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1-05蒋梦园刘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蒋梦园+刘倩

内容摘要:批判性思维在国外已经有很久的研究历史,最近也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很多学者指出中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仍然非常缺乏。笔者对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外语专业及部分理工类专业,及另外两所211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并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学生已初步具有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意识,但运用和普及程度不够是主要的问题,写作教学应该改进来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英语写作 能力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学者Dewey(1933)的理论中,称之为“反省性思维”。Ennis(1991)后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以后天的客观经验为基础,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维。在美国哲学协会的组织下,Peter Facione带领其他45名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期间经过了多次讨论,最终在1990年得出以下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持不同的意见,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引起的。Peter Facione的定义聚集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智慧,是现在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本文因此也采取了这一定义。

二.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写作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思维活动。(汲寿荣,2008)写作是一项产出性的语言活动,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最难的也是最全面体现学生思维的语言活动。中国的传统教育通常只介绍写作技巧,让学生记住写作模版,并不重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思维体现。过去的学者提出了成果写作法,过程写作法和体裁法等,但是都“不能解决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一些缺陷,成果法几乎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过程法思维凌乱,逻辑方面令人忧虑,体裁法注重选词、风格和整体语篇,但缺陷是学生千篇一律地照着老师的模板写,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不明显”。(朱薇,2012)在中国的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内容一般都是由老师限定,经常要求当堂完成,写作时间和范围上的限制都导致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这种写作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学生充其量只是被动地吸收,没有机会对老师的讲课、别人和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进行评判”。(郑玉琪,2010)老师的不重视也导致学生不愿意在文章的观点上多花时间,最终批判性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三.批判性思维调查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批判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其他学科中,而不是独立的思维训练。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及其他科目的同时也会遇到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题目,那么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不同学校的学生是否也存在差异?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假设:一,对于本研究的主体,英语专业四个年级之间应该是存在差异的,随着四年的课程学习,批判性思维中部分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二,辩论社的学生经常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将会比一般的学生具备更高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三,不同水平的学校在生源上也是有差别的,笔者认为学校越好,其中的学生的思维习惯越好,批判性思维水平也相对越高。四,笔者认为理工或者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能接触到的知识相较英语专业更加丰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会比英语专业要好。

思维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因此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测量必然需要很严格和全面的测量工具,而要得到准确性很高的测量结果也需要测量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因此直到最近几年,国内才出现对批判性思维的调查评估。国外对于批判性思维测量的量具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学者们提出了超过30种量表。本文参考了国外多种权威的量表,并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制定了自己的量表。量表首先记录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测试部分主要涵盖了受试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意识,批判性思维技能,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这六个方面。为了满足调查留学生的需求,笔者也翻译出了相应的英文问卷。本研究完成了对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上理”)外语学院英语、日语、德语专业,校辩论社以及其它各院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所211高校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结果统计。

1.上海理工大学内部

笔者在上理内部共发放了235份调查问卷,收回了208份有效问卷,其中英语专业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依次发出25,25,30,30份问卷,收到21,22,30,29份有效问卷;德语和日语专业分别发出20和25份问卷,收到18和20份有效问卷;辩论社发出20份,收到18份有效问卷;其他专业一共发出6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

基于对上述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基于严格判断并且善于质疑辨析的能力。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是能够抓住核心要领的能力。辩论社的学生则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几乎都一致只选择了“善于质疑辨析”,达到77.3%。同时,大部分学生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受他人看法的影响较大。其中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同学比低年级同学更容易受到影响,大四的学生只有27.6%很少或不会被人影响。我们猜测这可能是由于毕业求职或者考研的压力导致的结果。而校辩论社的同学受到他人影响的程度明显低于其它专业学生,高达65%的学生都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左右,这可能是由于辩论要求具备的素质导致的。令人乐观的是,接受调查的同学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与早年中国学生的传统想法有所不同的是,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大部分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标准答案。面对已有官方答案但尚存怀疑的问题,他们表示愿意寻找事实的真相。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认为大学生应该有自我的想法而不随波逐流。他们会客观地分析问题,不会盲目跟从别人的观点,但同时他们也愿意接受他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越来越倾向于客观地判断事物。然而,问题始终存在。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还依然保留着中国学生的传统习惯,一味地接收老师灌输的知识和思想,并不自己加以分析思考。虽然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所意识到,但是并没有深深地扎根在大家的心中。多数学生依然不敢直接开口挑战“标准答案”,虽然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行动力却还十分欠缺。

在后期的采访和课堂观察中,笔者还发现同学们在写作测试中往往不知道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不能充分表达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当中的解释和说明这两项核心技能。但是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这两项技能并没有显著性的提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推论和自我校准这两项技能仍然缺失。在评估这一技能方面,虽然大四学生有显著性提高,但分数依然偏低。

