶段,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生物服务体系不健全

生物与新医药相关孵化器、中试基地、第三方检验检测及动物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通用GMP厂房、临床试验中心、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涉及新药创制关键环节的公共服务平台缺乏,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足。同时,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相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如注册申报、产品定价、CRO研发外包、市场营销等生物服务业不发达,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专业服务和高层次人才服务能力较弱,导致企业需要从创新研发到产品市场推广全链条投入资源,战线冗长,核心关键阶段难以集中有限资源。

5.人才机制不全面,中层骨干人才缺乏

产业急需的骨干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人才政策体系,如 “海纳百川”、“双百人才”等人才政策体系较多关注高层次人才或有技术资金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但对产业高技能人才及本市已有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有效支持政策。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使得技能人才引进难、留不住,人才存量难以增长,企业已出现明显的人才流失及招聘困难现象,人才断档势必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6.招商引资力度不足,产业布局有待加强

图片来自网络

厦门生物医药企业普遍比较弱小,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还未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的招商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难度大,引进大型企业不易。厦门对大型跨国企业的引进合作力度与发达省份比较相对滞后,招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在招商策划、工作布局、外语能力等方面尚不具备面向国际巨头的招商能力。此外,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大型龙头企业少,从事化学药、中药、天然药、新剂型及制剂技术研究和生产的企业非常少,没有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未形成相互支撑的群体,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较少。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加快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目标是至2020年,力争提前到2018年,实现1000亿元产值。为了实现千亿产业目标,根据灰色曲线理论,需维持年均增长率在25.0%以上,这就要求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新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增长点持续出现。为此,厦门市要举全市之力,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服务三大方向,从资金扶持、政策环境、自主创新、科技招商及人才扶持等多举措加快发展步伐。

1.设立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参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江苏等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力度,由市财政统筹各类资源,设立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每年安排2-5亿元资金,海沧区再适度配套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临床中心、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及其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通过科技贷款担保、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科技保险补贴等多种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增加科技担保、保险补贴的服务机构,扩大合作银行,扩容产业化引导基金规模,使创新团队、科技小微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壮大。启动“政府+金融+市场”的产业投入模式,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募集发展资金,缓解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的难题,加速产业化进程。

2.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完善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宣传、落实《厦门市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和《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出台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缓解生物医药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产品利润高、税赋重的矛盾,为企业减负;鼓励使用“厦门制造”的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品,积极争取将地产生物与新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增补目录,公立医疗机构应优先采购使用地产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产品,提高地产药品采购比例。

3.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一是鼓励在厦高校院所(本市企业)与市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厦门实施成果转化。二是支持和鼓励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创新,研发面向市场的创新性产品和技术集成。三是发挥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四是支持厦门大学成立“医用生物制品协同创新中心”和“闽台重大疾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进一步释放先进科技成果,推动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五是大力引进重点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来厦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进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六是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每年组织多场产学研对接会,发挥科易网等线上技术交易平台的作用。七是积极对接台湾高端生技产品和技术的在厦转移转化,推进国家对厦门生物与新医药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

4.深入实施“倍增计划”,打造产业龙头

学习深圳、北京、武汉等城市好的措施,充分运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倍增计划”入选企业的个性化支持力度,夯实基础,强化创新,挖掘潜力,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大项目”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鼓励兼并、重组、战略投资等多种形式的大企业战略,打造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厦门需要多个像艾德生物、特宝、万泰等这样具有创新性的龙头企业。

5.加快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重点策划,推进“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通用GMP厂房”“临床试验中心”及“双百人才孵化器”等产业急需紧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链条。二是全面梳理已有公共服务平台,评估平台发挥的效果,对平台进行滚动升级,提升已有平台的开放性与服务性。三是建设集研发、中试、检测、验证、专利、标准和产业科技文献信息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6.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扩大资金杠杆

厦门市资源有限,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撬动国家资金杠杆。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期三年,国家予以资助4.5亿元,相当于厦门市全年的科技投入资金。此外,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重大传染病专项等国家科技项目支持,厦门给予配套补贴。全市“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滚动支持的2个重中之重项目,不仅获得科技部1000万元的支持,还获得国家药监局审评的“绿色通道”。

7.支持厦门建设“国家级两岸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促进两岸优势资源在厦集聚

厦门具备开展对台合作的天然优势,是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科技部国家火炬厦门(海沧)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并已建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科技部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日前国务院批准福建自贸区建设方案,打造厦门生物与新医药千亿产业迎来新的春天,不仅要争取更多对台优惠措施和权限下放,便于对台交流合作和招商引资,而且要积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在厦门设立对台专门服务机构,并建立由两岸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促进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努力建设两岸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促进两岸优势资源在厦集聚。

8.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专门的服务机构,特别是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因其特殊的专业性和产业特点,更需要有这样的机构为产业发展服务。厦门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较慢,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的企业、机构数量和规模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存在科技创新攻关难、科研成果转化难、企业发展融资难、创新产品上市难等问题,因此,急需出台《厦门市加快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生物医药科技事务所、医药研发CRO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医药信息服务及电商平台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创新研发、检验检测、临床实验、注册审批及市场销售等困难、问题。

9.完善人才体系,强化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和“海纳百川”人才计划以及海沧区高层次人才等引才途径引进领军型人才。二是出台有效扶持中层骨干人才在厦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中层骨干人才的引进和本地成长起来的中高层人才的留住不外流政策,不能只重视“引进”而忽视“留住”,留住人才更重要。如,现在实施的 《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暂行办法》,不能仅对2011年以后来厦且年薪在30万元以上的中高层人才给予薪资补贴,是否放开来厦时间的限制,支持本地成长的中高层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持续培养体系,鼓励在厦高校和院所设置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直接与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对接的各层次人才,包括产业基层员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组织地帮助企业招聘人才,与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四是做好引进人才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0.市区联合,加大科技招商力度

深化“市区共建”机制,积极会同海沧区开展科技招商,加快推进1655个储备项目库的落地实施;继续跟踪服务厦门已建立良好联系渠道的全国99家重点龙头医疗器械企业和117家台湾生技企业,推进海沧区与台湾盐业、台湾糖业、步长药业及修正药业等世界知名、中国重点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龙头效应,带动全市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大力支持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新团队争取国际制药巨头瑞士罗氏公司、美国默克公司等在厦设立产业基地,力争实现厦门市全球500强药企分支机构“零”的突破。

发挥研究所、协会和中介公司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力和宣传渠道,争取跨国公司和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入驻生物医药港。加大对仿制药制剂、小分子药、大型医疗器械及保健品等产值高的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的招商推介工作。抓紧建立一支由具备专业知识人员组成的招商、服务队伍,培养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项目招商及后期服务的全程专业服务队伍。面向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作者单位: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厦门市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于康震要求努力推动中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