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的设计
2015-01-05李映斌
李映斌
内容摘要:好的导入语,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导入语并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入语 方式
语文导入语并非千篇一律,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下面,将结合案例来说明一些常见的导入方法。
1.温故式的导入语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为许多教师所喜用。
教学《锦瑟》时,可引用学生们背诵过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无题》诗,引出李商隐最难解的并不是这些无题诗,而是被元好问评为“独恨无人作郑笺”的《锦瑟》。
2.趣味式的导入语
趣味导入语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讲授《雨霖铃》时,可以问学生在电影《食神》中,周星驰做出的美味是什么,学生自然会说“黯然销魂”饭;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创立了一套什么掌法,学生也会说“黯然销魂”掌。之后可引用江淹的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导入文章。
3.名句引用式的导入语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如学习《屈原列传》可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导入;学习《荆轲刺秦王》可以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导入。
4.音乐激趣式的导入语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蒹葭》一诗时,可以用《在水一方》导入,顺势引入这首歌就是通过《诗经.蒹葭》演化而来的,导入了新课,使学生在唱歌时集中了注意力。
5.激疑性的导入语
激疑性导入语是用教师不立即给出答案的设问构成的导入语。如果教师要引发学生思维,而且是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引发,那在开讲时,最好就使用激疑性导入语。
如在讲授鲁迅的《药》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中国民族历来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华夏本来是一家,现在却分成了两家,而且华家吃了夏家的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
6.析题式的导入语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
如《故都的秋》可以对文题所写的内容“故都”与“秋”进行分析,顺势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寻找文中描写的具有故都秋的特点的景物,进而分析文章。
7.情感渲染式的导入语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极具吸引力。
一位老师在教学《雨巷》时是这样导入的: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那么一个地方,那么两个人,有那么两把油纸伞,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雨巷》,走近那个故事。
一个老师在上《卖炭翁》时,恰巧遇到下雪,他灵机一动,开始导入新课:“今天的雪下得可真大,大家觉得冷吗?”(学生回答:冷!)教师又接着说:“你们已经穿了这么厚的衣服依然觉得冷,而有一个老翁下雪天只穿一件破单衣,可还嫌天不够冷,为什么会这样呢?学完《卖炭翁》之后,大家就清楚了。”这就是即景而发的导入语,使导放语显得自然贴切,紧扣实际。
教无定法,导入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位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生的学情,教学时的情境,做出符合实际的调整。这样,导入语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云南省个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