我们同时对上理外语学院德语、日语等在内的不同语言专业的同学进行了调查,从总体上看德语、日语专业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强一些。首先,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从上存在一些分歧。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善于质疑辨析;而德日专业的学生则偏向于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善于质疑辨析且思维清晰敏捷。这种分歧使得德日学生在写作方面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且不易偏离主题天马行空而泛泛而谈,导致文章没有思想和主题。其次,在主观方面,调查问卷显示英语专业的同学比日德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这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容易更改自己的论点,从而使得文章的写作由于不断更改论点而无法按时完成。第三,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英语专业和德日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但是英语专业学生中存在少数同学很少会或几乎不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只是从单一方面进行思考。这使得其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无法充分的进行观点的论证,且在没有充足的论据情况下无法写出好文章。在对外界已给出的定论,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权威观点。德日专业学生大部分也接受权威观点,但是他们同时也更大程度上容易质疑其正确性。这使得德日专业学生比英语专业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具新颖性和创造性。第四,在课堂上德日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学生更积极活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英语专业中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害怕或不敢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这使得其只是一味接受外界的输入而无法正确区分什么是对或错。但是,对于头脑风暴,不论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德日专业学生他们都是持喜欢和支持的态度,并积极参与其中。第五,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很重要,且有必要进行相关教学。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且不善长应用于看待问题和英语写作中。而德日专业学生可能因为接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在相关学习中有接触到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他们不认为有必要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教学。第六,关于彼此之间互换批改作文。德日专业学生更大方且容易接受,而英语专业学生则更害羞且不愿意交换批改作文。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的不自信,认为自己的作文水平不高;另一反面是由于他们潜意识里面希望保持自我隐私。

因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与德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学生相比,德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略胜一筹,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不是很强且有待提高,但总体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缺少这种能力是中国高校学生的通病。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德日专业的学生对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灌输多余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且德日文化中他们更倾向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2.两所211学校

除了对上理内部的各个专业和年级进行对比之外,笔者还对上海另外两所211高校进行了批判性思维的调查测试,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以下简称“该二校”)。首先,笔者将问卷上传于问卷星(一家专业做问卷的网站);然后,通过就读于复旦和交大两所学校的朋友,将问卷链接发给该二校语言类相关专业的同学帮忙填写,后期我们通过问卷星回收所有问卷,统计各项数据。调查总人数120人,发出问卷120份,最终得到100份有效问卷。这份问卷比用于上理的学生的问卷多出了六道题,包括性别、学校、专业、国籍、外语技能和年级。

该二校中具备第二外语技能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数量上明显要多于上理,除了英语外,拥有日语法语技能的学生较多,总共达到80%。在进行个别调查后发现该二校的学生平时对于外语的学习兴趣较高。同时,由于学校的各国留学项目比较多,具备二外技能的要求也促使了学生学习。与上理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同的是,该二校80%以上的学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能够善于抓住要领并且善于质疑辨析的能力。而相同的是,该二校的64%的学生也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受他人看法的影响较大。笔者认为,这是在中国的教育环境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双重影响下中国高校学生的一个通病。但相比较而言,该二校学生愿意质疑权威的比例要大于上理学生,更多的学生愿意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该二校的学生本身具有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作为从各地优选出的211学校精英学生,他们在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就比其它学生求知欲更强,对老师提出的“标准答案”也更有质疑意识。另外,该二校的学习氛围更为自由,学生之间集体自主学习的机会比上理学生多,学生也有更高的自觉性。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养成提出疑问以及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而这些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笔者发现该二校的学生80%以上学生正在尝试少做主观的判断,这与在上理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该二校与上理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同时该二校60%以上的学生认为人人都有权发表意见,但是对这些意见可以不予理睬,人数比例超过上理,我们猜测,这是因为该二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上理学生不同,他们更为独立自信,而且拥有鲜明的个人思考模式。这使得在决断过程中,他们更不会轻易地为外部影响所左右。

和上理学生类似,该二校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上也不愿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疑点和观点,而是更倾向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虽然该二校学生在这方面的比例相对于上理学生略小,但是倾向性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这种由于受从小中国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下意识习惯行为是普遍存在于中国高校学生身上的,而其中的精英学校情况相对要好一些。

在写作习惯方面,该二校学生与上理学生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差别。喜欢同学互相批改作文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会在写作时有意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多,而乐意在上课时间写作的学生比例也较多。笔者认为,可能由于该二校学生平时的学习效率较高,时间的分配安排较严谨,故而大多同学愿意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可能是因为基于平时的积累较为丰富,所以在规定时间内的写作更有成效。

此外,该二校与上理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该二校的学生90%以上认为老师在上课专门介绍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而上理平均只有65%的学生这样认为。这是因为该二校的学生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知比较深刻。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且希望具备这种能力。这也可能是由于该二校的学校教育相对更重视这一方面,已经对学生有所影响造成的。

总而言之,根据该二校的与上理的调查结果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之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二校略胜一筹,但差距并不大,因为缺少这种能力是中国高校学生的通病。然而,真正的差距在于该二校的学生对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比上理学生明确,并且他们已经着手在逐步提高,而上理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意识和素养。这是很多高校所需要重点落实并逐步改进的。

四.本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写作是体现和运用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批判性思维同时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就能在写作时提出独到的观点,避免人云亦云。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并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期待的目标水平。高等教育者应该改进教学措施,在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语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市级,编号XJ2013174)]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