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2015-01-04段永升
段永升
(咸阳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段永升
(咸阳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凸显中国特色,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树立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传统礼仪的体验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人文关怀的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形成。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途径
在当前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前途。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更重视宽口径与大视野,以便将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而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被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导致了大学生技能素质过硬而人文素养偏低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目前的形势,就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谈谈看法。
一、国学经典的学习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将“国学”定义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①。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博大精深,融汇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所有文明创造成果。其中,有大量的精华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吸收。儒家哲学的积极入世精神、社会担当精神、舍己为人精神等;道家哲学的超然物外精神、追求自由精神等;佛家哲学的慈悲精神、宽恕精神、静心修习精神等等,无不放射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为当代社会中的迷途之人指点迷津。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则相对滞后,表现出了许多与之不相协调的地方,并已蔓延到了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培养同样出现了许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只注重发展个人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至于出现了智商高情商低、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根溯源,还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而国学中所倡导的孝道、礼让、谦虚、恭敬、慈悲、忠恕、和而不同等思想,都是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道德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倡“目前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开展。可以考虑从小学到大学普遍设立国学课程,教育内容从阅读和熟悉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经典入手,逐步扩展至其他方面;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教育内容和程度应当合理区分、各有侧重;教育目的重在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从经典中吸取有益营养的能力。”②这是从长远角度提出的方法和策略。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学术文化资源中寻求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并以此教育、感染现代大学生,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这或许是21世纪国学热再次兴起的真正原因。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应当开设一些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密切相关的国学课程,如心理辅导、国学经典诵读与践行等,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造就优秀人才。
二、传统礼仪的体验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之后,三千多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尊崇礼仪。直到近代,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导致列强入侵,主权丧失,国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凌辱与欺压,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礼仪遭到严重破坏和歧视。再加上西方崇尚自由、崇尚个性思想的引入,中国传统礼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和批判。打倒孔家店、打倒一切传统思想成为一时的口号。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将传统礼仪、传统思想中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也一起摒弃掉了。
近年来,古代礼仪体验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这不失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好方法。2007年8月18日,北京黄城根小学“穿汉服学礼仪暑假体验活动”在河南永城文庙和汉梁文陵等地举行;2011年4月24日,一场以“尊师敬母(长),启智成长”为主题的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在广西柳州文庙举行;2012年8月19日,浙江杭州万松书院举办仿古入学“入泮礼”仪式;最近一次是2014年9月12日,由福州仓山区委文明办主办,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承办的 “文明中国礼——启蒙开笔礼”活动。这些古代礼仪体验活动大多在小学生中举行,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次洗礼。
我们认为,像这样的古礼体验活动也应该在大学生中举行,通过对各种礼仪的体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士冠礼”就是贵族士级别以上的男子满二十岁的时候所举行的加冠礼仪。《仪礼注疏·士冠礼》云:“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③意谓公侯贵族的冠礼,始于夏末,而周代时天子、诸侯等在二十岁时都要行“士冠礼”。《士冠礼》又云:“適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行冠礼之后就标志着一个贵族男子具备独立从事社会事务的资格和能力,同时也明确了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这些社会责任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等。因此,古来儒家很重视冠礼,认为古代的其他礼仪皆始于冠礼。对古代“士冠礼”的体验,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其他的古代礼仪,如体验“士相见礼”可以教给大学生接人待物、应对上下的原则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意义;体验“乡饮酒礼”可以使大学生明长幼尊卑之序,知尊长养老之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让他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地举行一些体验古代礼仪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古代礼仪的威严及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如此一来,大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而是生活在家族和社会群体之中的,自己的所作所为关系到家族的声誉和社会的影响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人文素养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的培养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是教育人,如今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的内心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同样,21世纪的大学生教育,除了传道授业之外,也需要对大学生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是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认为人文关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指高等学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心程度,成就完善人格。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了冷漠与无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精神上的多样个体需求,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此,可以组织一些无偿的援助活动、社团活动和帮扶活动等,提高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程度,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
2014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他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④这里,习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那就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对教师要求尚且如此,更何况当代大学生呢?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是一名具有爱心和人文关怀的温情脉脉的智慧之人。这样,我们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树立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传统礼仪的体验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人文关怀的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形成。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素养,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有爱心、有荣誉感的优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82.
②彭永捷.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光明日报,2012-5-10,第2版.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士冠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58.
④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9-10,第1版.
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02023;该成果为咸阳师范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之国学研究阶段性成果。